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855篇 |
免费 | 1800篇 |
国内免费 | 303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06篇 |
大气科学 | 1844篇 |
地球物理 | 1847篇 |
地质学 | 5300篇 |
海洋学 | 1263篇 |
天文学 | 239篇 |
综合类 | 886篇 |
自然地理 | 120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1篇 |
2023年 | 298篇 |
2022年 | 591篇 |
2021年 | 659篇 |
2020年 | 513篇 |
2019年 | 629篇 |
2018年 | 583篇 |
2017年 | 586篇 |
2016年 | 587篇 |
2015年 | 536篇 |
2014年 | 703篇 |
2013年 | 706篇 |
2012年 | 654篇 |
2011年 | 656篇 |
2010年 | 614篇 |
2009年 | 558篇 |
2008年 | 535篇 |
2007年 | 466篇 |
2006年 | 444篇 |
2005年 | 382篇 |
2004年 | 287篇 |
2003年 | 220篇 |
2002年 | 219篇 |
2001年 | 172篇 |
2000年 | 185篇 |
1999年 | 239篇 |
1998年 | 213篇 |
1997年 | 217篇 |
1996年 | 185篇 |
1995年 | 183篇 |
1994年 | 157篇 |
1993年 | 111篇 |
1992年 | 109篇 |
1991年 | 82篇 |
1990年 | 68篇 |
1989年 | 52篇 |
1988年 | 45篇 |
1987年 | 28篇 |
1986年 | 20篇 |
1985年 | 19篇 |
1984年 | 14篇 |
1983年 | 14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11篇 |
1980年 | 11篇 |
1979年 | 8篇 |
1962年 | 2篇 |
1958年 | 4篇 |
1957年 | 1篇 |
1954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本文在正压涡度方程中引进短时间尺度周期性热力强迫项。在一定的参数范围内,该强迫项可以引起环流指数准两至三周的低频振荡。 相似文献
102.
Hydrogeology Journal - A Correction to this paper has been published: https://doi.org/10.1007/s10040-021-02351-x 相似文献
103.
介绍了石油测井深度光电编码器测量系统的测量原理、系统组成以及电路分析,同时在对系统误差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具体校正方法。 相似文献
104.
105.
以玲珑金矿田阜山金矿区为实测地区,研究了胶东构造岩浆岩浆活化区玲珑-焦家式金矿的矿源岩系,对2km^2内矿源岩的构造变形岩相形变进行1/2000填图。在此基础上,提出矿化趋势度(MTD)的概念并完成阜山金矿区矿化趋势度的分布图。矿化趋势度的概念及其填图研究方法对于探讨将成矿模型转化为找矿模型、逐步建立更具体量化的找矿预测实测方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6.
107.
珠江三角洲交通通达性空间格局与人口变化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于1988年、1998年、2008年陆路交通网络数据,借助GIS软件,分析了1980年代以来珠三角地区交通网络通达性空间格局的变化,并采用GAM模型,定量分析了1980~2009年期间陆路交通网络与人口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公路交通通达性空间格局以穗一莞一深一线为最高,向外围逐渐递减;铁路交通通达性空间格局以广佛地区为中心向外围逐渐递减;陆路交通网络发展主要受公路网络的影响,铁路在整个交通网络中所起的作用较弱;各阶段通达性提高幅度差异较大,存在递减效应,第一阶段(1988~1998年)通达性提高较第二阶段(1998~2008年)更为显著;公路交通、铁路交通与人口变化关系具有差异性,公路交通对人口变化的作用显著,三个时段内其对人口变化的解释贡献率分别为11.56%、48.07%、44.92%,铁路与人口变化的关系较为薄弱,但在1990年以后,随着铁路网络扩展以及铁路运输服务水平的提高,其与人口变化的关系逐步增强。 相似文献
108.
Elke Allers Raeid M.M. Abed Laura M. Wehrmann Tao Wang Ann I. Larsson Autun Purser Dirk de Beer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2013
In laboratory experiments, the cold-water coral Lophelia pertusa was exposed to settling particles. The effects of reef sediment, petroleum drill cuttings and a mix of both, on the development of anoxia at the coral surface were studied using O2, pH and H2S microsensors and by assessing coral polyp mortality. Due to the branching morphology of L. pertusa and the release of coral mucus, accumulation rates of settling material on coral branches were low. Microsensors detected H2S production in only a few samples, and sulfate reduction rates of natural reef sediment slurries were low (<0.3 nmol S cm−3 d−1). While the exposure to sediment clearly reduced the coral’s accessibility to oxygen, L. pertusa tolerated both partial low-oxygen and anoxic conditions without any visible detrimental short-term effect, such as tissue damage or death. However, complete burial of coral branches for >24 h in reef sediment resulted in suffocation. 相似文献
109.
一九八一年初夏东南亚地区大气热源结构及其对经向环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用热力学方程和水汽连续方程计算了东南亚地区1981年初夏的大气热源和水汽汇的分布情况。文章讨论了大气热源的演变与该地区经向垂直环流的相互关系,并讨论了大气热源和经向环流在南海和中南半岛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经向环流圈与大气冷热源的分布密切相关。东亚季风建立后的大气热源中心在南海北部,热汇区在赤道附近,相应的最大上升气流也出现在南海下沉区主要在赤道南侧,而且南海的经向环流比中南半岛的要强盛的多。大气热源对于经向环流圈的形成和维持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