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09篇 |
免费 | 280篇 |
国内免费 | 33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3篇 |
大气科学 | 353篇 |
地球物理 | 371篇 |
地质学 | 779篇 |
海洋学 | 143篇 |
天文学 | 153篇 |
综合类 | 160篇 |
自然地理 | 18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7篇 |
2022年 | 70篇 |
2021年 | 80篇 |
2020年 | 68篇 |
2019年 | 52篇 |
2018年 | 100篇 |
2017年 | 98篇 |
2016年 | 99篇 |
2015年 | 80篇 |
2014年 | 110篇 |
2013年 | 89篇 |
2012年 | 72篇 |
2011年 | 73篇 |
2010年 | 93篇 |
2009年 | 76篇 |
2008年 | 58篇 |
2007年 | 73篇 |
2006年 | 51篇 |
2005年 | 43篇 |
2004年 | 53篇 |
2003年 | 40篇 |
2002年 | 40篇 |
2001年 | 41篇 |
2000年 | 50篇 |
1999年 | 74篇 |
1998年 | 52篇 |
1997年 | 58篇 |
1996年 | 61篇 |
1995年 | 49篇 |
1994年 | 49篇 |
1993年 | 36篇 |
1992年 | 28篇 |
1991年 | 29篇 |
1990年 | 24篇 |
1989年 | 28篇 |
1988年 | 16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14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3篇 |
1978年 | 2篇 |
1976年 | 3篇 |
1974年 | 1篇 |
1967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6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碳棒涂膜式PVC膜铯离子选择电极的研制和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作者研制成功以四苯硼铯为活性物质的碳棒涂膜式PVC膜铯离子选择性电极。电极最佳膜组成:四苯硼铯5mg,邻苯二甲酸二丁酯0.4ml,硝基苯0.2ml,PVC粉0.2g。电极性能优良,制作简单,操作方便。结合大粒度磷钼酸铵和结晶形锑酸分离K~+,Na~+,巳将此电极用于卤水样中铯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2.
103.
第32届国际沉积学会议(32nd IAS Meeting of Sedimentology)于2016年5月23—25日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召开, 来自43个国家和地区的360余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综述研究表明, 会议研究热点为陆相沉积环境、浅水沉积与滨岸潮汐、深水沉积与事件沉积、碳酸盐与化学岩沉积、沉积过程与盆地分析、成岩作用与油气储集层等研究领域。会议主要研究进展表现为: 波浪再悬浮作用(wave resuspension)与异重流(hyperpycnal flows)是陆架边缘斜坡快速进积的主要因素;海啸发生周期为14~35, ka, 后积层理(backset-bedding)为海啸沉积识别标志;海底滑坡多由海底地震、天然气水合物泄露等触发, 其块状搬运沉积物(MTD)包括滑塌头部、滑动底面、滑塌主体以及滑塌后期浊流沉积;玄武岩等基岩的风化作用提供硅与富镁碱性水, 有利于菱沸石与白云石的形成;受构造作用影响, 隆起剥蚀区与沉积区可互为转化;物源性质、供给量及搬运或分散过程控制了沉积面貌(源汇系统);构造活动直接控制可容纳空间变化、地貌变化、源区剥蚀速率、沉积物供应速率等。最后, 本文对比了中外沉积学发展差异, 讨论了中国沉积学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4.
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大气CH4含量呈快速的增长趋势, 但达索普冰芯记录所显示的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大气CH4增长的启动时间要晚于极地冰芯记录近100 a. 由于受北半球人类活动CH4排放、CH4在大气中的寿命及大气中CH4的传输等过程的影响, 最近150 a以来, 中低纬度大气CH4与南极大气CH4含量在不同的时段表现出不同的净积累量和增长速率, 且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达索普冰芯记录明确显示出人类活动排放的减缓使大气CH4呈负增长. 对比研究认为, 到20世纪中叶人类活动的甲烷排放已达到极高值, 中低纬度大气中CH4增长率及年积累逐步趋于平稳且略有降低. 可以认定, 工业革命以来中低纬度地区大气CH4与南极大气CH4含量的变化在不同的时段在受控于人类活动影响的同时, CH4在大气中的行为和传输过程以及东亚中低纬度季风气候的影响决定了两地之间大气CH4含量变化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5.
冰芯记录中末次间冰期-冰期旋回气候突变事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冰芯记录中的气候变化是古气候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极地、中低纬度和热带地区的冰芯记录表明, 在冰期间冰期旋回大尺度气候变化背景下, 全球经历了一系列数百年至千年时间尺度的快速气候突变事件, 诸如末次间冰期的干冷事件、末次冰期的DansgaardOeschger事件、 Heinrich事件和Younger Dryas事件等, 虽然这些穿插在冰阶中的暖湿气候事件、间冰阶中的干冷气候事件的成因、机制和影响范围还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 主要介绍不同区域冰芯记录中末次间冰期冰期旋回这些气候突变事件发生的时间、过程和机制等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6.
用野外露头剖面、钻井剖面和地震剖面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首先用人工合成记录结合11口井的VSP资料,对鄂尔多斯下古生界进行层位标定。在此基础上,对鄂尔多斯全区下古生界371条共长15 683 km的地震剖面进行了重新处理和地层解释,这大大提高了解释精度。以此为基础,把鄂尔多斯下古生界划分为5个地层单位,即寒武系中下部、寒武系中上部及冶里组和亮甲山组、马家沟群下部、马家沟群上部、平凉组和背锅山组,并作出了它们的等厚图。从这些等厚图可以看出:前4个地质时期的古构造格局为“一隆三凹”,即西缘凹陷、南缘凹陷和东缘凹陷(或东部凹陷)呈“U”形从西南东三面包围着一个中部隆起。最后一个地质时期的古构造格局为“一隆二凹”,即西缘凹陷和南缘凹陷呈“L”形镶嵌在一个巨大的鄂尔多斯隆起的西缘和南缘。到奥陶纪末,鄂尔多斯全区以及整个华北地台均变为隆起区,从而结束了鄂尔多斯隆起和凹陷并存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7.
108.
湘南主要稀土矿区的岩、矿石和稀土矿物的放射性特征表明,矿区放射性强度的高低与稀土总量无关,而与矿石的铀、钍含量密切相关;主要矿区的放射性对其开发与产品都没有影响,但长期接触对人体有一定危害。因此,开采时必须加强防护,防止放射性的长期照射,并选用无放射性的清洁饮用水,以保护人体健康。 相似文献
109.
A study of microearthquake seismicity and focal mechanisms within the Sea of Marmara (NW Turkey) using ocean bottom seismometers (OBS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oshinori Sato Junzo Kasahara Tuncay Taymaz Masakazu Ito Aya Kamimura Tadaaki Hayakawa Onur Tan 《Tectonophysics》2004,391(1-4):303
We have carried out seismological observations within the Sea of Marmara (NW Turkey)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seismicity induced after Gölcük–İzmit (Kocaeli) earthquake (Mw 7.4) of August 17, 1999, using ocean bottom seismometers (OBSs). High-resolution hypocenters and focal mechanisms of microearthquake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during this Marmara Sea OBS project involving deployment of 10 OBSs within the Çınarcık (eastern Marmara Sea) and Central-Tekirdağ (western Marmara Sea) basins during April–July 2000. Little was known about microearthquake activity and their source mechanisms in the Marmara Sea. We have detected numerous microearthquakes within the main basins of the Sea of Marmara along the imaged strands of the North Anatolian Fault (NAF). We obtained more than 350 well-constrained hypocenters and nine composite focal mechanisms during 70 days of observation. Microseismicity mainly occurred along the Main Marmara Fault (MMF) in the Marmara Sea. There are a few events along the Southern Shelf. Seismic activity along the Main Marmara Fault is quite high, and focal depth distribution was shallower than 20 km along the western part of this fault, and shallower than 15 km along its eastern part. From high-resolution relative relocation studies of some of the microearthquake clusters, we suggest that the western Main Marmara Fault is subvertical and the eastern Main Marmara Fault dips to south at 45°. Composite focal mechanisms show a strike-slip regime on the western Main Marmara Fault and complex faulting (strike-slip and normal faulting) on the eastern Main Marmara Fault. 相似文献
110.
扬子陆核崆岭高级变质地体内出露一套强变形的基性-超基性岩岩石组合, 主要呈似层状、透镜状分布于崆岭群中, 该套变基性-超基性岩组合对扬子陆块早期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同位素稀释法(isotope dilution thermal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简称ID-TIMS)获得该套岩石组合中蛇纹石化方辉橄榄岩全岩Sm-Nd等时线年龄为1063±12Ma, 说明Sm-Nd同位素体系可用于对超低含量、发生强蚀变作用的超基性岩样品进行定年.样品Nd同位素组成相对均一(εNd(t)值为6.90~7.32), 表明形成于封闭体系中, 其对应Nd同位素两阶段模式年龄为1.13~1.09Ga, 与形成年龄接近, 说明来自亏损软流圈地幔部分熔融.结合区域上已有的中元古代末期到新元古代早期构造岩浆事件研究, 认为在该时期扬子陆块可能由多个微陆块组成, 就扬子陆核而言, 其与扬子陆块西侧之间很可能存在分隔的大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