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2篇
  免费   554篇
  国内免费   808篇
测绘学   224篇
大气科学   597篇
地球物理   811篇
地质学   1729篇
海洋学   312篇
天文学   96篇
综合类   285篇
自然地理   350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144篇
  2021年   159篇
  2020年   161篇
  2019年   173篇
  2018年   199篇
  2017年   180篇
  2016年   160篇
  2015年   148篇
  2014年   181篇
  2013年   226篇
  2012年   193篇
  2011年   207篇
  2010年   206篇
  2009年   206篇
  2008年   179篇
  2007年   170篇
  2006年   142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133篇
  1999年   97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93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38年   1篇
  1936年   1篇
  193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991.
2008年河南黄淮地区暴雨过程个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NCEP资料对2008年7月22日河南黄淮地区的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过程是在500 hPa槽前西南气流引导下,高低空急流耦合区内西南涡沿切变线移出,弱冷空气侵入暖倒槽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造成的.垂直螺旋度计算结果显示:中低层正垂直螺旋度中心与降水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大暴雨中心位于正垂直螺旋度中心附近.湿位涡演变分析发现,这次过程有"干侵入"发生,暴雨区中低层对流不稳定和对称不稳定共存,有利于降水增幅.水汽条件分析表明:这次过程的水汽源地在孟加拉湾和南海,主要是低层和近地层的水汽辐合.  相似文献   
992.
本文对比分析了2009年夏季两场西南涡引发的暴雨天气过程,通过对涡度各个贡献项以及几个热力诊断量的分析认为,促使西南涡发展的主要贡献是大气的辐合,其次是垂直输送,β效应项的贡献是最小的,可以忽略。从几个热力诊断量来看,通常对流有效位能的释放时间都会先于最强降水的出现时间。K指数和总体指数的极值出现时间一般也略早于最强降水的出现时间。对流有效位能和K指数以及总体指数都对降水预报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993.
Stalagmite J1 from Jintanwan Cave, Hunan, China, provides a precisely dated, decadally resolved δ18O proxy record of paleoclimatic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the East Asian monsoon from ∼29.5 to 14.7 ka and from ∼12.9 to 11.0 ka. At the time of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LGM),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weakened and then strengthened in response to changes in Northern Hemisphere insolation. As the ice sheets retreated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weakened, especially during Heinrich event H1, when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teleconnections transferred the climatic changes around the North Atlantic to the monsoonal regions of Eastern Asia. A depositional hiatus between ∼14.7 and 12.9 ka leaves the deglacial record incomplete, but an abrupt shift in δ18O values at ∼11.5 ka marks the end of the Younger Dryas and the transition into the Holocene. Comparisons of the J1 record to other Chinese speleothem records indicate synchronous climatic changes throughout monsoonal China. Further comparisons to a speleothem record from western Asia (Socotra Island) and to Greenland ice cores support hemispherical-scale paleoclimatic change. Spectral and wavelet analyses reveal centennial- and decadal-scale periodicities that correspond to solar frequencies and to oscillations in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circulation.  相似文献   
994.
通过测定泉州湾洛阳江河口红树林区表层沉积物中酸提重金属元素含量及桐花树、秋茄两种红树植物各部位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分析了重金属元素在两红树植物不同部位的分布特征及其富集和迁移能力,并初步探讨了两种红树植物体内各重金属元素的主要来源。红树林区各采样点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酸提量顺序为:FeMnZnPbCuCrN iCo,Cu和Pb的平均酸提量超过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限值。同种元素在两种红树植物不同部位中的含量顺序一致:Cu为根枝叶;N i为叶根枝;Fe、Mn、Cr、Zn、Pb、Co为根叶枝。两种红树植物对N i、Cr、Cu、Zn、Fe、Mn的富集能力高于Co和Pb。秋茄对Cu、N i、Mn、Fe、Co的富集能力比桐花树略强些,而对Zn、Cr、Pb的富集能力则相对弱些;但两种植物对各元素的富集能力都达不到超富集植物的要求。两种植物对N i元素的富集能力都大于其他元素,且都集中在叶部,其他元素则主要集中在根部。除N i外,其余元素在两植物体内的迁移系数均小于1。桐花树中的Cr和秋茄中的Cu、Zn、Mn主要来源于林地沉积物,其他元素在两植物各部位均有不同的来源。  相似文献   
995.
996.
新疆哈密市路白山一带出露有片麻状花岗岩,通过对其SHRIMP锆石U-Pb定年、主量和微量元素的研究。锆石207Pb/206Pb比值平均加权年龄为(1453±15)Ma,表明岩石形成于中元古代晚期。岩体的主、微量元素研究表明,岩石化学成分具有富MgO、FeOt、CaO,贫碱、低K2O/Na2O比值;稀土配分曲线表现为明显右倾的轻稀土富集型,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洋脊花岗岩明显富集,Nb、Ta相对亏损,具有岛弧I型花岗岩的特征。该花岗岩的时代确定,对于可能存在的南天山元古宙洋关闭的地质事件首次从岩浆作用上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997.
Taking into account reconstructed precipitation time series in Huashan mountain area of China on the one hand and sunspot numbers observations on the other hand, the authors used here continuous wavelet transform and cross wavelet transform to investigate possibl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wo sets of indicators. Th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ver the last 300 years: it is found that solar activity influences precipitation in that geographical area of China to some extent, with an excess of 5%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level red noise over the 11-year solar activity cycle.  相似文献   
998.
赛什塘矿区侵入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海赛什塘地区岩体分布普遍,是多期次侵入的结果。岩体主要以高钾、过铝质、同属钙碱性系列为特征,具有较低含量的稀土元素丰度值,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铕异常不明显,属I型花岗岩。岩体有Y/Tb值高低不同的两个源区,一是由柴达木地块东南缘岩石圈地幔构成的地幔楔形体,另一个是受其它物源污染的岩浆,是岛弧形成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产物。矿区内发现埃达克岩,岩体富含成矿元素,为成矿提供了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999.
研究区有:与火山岩有关的铜矿、与断裂活动有关的热液脉状铜矿、与基性-超基性侵入岩有关的铂钯(铜、镍)矿等矿产。成矿条件分析表明,弥渡苴力地区具有较好的多金属矿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1000.
根据极限分析上限理论,基于Davis等人提出的隧道垮落模型,提出了剪切区参数α等于1时的新的隧道垮落模型。由不可压缩性条件和速度连续性条件求出了剪切区速度和间断线表达式,计算了该模型间断线上能量耗损、剪切区能量耗损和总外力所做的功。利用功能原理,求出了稳定率的表达式,并计算了相应的稳定率。从求解结果来看,所得上限解小于Davis等人的结果,因而该上限解将更接近真实解。从与实验结果比较来看,该上限解位于实验值附近,能与实验结果比较好地吻合,从而说明该模型更加接近真实隧道垮落情形。该上限解可为隧道支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