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4篇
  免费   990篇
  国内免费   1357篇
测绘学   720篇
大气科学   446篇
地球物理   685篇
地质学   2568篇
海洋学   739篇
天文学   38篇
综合类   325篇
自然地理   490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09篇
  2022年   261篇
  2021年   316篇
  2020年   267篇
  2019年   301篇
  2018年   286篇
  2017年   229篇
  2016年   259篇
  2015年   311篇
  2014年   264篇
  2013年   291篇
  2012年   326篇
  2011年   348篇
  2010年   340篇
  2009年   315篇
  2008年   302篇
  2007年   276篇
  2006年   239篇
  2005年   206篇
  2004年   165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100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6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861.
吡啶偶氮类试剂在光度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吡啶偶氮类试剂是一类性能优良的络合滴定指示剂和光度显色剂,迄今已合成了200余种,在分光光度分析测定各种金属离子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进一步改善这类试剂的灵敏度和选择性等分析性能,近年深入研究了吡啶偶氮类试剂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进而相继开发出一系列性能优异的吡啶偶氮类试剂。文章综述了1990—2010年以来常见的吡啶偶氮类试剂及其在分光光度分析测定金属离子方面的进展。从反应体系、最大吸收波长、灵敏度、线性范围等方面归纳了吡啶偶氮类试剂在实际样品中的应用情况,为此类试剂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62.
以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8段储集砂体为研究对象,在众多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研究了盆地内下石盒子组盒8段沉积演化过程中储集砂体发育特征,主要表现为:岩石类型多样,包括含砾粗砂岩、中粒砂岩、细粒砂岩等;成因复杂:包括冲积扇砂体、河流砂体、辫状河三角洲砂体等;分布广泛:具有广覆式大面积分布特征。在上述基础上,系统深入分析了控制盒8大面积砂体分布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强物源、多物源供给是基础,多水系发育是前提,平缓古地貌是背景,高流速河流是动力。其中,强物源、多物源不仅为盆地内提供了丰富碎屑物质,而且控制着盆地内不同区域储集砂体的岩性特征;多水系发育为形成大面积砂体分布提供了条件,发源于物源区向盆地内搬运陆源碎屑物质的六条水浅流急的辫状河道在盆地中部汇合交叉控制着单层砂体厚度及其连片性。平缓古地貌控制着多河道发育和长距离搬运过程中河道摆动、迁移频繁,并相互叠置交叉。高流速河流控制着平缓古地形上发育的多河道不断交叉、复合。并定量计算了盒8段储集砂体沉积时的地形古坡度,平均坡降为1.10m·km-1,平均坡度为0.063°;古河流水体平均流速为8.31m·s-1。进而,结合盆地内钻井实际建立了下石盒子组盒8段独具特色的"强物源供给的缓坡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863.
沈阳中心城区水源地漏斗恢复调蓄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沈阳市由于长期地下水超采严重,已经形成大面积地下漏斗空间,形成引发严重地质灾害的隐患。分析了沈阳市地下水漏斗可恢复性建设的水文地质条件。并结合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沈阳市地下水漏斗区域水量恢复时间和地下水漏斗中心水位恢复程度。结果表明:在同时增加河流补给量和压缩地下水开采量条件下,2年以后地下水漏斗中心水位可达到31.67m;压缩地下水开采量或增加河流补给量,均可在4年恢复漏斗区地下水位,且沈阳城区可有效增加地下水资源量0.88×108m3。  相似文献   
864.
综合利用卡姆斯特煤田钻孔测井、野外露头及古生物化石等资料,应用经典层序地层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卡姆斯特煤田八道湾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共识别出SQ1和SQ2两个三级层序,并根据地层叠置样式、沉积旋回特征细分为6个体系域。通过沉积基础图件、沉积环境的分析明确了研究区八道湾组沉积演化主要受古地形起伏、古气候条件等古地理因素的综合影响。确定研究区内目的层段主要在高位和低位时期聚煤,湖侵时期不利于聚煤。通过详细研究卡姆斯特煤田八道湾组的沉积环境和聚煤特征,为今后寻找和开发卡姆斯特地区煤炭资源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865.
The study of new seismic data permits the identification of sediment gravity flows in terms of internal architecture and the distribution on shelf and abyssal setting in the Qiongdongnan Basin (QDNB). Six gravity flow types are recognized: (1) turbidite channels with a truncational basal and concordant overburden relationship along the shelf edge and slope, comprising laterally-shifting and vertically-aggrading channel complexes; (2) slides with a spoon-shaped morphology slip steps on the shelf-break and generated from the deformation of poorly-consolidated and high water content sediments; (3) slumps are limited on the shelf slope, triggered either by an anomalous slope gradient or by fault activity; (4) turbidite sheet complexes (TSC) were ascribed to the basin-floor fan and slope fan origin, occasionally feeding the deep marine deposits by turbidity currents; (5) sediment waves occurring in the lower slope-basin floor, and covering an area of approximately 400?km2, were generated beneath currents flowing across the sea bed; and (6) the central canyon in the deep water area represents an exceptive type of gravity flow composed of an association of debris flow, turbidite channels, and TSC. It presents planar multisegment and vertical multiphase characteristics. Turbidite associated with good petrophysical property in the canyon could be treated as a potential exploration target in the QDNB.  相似文献   
866.
Well-preserved and diversified spores, cryptospores, and acritarchs have been recorded from a relatively continuous sequence that encompasses the Silurian–Devonian boundary in Qujing, Yunnan, southwest China. Four spore assemblage zones from Late Silurian to Early Devonian in age are proposed based on the first appearance datum (FAD) of characteristic spore species. In ascending stratigraphic order, they are Ambitisporites dilutus–Apiculiretusispora synorea (DS; Late Ludfordian to Early Pridoli), Synorisporites verrucatus–Apiculiretusispora plicata (VP; Pridoli), Apiculiretusispora minuta–Leiotriletes ornatus (MO; Lochkovian), and Verrucosisporites polygonalis–Dibolisporites wetteldorfensis (PW; Pragian). The acritarch assemblage from the upper part of the Yulongsi Formation, the Xiaxishancun Formation, and the lower–middle parts of the Xitun Formation indicates an age of Late Silurian. Based on palynological evidence, the upper part of the Yulongsi Formation is considered Late Ludfordian to Early Pridoli in age; the Xiaxishancun Formation is believed to be Pridoli in age; the Xitun Formation is considered Late Pridoli to Early Lochkovian in age; the Guijiatun Formation is considered Lochkovian in age; and the Xujiachong Formation is Late Lochkovian to Pragian in age. The Silurian-Devonian boundary is recognized between the VP and the MO spore biozones, and occurs with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Xitun Formation.  相似文献   
867.
青海玉树地区的东莫扎抓铅锌矿床是"三江"沉积岩容矿贱金属成矿带中的重要矿床之一.矿区过去研究鉴定出多种蚀变类型和矿物种类,但不同蚀变在矿区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同矿物中元素含量特点、矿物相互之间的时间和空间关系均不清楚,从而导致所指示的找矿意义也不明确.为此,作者进行了系统岩矿石光薄片的显微镜下鉴定、矿区主要硫化物--黄铁...  相似文献   
868.
对于大跨度小净距隧道而言,合理扁平率及双洞间距的设计对于节约成本,提高隧道线型规划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优化大跨度小净距隧道的扁平率及其间距是隧道设计施工面临的关键问题。利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的标准设计语言Python编程,对某拟建大跨度小净距隧道不同扁平率及其间距进行参数化设计;采用精确罚函数法以及Nelder-Mead优化算法相结合的有限元优化分析计算程序,以隧道开挖面积、围岩塑性区、地表沉降和拱顶下沉等作为优化目标值,对建立的参数化模型进行计算,提出依托工程条件下扁平率及间距的最优组合。研究方法和成果对推动大断面小净距隧道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69.
大量震例表明通常情况下地震的微、宏观震中有很大的偏离,如何在震后快速正确估计微、宏观震中偏离的程度,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以新疆地区为例,详细研究了新疆地区M s≥6.5级的历史地震微、宏观震中偏离与发震构造的空间分布关系。新疆地区主要的发震断层类型包括逆断层、逆冲走滑断层及走滑断层3种。针对不同的发震断层类型初步提出了根据发震构造快速估计6.5级以上强震微、宏观震中偏离的模型和方法。微、宏观震中偏离的理想方向取决于破裂的性质(如单侧破裂、双侧破裂),很难确定理想宏观震中在发震断层的确切位置,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但是地震微、宏观震中的偏离方向与新疆整体构造应力方向具有一致性,宏观震中位置一般位于发震断层上或其附近,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认为宏观震中就在断层上。  相似文献   
870.
宜川-旬邑地区长8油层组储层特征与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宜川-旬邑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油层组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沉积环境,局部发育湖底滑塌扇体.岩心观察、薄片分析、扫描电镜及压汞测试表明,长8油层组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孔隙类型以残余原生粒间孔为主,次为长石溶孔,多为片状喉道和弯片状喉道,孔隙结构以小孔隙-微喉-细喉型与细孔隙-微喉-细喉型为主,储层非均质性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储层物性最好,分支水道最差,绿泥石环边胶结成岩相及石英次生加大胶结成岩相为有利成岩相,压实和胶结作用分别损失的孔隙度为25.65%和3.31%,溶蚀作用整体新增0.83%孔隙度,形成长8油层组目前低孔-超低孔致密砂岩储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