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97篇 |
免费 | 623篇 |
国内免费 | 32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49篇 |
大气科学 | 272篇 |
地球物理 | 259篇 |
地质学 | 846篇 |
海洋学 | 253篇 |
天文学 | 12篇 |
综合类 | 119篇 |
自然地理 | 23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8篇 |
2024年 | 58篇 |
2023年 | 68篇 |
2022年 | 110篇 |
2021年 | 121篇 |
2020年 | 98篇 |
2019年 | 87篇 |
2018年 | 73篇 |
2017年 | 92篇 |
2016年 | 68篇 |
2015年 | 73篇 |
2014年 | 94篇 |
2013年 | 110篇 |
2012年 | 130篇 |
2011年 | 115篇 |
2010年 | 110篇 |
2009年 | 117篇 |
2008年 | 127篇 |
2007年 | 131篇 |
2006年 | 100篇 |
2005年 | 109篇 |
2004年 | 67篇 |
2003年 | 71篇 |
2002年 | 41篇 |
2001年 | 61篇 |
2000年 | 35篇 |
1999年 | 28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6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42.
云南抚仙湖沉积物有机质来源与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抚仙湖沉积物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主要来源,对抚仙湖表层沉积物和沉积物柱芯的TOC、TN和有机碳同位素组成(δ13Corg)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的TOC和TN含量分别为2.02%~3.40%和0.16%~0.36%;沉积物柱芯的TOC和TN含量分别为0.41%~6.63%和0.08%~0.77%,呈现出北湖高南湖低、表层高底部低的分布特征。内源有机质是抚仙湖沉积物中有机质的主要来源,不同湖区外源有机质的输入差异明显,其中南湖沉积物有机质中陆源比例较高。沉积物柱芯C/N值从底部到表层逐步增大,表明抚仙湖沉积物有机质中陆源有机质所占比例持续增加。与内源有机质相比,外源有机质输入增加更快,指示流域内人为活动增强导致流域侵蚀和水土流失加剧。 相似文献
43.
针对GNSS高程坐标时间序列中含有粗差、高程坐标时间序列不平稳、非线性变化导致异常值探测困难等问题,提出一种奇异谱分析SSA与Sn估计量相结合的粗差探测方法。利用实验模拟数据和实测数据分别对该方法的探测效果同常规3σ法和MAD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SSA-Sn粗差探测方法的总体探测效果更好,能够满足GNSS坐标时间序列高可靠性的需求。 相似文献
44.
45.
地表及海洋环境的镁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镁(Mg)是主要造岩元素,其地球丰度仅次于铁和氧。Mg几乎参与了地表所有圈层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随着多接收器等离子质谱等分析方法的改进和完善,Mg同位素显示出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Mg独特的地球化学特征,使其在地表及海洋地球化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主要就近几十年来Mg同位素在地表及海洋地球化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进行系统的总结与探讨。虽然,目前对Mg同位素的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但许多研究成果显示,Mg同位素具有很大潜力成为环境变化的新的指示工具。 相似文献
46.
地震预警系统对地震数据处理的实时性要求极高。其系统数据来源除布设在基岩的测震台站外,还有大量非基岩场地的强震动台站和地震烈度仪台站,其场地影响不容忽视。为了考虑震级估算和地震动场预测中的场地影响,需实时对各种场地条件下的地震波形进行校正。目前处理一般使用某个标量来表征场地放大效应。本文采用一种实时的场地校正方法,首先计算目标场地与参考场地的谱比,然后通过最小二乘法、双线性变换将谱比转化为因果递归的无限冲激响应(IIR)时域滤波器,之后可以应用该滤波器进行实时场地校正。该方法考虑了场地放大系数的频率依赖性,相比于标量校正提高了准确度。应用我国四川和日本部分强震动台站记录,验证并讨论了这种实时场地校正方法在地震预警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47.
重力模型参数空间差异研究——以中国城市间铁路客流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重力模型是重要的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已经在相关研究和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重力模型应用中,结果对参数的敏感性较高,不同的参数设置就可能导致结果体系的巨大差异,故精确的参数是重力模型应用的基础.许多研究关注了重力模型参数的提取,但限于数据等因素,参数在空间上的差异性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本文采用2010年城市间铁路客运量作为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的反映,以城市市辖区居民总可支配收入作为城市的“质量”,刻画城市本身的吸引力,进而通过回归分析考察重力模型的参数结果;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插值工具,分析重力模型中各个参数的空间差异并得到可视化结果.相比于既有研究,本文在变量选取中增加了城市间列车交流频次这一变量,与平均运行时间结合共同反映城市之间的“距离”,使模型拟合结果得到较大改进.结果表明,重力模型参数取值在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对不同区域使用统一的重力模型参数可能使结果出现较大偏差,因此将重力模型应用到具体实践中时,不能忽略参数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48.
喀斯特旅游地开发时序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很多喀斯特旅游地面临着初次开发、二次开发或者多次开发的投资选择问题。建立评价模型的目的是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能产生较大边际效益的旅游地。本文根据层次分析法,除考虑传统的资源、市场、区域开发条件等评价因素外,首次把发展阶段力引入了评价模型中,通过特尔菲法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建立喀斯特旅游地开发时序评价的总模型和子模型,并建设性的探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因子评分标准。文章还以贵州喀斯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例进行了时序评价实例研究,并给予了相应的时序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49.
基于潜在语义信息的城市功能区识别————广州市浮动车GPS时空数据挖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正发生不断的变化.城市内部形成的不同功能区标识研究,对城市结构理论以及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些不同的功能区包括住宅区,工业区,教育区以及办公区等.本文以大数据为依托,重点研究城市功能区的特点和分布状态,选取广州市6个区为样本,以最新道路网络为分割依据把研究样本分为439个区域.对历时一周的海量浮动车(GPS)数据以及兴趣点数据采用时空语义挖掘方法,建立潜在的狄利克雷模型(LDA)以及狄利克雷多项式回归模型(DMR);通过OPTICS聚类方法对不同模型的结果进行聚类,进而利用POI类别密度,居民出行特征等方法进行分区结果识别.同时,参考百度地图的地理信息,将研究得到的广州市功能分区结果与广州市城镇用地现状图,居民日常出行特征进行对比验证分析.研究表明,该方法基本能识别出具明显特征的城市功能区,如成熟居住区,科教文化区,商业娱乐区,开发区等.识别出的广州市不同类型的功能区呈现了以居住区和商业区为主导,其他类型功能区围绕其展开的特点.研究证明,利用大规模,高质量的个体时空数据开展人们移动行为和日常活动组织及社会空间的研究,能从一个新的视角揭示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50.
风沙对黄河内蒙古河段河道泥沙淤积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7
通过对黄河内蒙古河段河道淤积泥沙打钻采样,以及黄河沿岸及支流产沙地层采样分析对比,暴雨、洪水等分析追踪河道淤积泥沙源地表明,黄河内蒙古河段河道泥沙淤积主要来源于乌兰布和沙漠及十大孔兑(沟谷)的库布齐沙漠和丘陵沟壑梁地。通过输沙平衡法计算该河段河道泥沙淤积量得知,1954-2000年该河段淤积泥沙总量约20.11亿t,其中大于0.1mm的粗沙为15.57亿t,占总量的77.424%;小于0.1mm的泥沙约4.54亿t,占总量的22.57%。风成沙入黄淤积量是:乌兰布和沙漠6.0552亿t;库布齐沙漠5.8499亿t;二者约占大于0.1mm粗泥沙总量的76.46%。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