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53篇 |
免费 | 763篇 |
国内免费 | 41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30篇 |
大气科学 | 341篇 |
地球物理 | 342篇 |
地质学 | 1046篇 |
海洋学 | 312篇 |
天文学 | 16篇 |
综合类 | 147篇 |
自然地理 | 29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0篇 |
2024年 | 69篇 |
2023年 | 83篇 |
2022年 | 143篇 |
2021年 | 150篇 |
2020年 | 119篇 |
2019年 | 112篇 |
2018年 | 92篇 |
2017年 | 117篇 |
2016年 | 90篇 |
2015年 | 98篇 |
2014年 | 109篇 |
2013年 | 143篇 |
2012年 | 160篇 |
2011年 | 152篇 |
2010年 | 133篇 |
2009年 | 141篇 |
2008年 | 155篇 |
2007年 | 154篇 |
2006年 | 125篇 |
2005年 | 133篇 |
2004年 | 83篇 |
2003年 | 86篇 |
2002年 | 61篇 |
2001年 | 78篇 |
2000年 | 47篇 |
1999年 | 37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64年 | 2篇 |
1957年 | 1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以皖江城市带为例,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对其城镇化空间相关格局进行分析,进而分析跨江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的机制.结果表明:(1)2010年以来,皖江城市带城镇化水平呈上升趋势但不稳定,区内差异性减弱且质量有所提高,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2)从全局空间关联角度来看,皖江城市带城镇化水平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即存在空间集聚现象;(3)从局部自相关角度来看,H-H集聚区即热点区存在沿长江东移的趋势,H-L集聚区主要位于宣城,L-H集聚区向铜陵演变,L-L集聚区位于皖江城市带西部六安、安庆、池州,且发展稳定;(4)江河功能的嬗变、政府政策的鼎革、城市之间竞速发展与地理扩散是跨江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的特有机制. 相似文献
22.
以劳盆地热液羽状流水体为研究对象,对6个不同深度水层(海底以上50~500m)的悬浮颗粒物(>0.45μm)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和X射线能谱分析。通过颗粒物的微形貌将颗粒物分为生物碎屑、微生物成因颗粒、无定形颗粒和自形颗粒等类型。微生物成因颗粒包括丝状体和簇状体等形态类型;自形颗粒主要为黄铁矿和闪锌矿晶体;根据颗粒组分特征将无定形颗粒分为S-Zn-Ba-Ca、Fe氧化物+少量Ba-Zn-Ca、Fe-Mn-Ca-Ba+少量的Zn、硫化物颗粒及多金属颗粒5种不同类型。大量与热液活动有关的颗粒类型的出现以及无定形颗粒的尺寸分布特征反映了研究站位处于热液羽状流的早期发育阶段,推测在附近几百米范围内存在活动的热液喷口区。 相似文献
23.
澳大利亚西北陆架油气资源,特别是天然气资源富集,是全球液化天然气的主要供应地之一。西北陆架不仅是澳洲油气勘探潜力最大的地区,而且也是中国油公司拓展海外油气业务的重要地区。以多方面收集的数据资料为基础,探讨澳大利亚西北陆架油气分布规律,揭示油气分布主控因素,进而优选有利勘探区。区域上,已发现的油气储量主要分布于西北陆架最西南端的北卡那封盆地;层系上,油气主要富集于下白玺统泥页岩区域盖层之下的上三叠统、侏罗系或下白玺统碎屑岩储集层。油气分布整体表现为“内油外气、下气上油、以气为主的特征,油田多局限于侏罗纪裂谷作用控制的发育有成熟生油岩的次盆地。腐殖型干酪根类型和烃源岩的高成熟度决定了西北陆架的富气特征,侏罗纪发育的裂谷控制了石油的区域分布。基于油气地质综合研究和油气发现过程,优选出了埃克斯茅斯高地、埃克斯茅斯次盆、巴科一次盆、卡斯韦尔次盆、萨胡尔台地、卡尔德尔地堑和武尔坎次盆7个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24.
2015年3月"海马"号遥控无人潜水器(ROV)在南海北部陆坡西部海域首次发现活动冷泉,并命名为"海马"冷泉,此后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先后组织了3个航次,对"海马"冷泉开展进一步勘查和研究。本次研究在综合分析4个航次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初步阐述"海马"冷泉的分布范围、地形地貌、生物群落、自生碳酸盐岩和流体活动等特征。总体而言,"海马"冷泉区地势平缓,气体渗漏现象非常发育,是以CH4为主要气体渗漏形成的活动冷泉区,且气体渗漏活动具有时空迁移性。气体碳同位素组成表明,海马冷泉区的CH4为混合成因气,且以微生物成因为主;"海马"冷泉区发育有多种类型的化能自养冷泉生物群落,冷泉区种类丰富,目前已报道了多个冷泉生物新种。这些发现为研究南海北部陆坡西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及其环境效应、冷泉生物生命起源与演化和南海与印度洋及太平洋物种迁移贯通等科学问题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5.
26.
贵州东部石英脉型金矿地质特征和成矿作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贵州东部以晚元古代地层为容矿地层的金矿,主要是石英脉型金矿。它们主要分布在从江地区、天柱—锦屏—黎平地区和梵净山地区。前2者处于南华褶皱带西缘,后者处于南华褶皱带与扬子陆块的过渡带。矿体分布在断裂(带)和背斜核部。共伴生矿物为石英、黄铁矿、毒砂、闪锌矿、方铅矿、黝铜矿,黄铜矿,辉锑矿、绿泥石等。矿化蚀变以硅化、黄铁矿化、毒砂化、绿泥石化为主。形成温度主要集中在100℃~350℃,是中低温热液矿床,呈现100~150℃和200~300℃两个区段。金有来源于围岩的、也有来源于深部岩浆的;流体有来源于地层和深部的,也有大气降水的混入。金矿的形成是多时代多阶段形成的:雪峰期提供原始物质;加里东期是一次主要成矿期;燕山时期也是一个重要的金矿形成时期,不但形成新金矿,还改造加里东期形成的金矿 相似文献
27.
The karst landforms distributed on the Qinghai-Xizang (Tibet) Plateau can be genetically classed with the Tertiary underground karst, which were gradually exhumed to the surface with the uplift of the plateau during Quaternary period. The relative deposits of the Tertiary palaeokarst processes, such as the residuum and speleothem, were discovered recently in the southern and southeastern fringe areas of the plateau, where has geological-currently been disintegrated by the headward erosion processes of the modern river systems. The major chemical components of the clay portion of the residuum consist mainly of SiO2C, Al2CO3 and Fe2O3. The clay minerals composition of the clay portion belongs to illite-kaolinite pattern for most of the residuum samples, and kaolinite-illite pattern for a few of the samples. It can be judged from the silicic acid index and the clay minerals composition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residuum of the Plateau was in its initial phase. However, such a lower chemical weathering index only reflected the weathering degree in the bottom or lower parts of the lateritic weathering crust. The relatively intensive chemical weathering processes of the surface layers of the lateritic weathering crust could be logically speculated. The surface feature textures of quartz grains in the residuum were formed mainly by the chemical erosion, which revealed a long-term humid-tropical environment when the residuum and the palaeokarst formed. 相似文献
28.
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土壤动物生态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分布的上缘、典型分布区和分布下缘土壤动物群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红松阔叶混交林三个分布区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存在差异,其中典型分布区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较高,群落组成均匀。甲螨亚目、辐螨亚目、节跳虫科、球角跳虫科、革螨亚目和山跳虫科相关性较大,共同出现在各分布区。土壤动物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表聚性,且红松阔叶混交林的上缘和典型分布区表聚性更为突出。通过灰色综合关联度分析表明,土壤全钾、全氮和有机质含量对土壤动物群落影响较大,而土壤全磷含量和pH对土壤动物的影响次之。 相似文献
29.
富水软岩隧道突泥塌方及地层沉降的模型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富水软岩地层中修建隧道容易出现突泥塌方,对施工及周边环境产生严重影响。北岗隧道围岩强度低且地下水丰富,在施工中多次遇到突泥涌水现象,出现了围岩大面积坍塌、地表开裂、地下水位下降等严重灾害问题。以北岗隧道为原型,开展了室内模型试验,再现了该隧道的破坏现象,研究了隧道突泥塌方的影响因素、破坏规律及影响范围。结果表明:(1)地表未出现裂缝时,隧道开挖导致的地表和地层内部变形可以采用Peck的正态分布曲线描述;(2)涌水是造成隧道围岩发生严重坍塌的根本原因;(3)隧道破坏从拱顶开始,呈拱形破坏型式;(4)地表的两条主裂缝在隧道塌方初期形成,塌方对地表沉降和裂缝的主要影响区域位于两条主裂缝之间。 相似文献
30.
基于公平最大化目标的2020年北京市养老设施布局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北京市正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机构养老作为一种重要的养老模式,对其布局公平性和合理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预测了自然增长状态下2020年北京市老龄人口的空间分布,然后建立设施布局优化模型,该模型以各需求点到养老设施的可达性差异最小化为目标;并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求解,对北京市养老设施进行以公平最大化为目标的布局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公平最大化的目标下,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即中心城区)所提供的机构养老资源不能完全满足本地需求。城市发展新区在满足当地的机构养老需求之外,还将为中心城区提供大量机构养老服务,生态涵养发展区在满足本地需求的基础上还可为其他地区提供少量机构养老服务。该布局导向与《北京市养老设施专项规划》提出的布局建议相一致,且符合中心城区用地紧张、郊区自然环境较舒适的现实情况。研究结果能为养老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建议,所采用的方法也能为其他类型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优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