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22篇 |
免费 | 1136篇 |
国内免费 | 176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19篇 |
大气科学 | 1180篇 |
地球物理 | 988篇 |
地质学 | 2759篇 |
海洋学 | 808篇 |
天文学 | 202篇 |
综合类 | 406篇 |
自然地理 | 66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6篇 |
2023年 | 180篇 |
2022年 | 341篇 |
2021年 | 415篇 |
2020年 | 325篇 |
2019年 | 347篇 |
2018年 | 331篇 |
2017年 | 309篇 |
2016年 | 303篇 |
2015年 | 280篇 |
2014年 | 298篇 |
2013年 | 338篇 |
2012年 | 371篇 |
2011年 | 354篇 |
2010年 | 341篇 |
2009年 | 306篇 |
2008年 | 324篇 |
2007年 | 286篇 |
2006年 | 283篇 |
2005年 | 247篇 |
2004年 | 174篇 |
2003年 | 154篇 |
2002年 | 155篇 |
2001年 | 178篇 |
2000年 | 140篇 |
1999年 | 151篇 |
1998年 | 96篇 |
1997年 | 93篇 |
1996年 | 114篇 |
1995年 | 82篇 |
1994年 | 76篇 |
1993年 | 53篇 |
1992年 | 42篇 |
1991年 | 33篇 |
1990年 | 22篇 |
1989年 | 29篇 |
1988年 | 22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64年 | 2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7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南海夏季风暴发过程的低频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应用1979~1996年共18a的NOAA卫星OLR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850hPa风场资料,分析了夏季南海地区及南海季风暴发过程的某些低频特征。认为北半球夏季南海地区的低频活动较活跃,并且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这种年际变化同南海季风的暴发时间有联系。南海地区的低频振荡在南海季风暴发后增强。通过对18a 及K*的时段叠加合成图的分析,发现南海夏季风的暴发同赤道印度洋低频振荡的东传及西太平洋低频扰动西传有密切联系,南海夏季风暴发期间南海地区将印度洋与西太平洋之间的低频活动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992.
土-膨润土竖向隔离墙被广泛应用于污染场地治理,其服役性能受应力状态和固结变形影响较大。通过建造两段不同尺寸的土-膨润土隔离墙试验段,并利用土压力盒、孔压计、测斜管等分别对墙体现场应力状态和变形进行了为期15个月的监测,获得了土-膨润土隔离墙固结行为的基本特征。监测结果表明:墙体主固结阶段需要数月;墙体固结变形以侧向变形为主;大部分深度内总应力在前1个月显著减小,并在随后基本保持稳定,有效应力随超孔压消散而不断增加;水平应变与最大水平有效应力均与墙深呈显著正相关;然而在主固结期间,墙体底部总应力和孔压均一直减小直至等于静水压力,有效应力始终很小。根据实测墙体变形及应力分布的特点,指出在相邻土体中可能形成滑动楔形体,对填料产生整体挤压,从而对隔离墙的现场固结行为特征作出了合理解释。最后,针对土-膨润土隔离墙的设计施工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93.
通过实地考察、槽探和浅层地震探测等手段以及对地质构造和地下水超采环境的分析,详细地研究了大同铁路分局地裂缝带的三维构造特征,指出现今处于发展中的地裂缝带是由东向西扩展的,扩展速率为260~520m/a,地裂缝带两侧的差异升降运动速率达22.1~24.4mm/a,主地裂缝带的水平拉张速率约1.11~11.6mm/a,垂直错动速率0.2~8.57mm/a,左旋错动速率1.87~3.57mm/a。地裂缝带的活动方式为无震蠕滑型,扩展中的地裂缝是一种无震的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994.
介绍了马卡良 335分别发生于 1998年和 1999年的两次短时标光变。其中的一次是微光变 ,发生于 1999年 11月 2 0日 ,微光变区域的大小约 0 .80 7光时。还对微光变的可能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5.
996.
冲击作用下地层振动衰减规律的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郑州某胶质土层采用振冲法处理地基时产生的振动影响进行了现场试验,分析不同数目钻机同时施工时引起的振动在各层土体中的衰减规律以及波的传播规律,评价振动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研究表明:采用振冲法施工时,地基会产生较大的振动,这种振动在地表和地层内部衰减较快冲击振动产生的振动波主要以两种途径传播:(1)沿钻孔壁形成面波,并很... 相似文献
997.
998.
道路网络特征分析是进行交通网络分析的基础,本文基于SuperMap GIS分析了道路网络特征,其中包括网络统计特征、网络中心性等网络特征,并以北京市道路网络数据为例进行了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SuperMapGIS是研究道路网络特征分析的重要计算平台。 相似文献
999.
利用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JTWC),中国气象局(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CMA)上海台风所,日本气象厅(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JMA)的台风最佳路径资料以及美国NCAR/NCEP再分析资料等,深入研究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1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与西北太平洋强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即1 min最大风速大于等于114 kn相关关系的变化。结果表明,ENSO与热带西北太平洋(Western North Pacific,WNP)强TC频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存在明显年代际变化。在1960—1971年期间(前一阶段),强TC年频数与Ni1o3. 4(11月—次年1月平均)相关性较弱;而在1983—2014年期间(后一阶段)两者的相关性则为强的正相关。并且强TC的年频数、生命史以及生成位置在后一阶段El Ni1o和La Ni1a年之间的差异相比前一阶段都有明显的增大。进一步分析发现: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SSTA)的西移是造成后一阶段Ni1o3. 4指数与强TC年频数相关性提高的关键因素。在后一阶段的El Ni1o(La Ni1a)年,SSTA的西移使得WNP东南象限的相对湿度明显增加(减少),从而有利于(不利于) TC在此象限生成。又因为位于东南象限的TC比较容易发展成强TC,因此导致后一阶段的El Ni1o(La Ni1a)年有更多(更少)的强TC在西北太平洋的东南象限生成。 相似文献
1000.
(U-Th)/He热定年技术是近年来用于沉积盆地热史研究的新技术,目前主要是利用磷灰石和锆石的He年龄来揭示地层的构造抬升和热历史.本文依据塔里木盆地钻井样品的实测磷灰石和锆石(U-Th)/He年龄数据,初步得出了该地区磷灰石(U-Th)/He年龄的封闭温度为85℃,并建立了深度/温度-年龄演化模式;锆石则未达到其较高的封闭温度.综合利用本次实测的He年龄数据结合磷灰石裂变径迹和等效镜质组反射率等古温标,模拟计算了塔里木盆地孔雀1井(KQ1)自奥陶纪末期以来的热历史.模拟结果表明,孔雀1井区奥陶纪末期的地温梯度可达35.5℃/km,志留纪—泥盆纪时期的地温梯度为33.3~34.5℃/km,白垩纪末期地温梯度27.6℃/km左右.因此,(U-Th)/He年龄结合其他古温标综合模拟的方法可以很好地揭示沉积盆地的热历史.特别是该技术为缺乏常规古温标的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层系所经受热史的恢复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