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70篇
  免费   1663篇
  国内免费   2832篇
测绘学   1195篇
大气科学   898篇
地球物理   1154篇
地质学   5112篇
海洋学   1247篇
天文学   89篇
综合类   595篇
自然地理   975篇
  2024年   107篇
  2023年   241篇
  2022年   494篇
  2021年   579篇
  2020年   465篇
  2019年   523篇
  2018年   428篇
  2017年   411篇
  2016年   432篇
  2015年   520篇
  2014年   488篇
  2013年   543篇
  2012年   650篇
  2011年   667篇
  2010年   582篇
  2009年   606篇
  2008年   561篇
  2007年   617篇
  2006年   546篇
  2005年   408篇
  2004年   311篇
  2003年   216篇
  2002年   237篇
  2001年   224篇
  2000年   146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4篇
  1973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根据库车坳陷西部地质剖面分析其构造圈闭类型,利用平衡剖面和生长地层分析构造圈闭形成期次。选取大北1井和一口人工井,应用PRA公司的BasinMod1-D软件,对其进行烃源岩成熟度史模拟,分析烃源岩的主要生烃期。根据构造圈闭形成期与烃源岩主要生烃期的匹配关系,认为西秋里塔格构造带盐下古构造圈闭与拜城凹陷烃源岩生烃期匹配良好,形成的油气藏大部分在后期保存良好,盐上圈闭可能形成油藏,盐层内部圈闭可能形成油藏、气藏或油气藏,在较厚盐层之下的圈闭可能会形成气藏。克拉苏构造带古构造圈闭与克拉苏构造带烃源岩主要生烃期以及拜城凹陷的主要生油期匹配良好,可以形成良好的油气藏,但是库车组沉积末期—第四纪构造破坏严重,油气藏经受构造调整、破坏和再分配形成残余油气藏、次生油气藏,此时正处于侏罗系烃源岩生气期,可以在盐下形成大量气藏。  相似文献   
132.
西藏谢通门县雄村铜金矿的成矿与含眼球状石英斑晶的角闪石英闪长玢岩有关,并至少受3个玢岩岩枝控制。主成矿元素为Cu,伴生元素为Au、Ag、Zn、Pb,其他微量元素Mo、As、Ba、Bi、Cd、Co、Mn、Ni、Sb含量较高。元素在垂向上具有分带特征,即从矿体中心向外可依次划分为Cu、Au、Ag、As、Sb、(Bi)→Co、Ni→Mo→Mn→Ba→Pb、Zn、Cd、Bi、(Sb),上述元素的异常和组合是寻找和评价该类矿床的重要地球化学标志。矿床的形成经历了早期Cu—Au—Ag成矿和晚期Zn—Pb—Cu—Au—Ag成矿两个阶段:早期成矿阶段形成了Cu—Au—Ag主矿体,晚期叠加Zn—Pb—Cu—Au—Ag矿化。Cu与Au、Ag呈显著的正相关,Cu主要呈独立矿物黄铜矿产出,Au、Ag主要赋存于黄铜矿中。矿石的K/Na值为6.9、Rb/Sr值为0.8,显示出矿床矿富K、Sr和贫Na、Rb的成矿环境;而Au(平均品位0.6×10-6)0.4×10-6、Au(0.6×10-6)/Cu(0.4%)1和n(Cu)/n(Au)(为20678)40000以及Mo(19.7×10-6),说明该矿床富金而贫钼。矿床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成矿与偏中性的斑岩有关,元素组合特征,异常元素在垂向上的分带特征,主成矿阶段的Cu—Au—Ag矿化和晚期叠加的Zn—Pb—Cu—Au—Ag矿化,富Cu、Au、Ag和贫Mo的成矿元素组合及富K、Sr和贫Na、Rb的成矿环境,均表明矿床具有产于岛弧或类似岛弧环境的斑岩型铜金矿床的特征且叠加斑岩成矿系统晚期呈脉状产出的浅成低温热液型Zn—Pb—Cu—Au—Ag矿化。  相似文献   
133.
The detail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leozoic strike-slip fault zones developed i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azhong uplift are closely related to hydrocarbon explorations. In this study, five major strike-slip fault zones that cut through the Cambrian-Middle Devonian units are identified, by using 3D seismic data. Each of the strike-slip fault zones is characterized by two styles of deformation, namely deeper strike-slip faults and shallower en-echelon faults. By counting the reverse separation of the horizon along the deeper faults, activity intensity on the deeper strike-slip faults in the south is stronger than that on the northern ones. The angle between the strike of the shallower en-echelon normal faults and the principal displacement zone(PDZ) below them is likely to have a tendency to decrease slightly from the south to the north, which may indicate that activity intensity on the shallower southern en-echelon faults is stronger than that on the northern ones. Comparing the reverse separation along the deeper faults and the fault throw of the shallower faults, activity intensity of the Fault zone S1 is similar across different layers, while the activity intensity of the southern faults is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northern ones. It is obvious that both the activity intensity of the same layer in different fault zones and different layers in the same fault zone have a macro characteristic in that the southern faults show stronger activity intensity than the northern ones. The Late Ordovician décollement layer developed in the Tazhong area and the peripheral tectonic events of the Tarim Basin have been considered two main factors in the differential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ike-slip fault zones i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azhong uplift. They controlle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multi-level and multi-stage deformations of the strike-slip faults, respectively. In particular, peripheral tectonic events of the Tarim Basin were the dynamic source of the formatting and evolution of the strike-slip fault zones, and good candidates to accommodate the differential activity intensity of these faults.  相似文献   
134.
海上倾斜缆采集技术具有多样的陷波特征,通过去鬼波处理可获得宽频数据.针对海水面波浪起伏及缆深误差引起的鬼波延迟时间估计误差以及崎岖海底和目的层深度变化使得鬼波和一次反射波的振幅差异系数随偏移距的变化而难以给定一个固定值的问题,本文推导出频率慢度域中鬼波滤波算子以及自适应迭代反演求解上行波算法,该鬼波滤波算子与不同水平慢度对应的鬼波和一次反射波的振幅差异系数以及鬼波延迟时间有关.并基于计算出的理论下行波与实际下行波之间的平方误差最小理论实现自适应反演迭代最优计算该振幅差异系数和鬼波延迟时间.合成的及某海上采集的倾斜缆数据去鬼波处理结果表明,频率慢度域自适应迭代反演算法能较好地去除海上变深度缆鬼波,能达到拓宽地震记录频带目的.  相似文献   
135.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营城组柱状节理流纹岩特征和成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下白垩统营城组出露柱状节理流纹岩。柱状节理属于原生构造节理,岩相为火山通道相次火山岩亚相-侵出相,柱体排列方式为近水平式、倾斜式、近直立式,截面为不规则的四方柱、五方柱、六方柱,柱体规模属于中小型,流纹岩中常发育隐爆角砾结构。通过对柱状节理流纹岩成分及结构构造的研究,表明本区的流纹岩柱体直径与其对应的显微组构斑晶大小成正比例相关。柱状节理的成因是熔岩冷却收缩形成的,由于受到种种内外因素制约,形成的柱状节理形态各异。  相似文献   
136.
王建  朱立新  马生明  王兵  张亮亮  唐世新  段壮 《地质通报》2020,39(11):1807-1826
三山岛北海域金矿床位于胶东金矿省的西北缘,是2015年新发现的超大型金矿床(储量470 t、Au品位4.30 g/t),金矿体赋存于中生代玲珑式花岗岩中,主矿体受三山岛-仓上断裂带控制。中生代含矿的玲珑式花岗岩显示了复杂的蚀变、矿化共生组合关系。三山岛-仓上断裂的活动使热液流体发生渗透,导致断裂带两侧发生广泛的钾化蚀变。随后,大规模的绢云母化沿主断裂两侧形成。随着断层泥的形成,其作为"阻挡层"使含矿流体不能运移到断裂带上盘,成矿流体在下盘发生强烈的绢云母-石英-黄铁矿蚀变并伴有金的析出。最后石英-碳酸盐脉的形成标志着与金成矿相关热液活动减弱。钾化和绢英岩化岩石的平衡计算揭示了SiO2、MgO和CaO带入,TiO2、K2O基本不变,而Na2O表现为带出;大多数主量元素受强烈的矿物反应影响。Au、Ag、Bi、As、Pb、Zn等相关成矿元素呈带入特征,它们之间多呈正相关关系且与黄铁绢英岩化有密切关系,显示出在水岩反应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元素具有复杂的地球化学行为。蚀变组合和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以中低温(126~351℃)、中低盐度(1.02%~10.48% NaCleqv)为特征,属于CO2-H2O-NaCl±CH4体系。在热液流体中,金可能主要以Au(HS)2-络合物的形式运移;黄铁绢英岩化过程中,硫化作用使Au(HS)2-络合物失稳分解导致Au沉淀富集成矿。华北克拉通的重新活化导致软流圈上涌和大量火成岩的形成,也为胶东发生大规模金成矿作用提供了充足的的热能和流体输入。  相似文献   
137.
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图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完成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的基础上,浙江省全面推广1:1万乡镇地质灾害易发区图编制工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操作性、针对性更强的依据。本文通过介绍浙江省嵊州市乡镇地质灾害易发分区的编制过程及方法,对地质灾害易发分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8.
黑色页岩与土壤重金属污染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利用ICP—MS等技术分析了湘中地区黑色页岩及其相应土壤的重金属含量,在对分析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黑色页岩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关系。研究表明,黑色页岩是富集多种重金属元素的特殊岩石。以黑色页岩岩系为母岩的土壤,不仅明显富集Cu、Cd、Cr、Co、Pb、Zn、Mo、Ni、V、U、Sn、Sb、T1、Th等多种重金属元素,而且受到Mo、Sb、Cd、U、Tl、Cu、V、Sn、Th等重金属的污染,其中以Mo、Cd、Sb、U、Tl等的污染尤为严重。黑色页岩土壤重金属污染在一些地方已产生明显的负面环境效应,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39.
2012年6月30日新疆新源、和静交界MS6.6地震造成灾区大量工业与民用建筑遭到破坏。为了能对灾区今后恢复重建加强房屋的抗震性能提供依据,介绍了灾区房屋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特点,分析了各类房屋建筑的震害特征及其破坏原因,并对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0.
淀山湖蓝藻水华高发期叶绿素a动态及相关环境因子分析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根据2008年5-9月专项监测数据,分析蓝藻水华高发期淀山湖叶绿素a浓度的动态变化,及其与pH、溶解氧、TN、TP等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淀山湖蓝藻水华高发期叶绿素a存在明显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异,特别是叶绿素a的峰值共对应了3次水华暴发过程.其叶绿素a对数与总磷对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硝酸盐氮、TN/TP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