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6篇
  免费   736篇
  国内免费   910篇
测绘学   466篇
大气科学   377篇
地球物理   507篇
地质学   1632篇
海洋学   463篇
天文学   24篇
综合类   232篇
自然地理   341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182篇
  2021年   192篇
  2020年   155篇
  2019年   227篇
  2018年   150篇
  2017年   170篇
  2016年   155篇
  2015年   201篇
  2014年   171篇
  2013年   244篇
  2012年   242篇
  2011年   232篇
  2010年   217篇
  2009年   215篇
  2008年   168篇
  2007年   188篇
  2006年   214篇
  2005年   141篇
  2004年   114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3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991.
旱涝指数的研究   总被引:43,自引:6,他引:43  
提出了一种新的区域旱涝指数及其旱涝标准的划分方法,并运用该指数对近50a(1951-2000年)来华北地区夏季旱涝进行了分析,通过与其他旱涝指数的比较分析,发现该指数能较合适地反映区域旱涝的程度和范围,且划分旱涝的标准较客观,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992.
东亚冬季风对秋、冬季SSTA响应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NCAR CCM2模式,通过设计多组数值试验方案,研究了东亚冬季风对赤道中东太平洋、中纬度太平洋秋、冬季SSTA的响应。模拟结果表明,东亚冬季风对秋、冬季太平洋SSTA均存在一定的响应,但冬季风对SSTA的响应存在显著的季节和海域差异,并表现出不同的异常响应形态。东亚冬季风对秋季SSTA的显著响应区域位于中纬度太平洋地区,该区域的SST的持续异常,可以引起欧亚、北美地区冬季大气环流的异常,并伴随有明显的EU型和PNA型波列特征,秋季中纬度太平洋SST持续异常偏冷(暖),能够引起有利于强(弱)东亚冬季风的环流异常。而冬季风对冬季SSTA的响应则为赤道中东太平洋和中纬度太平洋SSTA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两个区域SSTA的同时强迫下,大气环流表现出类似PNA及WP型波列分布的异常响应特征,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正(负)的SSTA及中纬度太平洋负(正)的SSTA,将导致弱(强)冬季风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3.
一种视相关多分辨率模型及其在地形绘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地形模型的多分辨率表示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四叉树的多分辨率地形模型。在该模型中,采用了一种新的与视点相依赖的动态误差度量准则,对四叉树地形模型的拼接缝消除算法进行了改进,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实现地形场景的实时游览,提高地形场景的绘制效率。  相似文献   
994.
通过对华北地区几种土壤和胶膜中某些性质及元素的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比较了铁锰胶膜和基质土壤的性质及元素含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1)铁锰胶膜的pH值,粘粒含量,K2O,Na2O,MnO2,非晶质铁,铁的活化度,微量元素等的含量均比基质土壤的高,且差异显著;(2)铁锰胶膜富集重金属元素,Co,Ni,Cu和Zn等元素主要富集于胶膜的氧化锰矿物中,而Pb主要富集在氧化铁矿物中;(3)Mg在铁锰胶膜的形成过程中进一步淋溶,以致含量减少。  相似文献   
995.
虚拟香港中文大学校园的设计与初步试验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龚建华  林珲  谭倩 《测绘学报》2002,31(1):39-43
采用客户机/服务器结构,应用Java和VRML97开发工具,基于HTTP协议,设计并开发了基于因特网的虚拟校园环境,并以香港中文大学的崇基学院校园为例,建立了系统原型。在中文大学的虚拟校园环境中,用户可进行3维空间漫游探索、点坐标量测和地物属性的查询、地物的增加或删除等操作,并可基于3维化身和文本对话实现在网络的共享虚拟空间中与其他在线用户的交流和互动。  相似文献   
996.
内蒙古固阳一带广泛出露了一套太古宙乌拉山 (岩 )群的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的岩石。通过区域地质调查及重点地段的研究 ,确定其在区域变质作用中总体处于高角闪岩相 ,但也存在局部高温高压 (麻粒岩相 )的地段。根据脉体特征及相互关系 ,划分出第一期以富钠 (脉体为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 )为特征和第二期以富钾 (脉体为钾长花岗岩 )为主的两期混合岩化作用。确定第一期为前构造期的混合岩化作用 ,是区域变质作用的延续与发展 ;第二期为同构造期的混合岩化作用 ,随着乌拉山旋回构造运动的加强而加强、构造运动的结束而结束  相似文献   
997.
海底玄武岩中斜长石研究及其岩石学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冲绳海槽海底玄武岩中存在着三种不同世代的斜长石 :斑晶、微晶和基质斜长石 ,它们的平均粒径分别为 10 0 μm±、13μm±和 2μm±。斑晶斜长石在结构上存在核部与边部之分 ,在成分上反映为 An值出现明显的两级“台阶”,即 An值在80~ 90间波动的核部“平台”和 An值在 60~ 70间波动的边部“平台”,边部“平台”的成分与微晶斜长石一致。斜长石的结晶温度显示 ,斑晶核部温度为 12 50℃± ,边部温度为 10 50℃± ,而基质斜长石的结晶温度在 950℃±。笔者认为斜长石的这些特征 ,基本反映了该玄武岩浆的活动过程 :斑晶斜长石的核部记录了源区特征 ,边部及微晶斜长石反映了岩浆房中活动的特征 ,基质斜长石则记录了岩浆喷出洋壳后的过程。  相似文献   
998.
Sr的地球化学指示意义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Sr元素及其同位素在地球化学各主要研究领域的应用 ,基本反映了其在近期最新的研究进展。Sr在地球化学领域应用广泛 ,对于解决当前该领域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与方法。尤其对于Sr在黄土沉积研究中的应用 ,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 ,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999.
Soil degradation: a global problem endanger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oil degradation, defined as lowering and losing of soil function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worldwide in recent decades, and poses a threat to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errestrial ecosystem. It is estimated that nearly 2 billion ha of soil resources in the world have been degraded, namely approximately 22% of the total cropland, pasture, forest, and woodland. Globally, soil erosion, chemical deterioration and physical degradation are the important parts amongst various types of soil degradation. As a natural process, soil degradation can be enhanced or dampened by a variety of human activities such as inappropriate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overgrazing, deforestation, etc. Degraded soil means less food. As a result of soil degradation, it is estimated that about 11.9-13.4% of the global agricultural supply has been lost in the past five decades. Besides, soil degradation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off-site problems of sedimentation, climate change, watershed functions, and changes in natural habitats leading to loss of genetic stock and biodiversity. Therefore, it is essential to combat soil degradation at different levels and scales worldwide, not only for food security and ecological health, but also for the guarantee of glob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000.
从本土到全球网络化的人地关系思维范式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明洪  李秀彬 《地理学报》2021,76(10):2333-2342
早期地理学关于人地关系的研究多基于本土思维,秉持“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理念。在严重依赖自然资源的传统农业社会,这一理念及其指导下的区域地理研究和区域管理实践,对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起到积极作用。随着系统开放程度的增加,规模不等、层级不同的地域系统形成了一个相互依赖、相互耦合的地理网络。每个地域都是这个网络上的节点,地域问题的产生与解决与网络上其他节点有密切关联、与地域系统内外因素紧密相关,地域外因素有时甚至起主导作用。虚拟水、生态足迹、贸易隐含碳排放、资源纽带关系及人地关系远程耦合等概念和方法的提出,标志着人地关系研究范式从本土思维向全球网络化思维转型。依照新的理念和研究范式,传统的本土思维范式及建立在此范式上的相关研究主题(如区域承载力)应该受到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