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4篇
  免费   739篇
  国内免费   938篇
测绘学   468篇
大气科学   403篇
地球物理   507篇
地质学   1673篇
海洋学   466篇
天文学   24篇
综合类   236篇
自然地理   344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183篇
  2021年   193篇
  2020年   156篇
  2019年   228篇
  2018年   152篇
  2017年   173篇
  2016年   157篇
  2015年   207篇
  2014年   174篇
  2013年   247篇
  2012年   248篇
  2011年   237篇
  2010年   221篇
  2009年   222篇
  2008年   172篇
  2007年   192篇
  2006年   215篇
  2005年   141篇
  2004年   116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3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71.
西藏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地区地壳电性结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4,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测西藏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地区地壳浅部和深部构造沿东西和南北方向的变化特征,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地区布设了三条南北向剖面(错那—墨竹工卡、亚东—雪古拉、吉隆—措勤),采用超宽频带大地电磁测深方法进行了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探测研究,发现该区主要电性结构特征为:1.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附近表层发育大规模的高阻体,岩体延伸最深达30km以上,是冈底斯花岗岩体的反映. 2.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南部有小规模的良导体,在其下方和北侧发育有大规模良导体. 3. 沿剖面从南往北壳内普遍发育良导体,各良导体主体间是不连续的,规模逐渐增大,总体北倾,在缝合带附近产状较陡. 4. 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附近良导体由西往东规模逐渐增大,导电性逐渐变好,相对雅鲁藏布江在剖面上的位置逐渐南移. 这些重要的电性特征可能是印度板块向北俯冲所形成的,深部大规模的良导体特征沿东西向的差异可能是板块碰撞引起物质沿东西向运移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72.
羌塘盆地孔孔茶卡地区石炭系擦蒙组烃源岩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羌塘盆地孔孔茶卡地区石炭系擦蒙组(C2c)烃源岩形成的沉积环境进行探讨和研究。擦蒙组的岩石学、沉积相、元素地球化学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套烃源岩地层发育的沉积相为三角洲相;水解性元素和Fe族元素含量较高,表明其水体环境为滨岸-浅海,且古水深较浅;古气候指数C(C= ∑(Fe+Mn+Cr+Ni+V+Co)/∑(Ca+Mg+Sr+Ba+K+Na))的计算结果均大于0.8,指示出湿润的气候环境;Sr/Ba比值全部小于1,介于0.13~0.23之间,表明为盐度较低的陆相淡水沉积水体;根据V/Cr与V/Sc、V/(V+Ni)、Th/U、Ni/Co和Fe2+/Fe3+比值的变化,综合判断为富氧水体环境。上述这些条件均有利于繁殖大量的陆地生物和水生生物,这些有机物质通过水体的搬运沉积、富集形成了研究区石炭系一套较好的烃源岩。  相似文献   
773.
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动态研究是一个关键而迫切的课题。本文依据覆盖贵州省20世纪90年代末5 a时间间隔的陆地卫星数据资料,研究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并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揭示了各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的转化过程;同时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衡量相应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对生态价值,评价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省内各区域退耕还林与毁林开荒并存,区域间有明显的差异,整体景观尚处于波动状态。在1995~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中,由于旱地、有林地、灌木林地、中低覆盖度荒草地等土地利用类型相互间的频繁转换,各区域土地利用生态价值并未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774.
粤北竹山下岩体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山下岩体锆石SHRI MP U-Pb年龄为161.0±3.0 Ma,属燕山早期岩浆活动产物。该岩体的主要元素显示富硅(Si O2=76.05%~79.16%)、富碱(K2O+Na2O=7.77%~8.40%)、强过铝质(A/CNK=1.08~1.26)和低CaO/Na2O值(0.04~0.06)等特征。微量元素富集大离子元素而亏损Ba,Sr,Ce和Ti;LREE轻微亏损(LREE/HREE=0.82~1.09),Eu亏损明显(δEu=0.06~0.11),且具有较明显的四分组效应(TE1,3=1.07~1.24)。上述特征表明,竹山下岩体属于典型的壳源型花岗岩,是在地壳伸展-减薄的构造背景下,由泥质变质岩经过低程度部分熔融的方式而形成。  相似文献   
775.
2007年夏季降水异常的成因及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再分析全球海温和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整理的160站降水量资料,在回顾2007年夏季中国降水分布及其趋势预测的基础上,探讨了2007年夏季降水异常的可能原因。2007年前期对热带太平洋海温、东亚季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主要物理因子冬夏演变的分析接近实况,但主要多雨带位置仍比预测的偏南。夏季亚洲中纬度大陆高压异常维持可能是造成2007年夏季主要多雨带比预期偏南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76.
运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英国气象局的海温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160站月降水量资料,对江淮夏季降水及其前期冬季环流和海温场进行分析,并利用NCAR CCM3模式进行海温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前期环流在亚洲中高纬地区有明显的异常,这种环流异常与北太平洋西北部的海温异常有关,西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偏高(低)是江淮夏季降水偏多(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即当前期西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偏高时,后期夏季从乌拉尔山到鄂霍次克海附近为高度正距平,亚洲中纬度为弱的负距平,这时亚洲中高纬度多阻塞高压活动,中纬度多低槽活动,有利于冷暖空气在江淮地区交汇,江淮流域降水偏多;反之,江淮流域降水偏少。  相似文献   
777.
1引言南极地区是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敏感区,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地区。研究表明,南极地区近40a的温度上升了约0.6℃,但南极不同区域的气候变化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如南极半岛地区的增温趋势明显,而东南极大陆许多测站的温度呈降温趋势。因此分析区域性气候变化特征时,除  相似文献   
778.
信志红  郭建平  谭凯炎  张利华  孙义  杨荣光 《气象》2019,45(12):1736-1746
选用黄淮海冬麦区4个半冬性小麦品种郯麦98、山农18、徐麦33、皖麦52为试验材料,通过分期播种试验,利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等方法,分析半冬性小麦籽粒灌浆速度变化趋势和气象因子对灌浆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播期冬小麦灌浆速度波动性最小、千粒重最大,迟播10 d冬小麦灌浆速度波动性最大、千粒重最小;华北区品种郯麦98灌浆速度表现最稳定、千粒重最高,而黄淮区品种皖麦52灌浆速度最大;半冬性小麦灌浆持续期为35~39 d;南北气候差异是影响各品种冬小麦灌浆速度不同的原因之一。半冬性小麦各播期灌浆速度的变化趋势一致,灌浆速度变化与相关显著气象因子的变化规律相符合;灌浆速度峰值期一般出现在开花后15~25 d,迟播冬小麦最大灌浆速度出现时间较对照处理提前,不利于提高粒重;气温条件对冬小麦灌浆速度影响显著,其中最高气温要素是影响不同播期品种灌浆速度的共有关键因子。通径分析表明,最高气温对灌浆速度的作用由自身的直接效应决定,而日照时数与最低气温对灌浆速度的作用与间接效应一致;最高气温平均值对灌浆速度的影响最重要,日照时数和最低气温平均值对灌浆速度的影响较弱;最高和最低气温平均值、日照时数均为灌浆速度的限制因子,其中最高气温平均值对灌浆速度变化的决策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779.
营口市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发生日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近10 a营口市一氧化碳浓度监测资料和气象监测资料,分析了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发生与一氧化碳浓度的关系,探讨了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发生日的地面天气形势和局地气象条件特征。结果表明: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发生日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值偏高;弱高压类、低压类和均压类天气形势均可能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气压梯度小,风速小,气温变化小,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是造成一氧化碳中毒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80.
新一代天气雷达与强对流天气预警   总被引:44,自引:29,他引:44  
简要介绍了对流风暴的分类、对流风暴的强弱和强对流天气的多普勒天气雷达识别和预警技术,以及新一代天气雷达对强对流风暴预警水平的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