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38篇 |
免费 | 57篇 |
国内免费 | 30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1篇 |
大气科学 | 113篇 |
地球物理 | 557篇 |
地质学 | 453篇 |
海洋学 | 155篇 |
天文学 | 80篇 |
综合类 | 26篇 |
自然地理 | 70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5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16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20篇 |
2013年 | 20篇 |
2012年 | 41篇 |
2011年 | 87篇 |
2010年 | 23篇 |
2009年 | 28篇 |
2008年 | 78篇 |
2007年 | 72篇 |
2006年 | 62篇 |
2005年 | 76篇 |
2004年 | 71篇 |
2003年 | 56篇 |
2002年 | 44篇 |
2001年 | 36篇 |
2000年 | 64篇 |
1999年 | 33篇 |
1998年 | 34篇 |
1997年 | 41篇 |
1996年 | 29篇 |
1995年 | 34篇 |
1994年 | 27篇 |
1993年 | 48篇 |
1992年 | 29篇 |
1991年 | 41篇 |
1990年 | 34篇 |
1989年 | 27篇 |
1988年 | 23篇 |
1987年 | 34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23篇 |
1984年 | 14篇 |
1983年 | 14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17篇 |
1979年 | 4篇 |
1959年 | 4篇 |
1937年 | 5篇 |
1935年 | 5篇 |
1934年 | 4篇 |
1923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已经被用来(而且目前仍在继续使用)标定澳大利亚东南部的Lachlan褶皱带(LFB)中S-型花岗岩的一些标准在本文中又做了评述,而且与北美西南部的各种过铝花岗岩进行了比较。根据一些不充分的资料,其中的某些花岗岩已被归类为S-型花岗岩。实际上在LFB中所有的体积巨大的S-型花岗岩是近地表的岩基花岗岩,它们通常与S-型火山岩组合在一起,而不与区域变质岩和混合岩相伴生。这些花岗岩强烈地过铝,堇青石的存在则为一证据。含有原生白云母的花岗岩是很少见的。由于在沉积源岩的形成过程中化学风化作用的结果,所有这类花岗岩是低Na、Ca和Sr的。北美西南部不同时代的过铝花岗岩则有明显的差异。这些花岗岩很少含有堇青石(在LFB中,为S-型花岗岩的一个标志矿物),但是其中的某些花岗岩具有进一步演化的特点,以致结晶出富含Fe—Mn的石榴石。这些花岗岩主要是二云母花岗岩,与LFB中大多数过铝花岗岩相比,其结晶作用发生在水(?)度较高及深度更深的环境下。含堇青石的火山岩(S-型)至今未见报导。北美西南的过铝花岗岩总体上来讲是高Na的。这些岩石的某些具有奥长花岗岩的亲缘性,其母岩浆似乎很象是从遭受过改造的玄武质岩石经部分熔融而产生的。局部出现的某些过铝花岗岩(边缘至准铝型)可能是由于高层位的I-型花岗岩混染所造成的。这些岩石不是S-型花岗岩。到目前为止,仍没有提供充分的证据来证实北美西南部过铝花岗岩是S-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42.
岩石中宇宙成因的~3He 能用于测定地貌面的年代。应用邦纳维尔晚更新世洪水事件和接着发育的普罗沃岸线以及伴随的火山岩,确定了北纬38°56′(现在的地磁纬度为46.5°)海拔1445米高处橄榄石的综合形成率为432个原子/克/年。对洪水沉积中、河流冲蚀面上和熔岩流上宇宙成因氦的测定表明,直接测定象火山喷发、特大洪水这样的大规模事件的年龄是可能的。橄榄石和辉石类是宇宙成因~3He 测年法令人满意的矿物。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因为斜长石和石英不能在它们的晶格中定量保存氦同位素,所以它们不适于这种年代测定。 相似文献
43.
本文对英国北威尔士多尔盖莱金矿带石英脉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流体包裹体中的挥发组分可用来区分含金流体和不含金流体,从而可作为黑色页岩中石英脉型金矿床的勘查标志。 相似文献
44.
矿源和成矿次序可以通过分析矿床的组构、矿物和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在前苏联和芬兰,对前寒武到中生代的Cu-Ni矿床中的硫化物及硫化物-硅酸盐矿物组合都进行过研究。这些矿物组合代表岩浆结晶作用、岩浆期后流体中沉积作用、岩浆退变中和不同级别区域变质中变质重结晶作用的不同阶段。这一研究强调了贵金属矿物作为成矿过程标志的作用。矿源主要在地幔,这些元素在地壳中重新分布,并且在有些情况下,地幔产生的岩 相似文献
45.
本文回顾了一些我们描述变形岩石与其所含流体之间相互反应的数学模型,特别是,我们主张用自组织作用概念作为一种理解从成岩作用到变质条件范围岩石中所观察到的图案状构造演化的一种方式。由于矿物自由能依赖于围岩的结构,这些结构由导源于物理力与化学反应迁移的耦合作用所形成的反馈。在不同极限或初始条件中,同一公式抓住了许多行为的本质,把相关的变形构造观察成缝合线、粒间压溶、破壁理、变质层状构造与由结晶生长力所产生的矿化分异作用。这些方程可预测变质分异作用任何趋势的可能性,并显示了化学因素是如何对岩石的变形效应施加了强烈的影响。 相似文献
46.
在电子计算机上按常规的方法计算储量,比手工操作的效率要高得多.除此以外,由于采用了电子计算机,还形成了一种新的"矿量动态平衡法(mineralization inventory)",这是手工操作所难于做到的.如果使用得当,"矿量动态平衡法"不但能准确地完成常规方法的全部工作,而且还可以同时算出矿山生产成本和作出全面的资源评价.我们知道,适当的矿石工业品位指标只有在估算了生产成本之后才能选定, 相似文献
47.
Burrows A Guillot T Hubbard WB Marley MS Saumon D Lunine JI Sudarsky D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2000,534(1):L97-L100
The recent discovery that the close-in extrasolar giant planet HD 209458b transits its star has provided a first-of-its-kind measurement of the planet's radius and mass. In addition, there is a provocative detection of the light reflected off of the giant planet tau Bootis b. Including the effects of stellar irradiation, we estimate the general behavior of radius/age trajectories for such planets and interpret the large measured radii of HD 209458b and tau Boo b in that context. We find that HD 209458b must be a hydrogen-rich gas giant. Furthermore, the large radius of a close-in gas giant is not due to the thermal expansion of its atmosphere but to the high residual entropy that remains throughout its bulk by dint of its early proximity to a luminous primary. The large stellar flux does not inflate the planet but retards its otherwise inexorable contraction from a more extended configuration at birth. This implies either that such a planet was formed near its current orbital distance or that it migrated in from larger distances (>/=0.5 AU), no later than a few times 107 yr of birth. 相似文献
48.
49.
由弹性波纵横波速比计算得到的泊松比,在利用地震波反演地下结构和物质组成时,可以提供比单纯地利用纵波或者横波波速更强的约束. 为了研究不同岩石中泊松比及其各向异性随围压的变化,选取19块典型的岩石样品,在不同围压下沿相互正交的3个方向同时测量纵、横波速度,并通过计算得到了泊松比及其各向异性. 结果表明,在大部分样品中泊松比各向异性与纵波速度各向异性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在有的样品中泊松比各向异性与纵波速度各向异性没有明显的关系,甚至表现出完全相反的变化规律. 由于泊松比也表现出很强的各向异性,在排除微裂隙的影响后有的仍可以达到30髎以上,在利用实际地震波传播数据通过泊松比反演地下物质结构时必须考虑其各向异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0.
GORDON T. BOWLES 《地质学报》1934,13(1)
INTRODUCTION During the year 1930-31, while holding a schularship from the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I received permission from the Institute to engage in ethn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on behalf of the University Museu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