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4篇
  免费   383篇
  国内免费   621篇
测绘学   200篇
大气科学   298篇
地球物理   802篇
地质学   1297篇
海洋学   459篇
天文学   105篇
综合类   157篇
自然地理   280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99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130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54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126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137篇
  2004年   130篇
  2003年   105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127篇
  1999年   95篇
  1998年   82篇
  1997年   86篇
  1996年   84篇
  1995年   96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88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68篇
  1990年   66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42篇
  1986年   33篇
  1985年   34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21篇
  1979年   5篇
  1958年   7篇
  1937年   5篇
  1935年   5篇
  192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本文首次报道了川西呷村黑矿型矿床硅质岩的硅、氧同位素组成,其δ~(18)O为12.8‰-18.3‰纵,形成温度约99-120℃,δ~(30)Si为0.0‰-1.5‰,与Mariana和GalaPagos热液硅质烟囱的δ~(30)Si值范围基本相当,揭示两者具相似的形成机制。硅质岩和硅质烟囱δ~(30)Si最大值与相伴火山岩δ~(30)Si值一致,反映硅质来自被热液淋滤交代的火山岩系。根据SiO_2溶解度-温度关系提出,来自海底之下1-2km处的水-岩反应带、温度高于320℃的初始流体,通过绝热上升或传导冷  相似文献   
82.
83.
84.
席状岩浆房中的岩浆冷却及动力稳定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岩浆房中岩浆的结晶分异方式一直存在着争议,其基本矛盾在于对岩浆冷却历史及热不稳定性可能引起的对流形式的理解各不相同。本文在充分考虑席状岩浆房的基本物理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稳定岩浆体系的动态冷却模型,并以攀枝花层状岩体为例,计算了相应的温度场、密度场及粘度场。同时,提出了一种基于能量守恒的、对热不稳定性进行分析的新方法。计算了热不稳定性可能引起的对流强度、对流区域及对流时间,并深入讨论了在一定的热不稳定状态下,不同的岩浆屈服强度对对流特征参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该岩体的整个固化过程中,如果曾发生过自发对流,其对流也是极微弱而短暂的,不会影响中下部岩浆房中岩浆的固化和结晶。这一结论与对该岩体的实际观察相符。  相似文献   
85.
胶南地块的隆升—伸展构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岩石学及同位素地质学研究均表明,含榴辉岩的胶南地块在高温高压变质后经历过快速降压过程。这一过程在构造上 表现为隆升-展构造。这种构造在胶南地块有两种形:其一为地块内部的垂向缩短、水平向伸展构造,以浅色脉体的变形为特征,并反映出从深层次向浅层次的转化;另一为地块为部的正型构造带,  相似文献   
86.
近5ka温度的金川泥炭δ~(18)O记录   总被引:45,自引:1,他引:45  
根据吉林金川泥炭纤维素20a分辨率的氧同位素组成时间序列及其与有关文献资料对比,论述了中国东部过去5000a历史时期温度的变化过程,提供了大暖期、新冰期、中世纪温暖期和小冰期在该区存在的δ~(18)O证据;揭示了在约4590~3600 aBP期间存在1次大幅度自然升温过程,并讨论了此气候自然变暖对干旱、陆地植被和文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87.
北岭地震时,许多新的技术,包括震源数据的实时获取、改进后的损失估计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以及不同的卫星监测系统,已经出现或被考虑作为应急管理的资源。然而,这些技术在减轻地震灾害、地震应急反应和震后恢复方面的潜在益处大多是概念性的。从1994年1月17日地震中得到的主要经验之一,就是这些技术为了解和应对重大灾害可提供显著的便利条件,并且这些技术结合起来会贡献出更大的显著效益。北岭地震之后的两年半时间内,在将相对独立的技术结合成一个系统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该系统对区域性破坏、损失和人口影响提供实时估计.本文将阐述应急服务组织使用的第一个实时损失估计系统的研制、运行和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88.
证实了特大地震主要发生在具有很大海沟平行向负重力异常(TPGA)区,而具有很大海沟平行向正重力异常的地区其地震活动很少。这些观测资料显示,在至少100万年时间尺度内,在给定的消减带内孕震特性的空间变化与前弧地质构造存在稳定联系。笔者观测到的这种相关性与这样一个模型一致,即前弧地质构造中的各种水平向地形异常、重力异常和孕震特性均受到板块边界空间变化的摩擦力特性的控制。  相似文献   
89.
在美国西部盆地山脉省的东部地区,GPS数据确定了一个宽大的现代变形带。使用覆盖在粘弹性下地壳/上地幔之上的弹性上地壳的有限元模型并结合地震周期效应,我们指出这些数据与现今的断层滑动集中在沃萨奇断层带上的模型是一致的。模拟的水平扩展速度是3.0~4.5mm/a,这也与全新世的地质数据相一致。这些模型是非一的,部分原因是大部分沃萨奇断层都处于地震周期的后期阶段,而这一时期跨断层的地表速度梯度均较低。  相似文献   
90.
基于OHP计划研制了几种类型的海底地震观测系统。本文将介绍这些观测系统,研制的关键是使这个宽频带系统能够长期使用,并且轻便、稳定和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