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9篇
  免费   170篇
  国内免费   381篇
测绘学   162篇
大气科学   205篇
地球物理   598篇
地质学   727篇
海洋学   204篇
天文学   102篇
综合类   82篇
自然地理   17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7篇
  1979年   4篇
  1937年   5篇
  1935年   5篇
  1934年   4篇
  192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71.
通过对基于地质环境信息平台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模型构建进行了探讨。拟在先期已具备的地质灾害预警分区、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基础上,以地质灾害"易发度"、预报降雨量、有效降雨量为因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各个评价单元的预警等级,经插值计算、图斑合并,实现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相似文献   
72.
2009年作者对中国黄东海海域夏季(7月20日至9月1日)与冬季(12月23日至2月5日)的两个季度月的颗石藻群落与分布进行调查研究。2009年夏季,中国黄东海海域调查区共发现21种颗石藻,其优势物种分别为赫氏艾密里藻(Emiliania huxleyi)、大洋桥石藻(Gephyrocapsa oceanica)、纤细伞球藻(Umbellosphaera tenuis)和深水花球藻(Florisphaera profunda)。颗石藻细胞丰度为0.23×103~17.62×103个/L,平均值为2.84×103个/L。2009年冬季,中国黄东海海域调查区共发现20种颗石藻,其优势物种分别为赫氏艾密里藻(E.huxleyi)、大洋桥石藻(G.oceanica)、深水花球藻(F.profunda)和纤细伞球藻(U.tenuis)。颗石藻的细胞丰度为0.12×103~35.35×103个/L,平均值为3.84×103个/L。本文系统地研究了颗石藻在我国黄、东海陆架海域的分布(特别是垂直分布),并对其作出了描述与分析,以期为关于中国海颗石藻群落分布等基础性研究提供可靠资料。  相似文献   
73.
近几年来,中央财政通过海域使用金投入支持74个海域海岸带整治修复项目,取得一系列显著效果,但也存在缺乏全面规划、管理制度不健全、部分项目实施方案不科学、实施进度拖延等问题。文章鉴于目前海域海岸带整治修复项目进展和管理现状,建议海洋行政管理部门出台管理制度,加强项目事中事后监管,科学编制并严格实施整治修复规划,拓宽整治修复资金渠道,创新整治修复项目激励机制,推进整治修复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从而推动沿海地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4.
75.
76.
77.
The uppermost part of the Upper Bathonian Sponge Limestone member, Patcham Formation, of the Jhura Dome of Kachchh Mainland is a thickening-and shallowing-upward succession topped by medium-to thick-bedded hummocky cross-stratified grainstones deposited by storm waves. Occasionally, thin, commonly lenticular, intraclastic-bioclastic silty marl intercalations between the grainstones are highly bioturbated, in contrast to the grainstones, in which, for the most part, trace fossils occur scattered. Large exposures of bedding planes of the grainstones allow the detailed investigation of ichnological features, whereas the high density of traces in the soft marls precludes the identification of any ichnotaxa. Eighteen ichnotaxa have been recorded including Ophiomorpha, Thalassinoides, Taenidium, Gyrophyllites, Chondrites, Dactyloidites, Teichichnus, Bolonia, and Ancorichnus. Except for Ophiomorpha nodosa and Thalassinoides, which generally indicate moderate to high energy conditions and are the dwelling burrows of suspension-feeding to omnivorous crustaceans, the ichnotaxa represent a deposit-feeding behaviour of their producers and thus are characteristic of low-energy environments. The trace fossils form three ichnoassemblages characterized by(1) Ophiomorpha nodosa and Thalassinoides suevicus,(2)?Thalassinoides isp. A, Taenidium, and Bolonia lata,and(3) Ancorichnus. The dominance of traces of deposit-feeders in rocks indicative of high-energy events is counterintuitive and points to their non-contemporaneity. The sediments were deposited during brief highenergy events, whereas the trace fossils were produced when, after waning of storms low-energy conditions prevailed. This time-averaging is particularly pronounced in trace fossils that extend vertically downwards and may reach strata deposited under distinctly different conditions. Thus, environmental interpretations based on trace fossils should refer to colonisation surfaces rather than to the sediment surrounding the trace fossils. In the latter case, interpretations may be erroneous, especially when erosion subsequently destroyed sedimentary evidence of their original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78.
为研究深基坑施工对邻近管线影响程度,判断其安全度,并提出保护措施,以厦门地铁1号线某车站深基坑为依托,考虑土体小应变、地层不均匀分布及土-管线刚度差异等特性,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并以管线沉降的实测值与计算值进行对比,验证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不同材质、直径的管线在基坑开挖过程的变形及内力,对不安全的管线提出不同保护方案,通过数值模拟选择最优保护方案。研究表明:管线的变形和轴力变化受基坑施工三维时空效应的影响显著,最大变形部位与地形最大变形区域一致;以管线允许转角、最大拉力的安全控制标准值为依据,判断DN1000的混凝土给水管处于不安全状态,最后采用的保护方案为:全长管线四周进行2 m×2 m的注浆加固,同时在主要沉降段的管线两侧打入各两排预制管桩。  相似文献   
79.
本文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课程建设中存在的课程学习和思政育人脱离、课程知识和工程应用脱节、课堂教学和课外拓展脱钩等现象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课程改革内容及相应措施,阐述课程改革执行情况和效果。实践证明:课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有较大的提升,契合了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有望为地理信息科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80.
利用经过质量控制的风廓线雷达组网资料(以下简称观测)对华中区域中尺度业务模式(WHMM)水平风场的预报能力进行检验评估,分别从总体、不同高度、不同风速以及单站等方面对全风速(wspd)、纬向风(u)、经向风(v)进行1个月(2013年5月)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 WHMM对风场具有较好的预报能力。其12 h和24 h的预报与观测的相关系数在0.6以上,通过α=0.01的显著性检验,12 h相关系数大于24 h的,预报风速整体存在负偏差,较观测偏小。随预报时效延长,风场的预报误差增大。u和wspd的预报能力好于v。(2)在垂直方向上,WHMM的wspd、u和v预报的均方根误差(RMSE)随高度先增加后减小,在1~2 km高度预报误差较大,4~5 km的预报误差较小。(3)按照风廓线雷达测风wspd间隔5 m·s~(-1)将模式预报分组,在30 m·s~(-1)以下不同速度分组中,WHMM 12 h预报的wspd、u和v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均大于24 h的,且通过α=0.01的显著性检验,12 h预报的RMSE大于24 h的,并随风速增加而增大。(4)从单站的风廓线来看,模式可以预报出站点上空风场随高度的变化趋势,广州站预报效果好于芜湖和秭归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