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36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129篇
海洋学   6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南海海盆自1998年始开展了一系列大洋科学钻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揭开南海海盆打开过程的关键记录在南海北部陆缘大陆架。因此,开展南海北部陆缘科学钻探非常必要。珠一坳陷位于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不仅具有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而且记录了南海海盆打开前的地质背景。该地区的物源特征分析对于揭示物质源汇过程、重建盆地构造演化过程、预测优质储层具有重要指示作用,一直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也可从沉积学角度为论证南海大陆架科学钻探选址提供依据。本文采用锆石LA- ICP- MS U- Pb定年技术,结合锆石CL图像及稀土元素配分特征,对珠一坳陷东西两侧典型地区的样品锆石进行了物源示踪、沉积源汇分析,并探讨其物源变化的构造成因。结果表明,下始新统下文昌组沉积期到上始新统上文昌组- 下恩平组沉积期,坳陷物源由盆内转换为盆外供应为主。其中,恩平凹陷部分洼陷由于没有文昌组沉积地层,下恩平组仍以盆地内物源供给为主;惠州凹陷和陆丰凹陷则从上文昌组开始转为盆外物源供给。惠州和陆丰地区上始新统恩平组、渐新统珠海组、下中新统珠江组地层锆石自形程度较低,磨圆度较高,边缘破坏较为严重,年龄分布较为分散,稀土元素配分特征与基底不同,说明上文昌组- 恩平组地层沉积之后,坳陷主要接受盆外华南板块物源供给。该物源转换与~43 Ma时珠一坳陷裂陷作用自南向北的转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2.
The East China Sea basins, located in the West Pacific Continental Margin (WPCM) since the late Mesozoic, mainly include the East China Sea Shelf Basin (ECSSB) and the Okinawa Trough (OT). The WPCM and its adjacent seas can be tectonically divided into five units from west to east, including the Min‐Zhe Uplift, ECSSB, the Taiwan–Sinzi Belt, OT, and the Ryukyu Island Arc, which record regional tectonic evolution and geodynamics. Among those tectonic units, the ECSSB and the OT are important composite sedimentary pull‐apart basins, which experienced two stages of strike‐slip pull‐apart processes. In seismic profiles, the ECSSB and the OT show a double‐layer architecture with an upper half‐graben overlapping on a lower graben. In planar view, the ECSSB and the OT are characterized by faulted blocks from south to north in the early Cenozoic and by a zonation from west to east in the late Cenozoic. The faulted blocks with planar zonation and two‐layer vertical architecture entirely jumped eastward from the Min‐Zhe Uplift to the OT during the late Cenozoic. In addition, the whole palaeogeomorphology of the ECSSB changed notably, from pre‐Cenozoic highland or mountain into a Late Eocene continental margin with east‐tilting topography caused by the eastward tectonic jumping. The OT opened to develop into a back‐arc basin until the Miocene. Synthetic surface geological studies in the China mainland reveal that the Mesozoic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WPCM is an Andean‐type continental margin developing many sinistral strike‐slip faults and pull‐apart basins and the Cenozoic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WPCM is a Japanese‐type continental margin developing dextral strike‐slip faults and pull‐apart basins. Thus, the WPCM underwent a transition from Andean‐type to Japanese‐type continental margins at about 80 Ma (Late Cretaceous) and a transition in topography from a Mesozoic highland to a Cenozoic lowland, and then to below sea‐level basins. Copyright © 201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83.
冷空气堆积(cold air damming,CAD)是低层冷空气受地形阻挡产生的一种中尺度天气现象,北半球通常发生在山脉的东侧,造成云量增加、温度降低以及降水类型和降水落区的改变.CAD全年都会发生,冷季常造成冻雨天气,暖季往往会触发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在地形作用下地转适应关系的重新调整是CAD形成的动力基...  相似文献   
184.
张莉  邹华耀  郝芳  李平平  杨烁  宋钰 《地质学报》2017,91(9):2105-2118
元坝地区须家河组砂岩的致密化程度极高,以超低孔、超低渗储层为主,属于超致密砂岩。本文基于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和物性等资料,在对砂岩的岩石组分、孔隙类型及物性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与国内外典型致密砂岩对比,揭示研究区砂岩较其他砂岩致密化程度高的原因,分析超致密砂岩的勘探潜能。结果表明,研究区砂岩具有较高的塑性岩屑、碳酸盐岩岩屑和黏土杂基含量;填隙物以黏土杂基和钙质胶结物为主,较强的硅质胶结作用仅发育于石英砂岩中。孔隙多为黏土杂基晶间微孔,喉道呈窄缝状或不发育,孔喉分选差,偏细歪度。砂岩致密化程度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原始组构差,成分成熟度低,含有较高的塑性岩屑、碳酸盐岩岩屑和黏土杂基含量,导致砂岩在早成岩阶段既已经历了很强的压实作用和钙质胶结作用,致密化时间早,溶蚀作用不发育;二是成岩演化阶段高,砂岩经历了中成岩阶段的压溶及进一步的钙质/硅质胶结,使得砂岩超致密化。与国内外典型致密砂岩气藏对比表明,超致密砂岩有效孔隙少,对天然气的富集能力有限。元坝地区须家河组只有孔隙度近于8%(如长石岩屑砂岩)的砂岩才可成为有利的致密气储层。  相似文献   
185.
大别超高压变质岩折返过程中的部分熔融作用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研究表明,在大别超高压变质岩的折返过程中,超高压变质岩一方面要经受中下地壳所特有的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另一方面要在合适环境下发生部分熔融作用,超高压变质岩在中下地壳的减爱变和部分熔融作用,是一个重要的物理化学过程,它可以降低岩石的强度,提高岩石的可变性,促进挤压(碰撞)体制向伸展体制的转变。超高压变质岩折返过程减压退变和部分熔融作用的确定,进一步支持了“原地”观点。它不仅说明了超高压榴辉岩石和围岩  相似文献   
186.
陈锁忠 《江苏地质》1999,23(1):40-44
以GIS为主控模块,选择美国国防部开发的地下水运动模拟模型系统(GroundwaterModelingSystem简称GMS)和美国D.C.Helm等人开发的地面沉降模拟模型系统(Compac),进行苏锡常地区GIS与地下水运动模拟和地面沉降模拟模型系统集成分析和设计。从GIS、GMS和Compac概念模型供需要求,分析说明集成系统的特点和设计思路,且对集成系统的多种数据兼容性、数据分析处理及集成计算、结果可视化和构件化修改功能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87.
大别地块超高压变质省的构造变形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索书田 《地学前缘》1999,6(4):255-262
构造解析的基本目的是建立构造事件造成的地质体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和流变学。大陆碰撞造山带内含柯石英及微粒金刚石等矿物组合的超高压(UHP) 变质岩的形成和折返,是极为复杂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与世界上已知大多数超高压变质带相似,中国大别地块内超高压变质省现今观察到的主体构造形式,主要是在碰撞或超高压变质峰期后伸展体制下形成的。通过对大别超高压变质省内伸展组构及挤压( 碰撞) 组构的鉴别、分析,结合有关超高压变质带构造学研究领域的简略综述指出,在揭示超高压变质带的形成及折返动力学过程中,构造解析的思维和工作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8.
桐柏-大别地区中温热液金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收集整理了桐柏一大别地区与中温热液金矿床有关的氢、氧、硫、铅同位素组成数据.分析整理结果表明,成矿流体和成矿元素及硫可能来自不同的源区.流体主要为大气降水,成矿元素和硫主要来自流体下渗及回返过程中流经的各类岩石.成矿流体的这种性质对于造山带内带及两侧金矿化的产出规模具有相当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9.
雪峰山地区变质核杂岩与沃溪金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笔者通过对雪峰山地区变质核杂岩的发现和研究,认为它与科迪勒拉变质核杂岩既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具有独特的构造特征和演化历史。文中还以沃溪金矿为例,讨论了变质核杂岩对脉金矿床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0.
基于1959—2007年克什克腾旗气温及降水资料,运用一元回归、相关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克什克腾旗1959—2007年年、季平均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及其规律。结果表明:克什克腾旗气温变化趋势总的来看是20世纪60年代整体下降,60年代末到80年代中为波动期,振幅较大,80年代末到2007年持续升温;年降水波动性大,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7年降水持续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