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615篇 |
免费 | 1239篇 |
国内免费 | 159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72篇 |
大气科学 | 1396篇 |
地球物理 | 1748篇 |
地质学 | 3209篇 |
海洋学 | 992篇 |
天文学 | 219篇 |
综合类 | 833篇 |
自然地理 | 78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5篇 |
2023年 | 115篇 |
2022年 | 311篇 |
2021年 | 344篇 |
2020年 | 322篇 |
2019年 | 290篇 |
2018年 | 357篇 |
2017年 | 347篇 |
2016年 | 408篇 |
2015年 | 295篇 |
2014年 | 387篇 |
2013年 | 358篇 |
2012年 | 336篇 |
2011年 | 359篇 |
2010年 | 404篇 |
2009年 | 358篇 |
2008年 | 299篇 |
2007年 | 308篇 |
2006年 | 264篇 |
2005年 | 202篇 |
2004年 | 188篇 |
2003年 | 206篇 |
2002年 | 198篇 |
2001年 | 183篇 |
2000年 | 204篇 |
1999年 | 311篇 |
1998年 | 291篇 |
1997年 | 276篇 |
1996年 | 229篇 |
1995年 | 240篇 |
1994年 | 211篇 |
1993年 | 170篇 |
1992年 | 151篇 |
1991年 | 92篇 |
1990年 | 91篇 |
1989年 | 72篇 |
1988年 | 50篇 |
1987年 | 37篇 |
1986年 | 22篇 |
1985年 | 25篇 |
1984年 | 25篇 |
1983年 | 15篇 |
1982年 | 18篇 |
1981年 | 17篇 |
1980年 | 12篇 |
1979年 | 12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3篇 |
1975年 | 2篇 |
1958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4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31.
132.
刘庄煤矿东二采区121102工作面所开采的11-2煤层为非突出煤层,但在工作面回采期间,存在瓦斯突出的可能。为防止工作回风巷尤其是上隅角瓦斯超限,确保工作面的正常生产,同时兼顾瓦斯资源的抽采利用,施工了最大长度496m,钻孔直径133mm的瓦斯抽采孔。实际应用表明,该孔投入使用后,整个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均未发生过瓦斯超限现象,说明利用大口径长距离钻孔取代巷道抽放瓦斯是完全可行的。本文介绍的高位钻场长钻孔的设计、施工和瓦斯抽采情况,可以为今后同类工作面中长钻孔的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3.
河北承德大庙铁矿床地质构造特征与找矿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庙斜长岩杂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是我国唯一岩体型斜长岩杂岩体,赋存了丰富的Fe-Ti-P矿床.对该杂岩体的岩石学、矿床成因研究已经较为深入,但是矿田构造研究较为薄弱.本文主要从大庙矿床地质特征分析入手,通过控矿构造分析和成矿期构造应力场的恢复,结合成矿特征分析,建立大庙矿床找矿预测模型,开展找矿预测.在大庙杂岩体内,先后找到了大庙、黑山、马营和罗锅子沟等中—大型矿床,它们都具有典型的岩浆矿床特征,具有岩浆熔离、分异和贯入式成矿特征;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和翔实的构造解析表明,大庙杂岩体的侵位受控于EW向隆化-平泉和大庙-红石砬子的断裂构造,杂岩体内NE和NW向两组断裂构造控制了杂岩体内铁-铁磷矿带的发育,NS向断裂则主要为成矿后构造,往往错断了铁矿体.在黑山矿区,野外观测发现含矿苏长岩利用了固结斜长岩中发育的节理,呈脉状贯入,在节理交汇部位铁矿体变大变富;通过节理和矿脉走向的详细测量和吴氏网统计分析,推测大庙矿区成矿期含矿苏长岩的侵位受控于区域上近似NS向的挤压应力作用.根据大庙杂岩体的岩浆侵位时代、岩相-矿体的接触关系、控矿构造和成矿特征,复原了大庙杂岩体的成矿-构造演化过程:最早期区域构造活动控制了斜长岩的侵位,没有发生矿化;苏长岩的侵位,伴随发生了早期的结晶分凝式矿化;块状苏长岩的侵位导致了晚期的熔离-贯入式矿化的形成;成矿期后,大庙杂岩体还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变动、抬升和剥蚀.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大庙铁矿床的找矿预测模型,并系统分析了大庙矿田不同矿区的深部和外围的找矿潜力,认为黑山和大庙矿区的深部、黑山矿区东侧和北侧、大庙杂岩体的东部边缘可能被中生界覆盖的区域等地段都具有很好的找矿空间,大庙矿区铁矿资源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34.
通过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聚类分析,在对比沙河街组不同层系烃源岩地化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渤海海域庙西中南洼已发现原油的成因类型、来源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目前已发现的原油主要有Ⅰ型、Ⅱ型和Ⅲ型3种成因类型,其中:Ⅰ型原油来源于沙三段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垦利6-4区和蓬莱25区,其进一步可分为Ⅰ1和Ⅰ2两个亚类,分别对应中高熟沙三型原油和中低熟沙三型原油;Ⅱ型原油来源于沙三段和沙四段烃源岩,主要分布在蓬莱31区;Ⅲ型原油主要来源于沙四段烃源岩,可能有少量的沙三段烃源岩贡献,主要分布在渤中36区。原油地化特征及分布规律指示研究区为近源成藏特征。综合烃源岩分布特征及断层活动性分析认为蓬莱25区和垦利6-4区原油类型主要受烃源岩控制,而蓬莱31区和渤中36区原油类型和分布受断裂和烃源岩联合控制。 相似文献
135.
136.
基于进化方向遗传算法的四维变分资料同化方法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初始时刻要素场的变分同化问题是一个非线性最优化问题。利用进化方向遗传算法(EDGA)求解该最优化问题,并对理想初始场作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模拟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7.
延边地区天宝山多金属矿田的流体特征与成矿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天宝山铅锌铜钼多金属矿田由新兴铅-锌矿床、东风铅-锌-铜-钼矿床和立山铜-铅-锌矿床组成,它们分别产在侏罗纪黑云母花岗闪长岩、闪长岩与古生代海相火山-沉积岩的接触带和岩体内部。矿床地质特征研究表明:新兴铅-锌矿床以石英硫化物充填胶结角砾岩筒矿体为特征,具有与中温岩浆热液矿床类似的蚀变特征;东风铅-锌-铜-钼矿床以发育浸染状硫化物、石英硫化物脉和辉钼矿石英脉为特征,具有接触交代热液矿床特征;立山铜-铅-锌矿床则以磁铁矿、方铅矿和闪锌矿等多金属硫化物矿化发育为特征,具有典型的接触交代矽卡岩型矿床特征。对主成矿阶段以及成矿晚阶段的脉石矿物石英流体包裹体研究揭示:新兴铅-锌矿床的石英-黄铁矿阶段、石英-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对应的温度分别为270~340℃、190~260℃、130~160℃;盐度(w(NaCl))和密度分别为0.62%~9.86%和0.37~1.00g/cm3;压力为37.31~87.69MPa;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获得流体包裹体的成分主要为CO2、H2O,含有少量的CH4和N2。东风铅-锌-铜-钼矿床的石英-辉钼矿阶段、石英-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对应的温度分别为280~337℃、200~260℃、101~190℃;盐度和密度分别为7.16%~23.95%和0.96~1.12g/cm3;压力为28.23~56.64MPa;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获得流体包裹体成分为H2O。立山铜-铅-锌矿床的磁铁矿-石英脉阶段、石英-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等多金属硫化物和石英-碳酸盐阶段对应的温度分别为210~240℃、170~200℃、126~160℃,盐度和密度分别为2.07%~9.47%和0.89~0.92g/cm3;压力为33.88~59.72 MPa;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获得流体包裹体成分为CO2和CH4。基于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流体性质和来源等方面的讨论,建立了天宝山多金属矿田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38.
139.
WANGHai-xia WANZhong-juan YUShao-peng LUOXin-zheng SUNGuang-you 《中国地理科学(英文版)》2004,14(2):179-185
Although the Songnen Plain in the northeastern China was developed relatively late in the temperate zone of the world, its eco-environment has changed great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nges of land cover and the rates and trends ofdesertification during the past 100 years in the Songnen Plain. According to the macroscopic analysis, we find that the eco-environment in the plain has reached to the threshold of catastrophic change since the 1950s. The Thorn Needle Catastrophic Model was used to determine and validate this conclusion. Human activities, including large-scale construction projects, such as huge dams and dikes, and excessive grazing were the primary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regional eco-environmental catastrophe. And irrational reclamation of the wilderness also affected the eco-environmental change. The results reveal the complex human-land interactions. 相似文献
140.
2003年“雪龙号”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对沿途海洋大气进行采样,分析其中气相多环芳烃的空间分布。结果显示,气相中主要是2-4环的多环芳烃,其中菲为主要的化合物,平均占到总多环芳烃的55.1%。在整个航程的广泛区域尺度内,气相总多环芳烃浓度在1043.9-92993.1pg/m3。空间分布上,远东亚的海面>北太平洋海面>北极圈以内海面;总多环芳烃的浓度随纬度升高呈现显著降低的趋势。通过Clausius-Clapeyron方程对浓度和温度相互关系的分析表明,温度是控制气相多环芳烃长距离传输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