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3篇 |
免费 | 78篇 |
国内免费 | 10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3篇 |
大气科学 | 25篇 |
地球物理 | 99篇 |
地质学 | 241篇 |
海洋学 | 53篇 |
天文学 | 11篇 |
综合类 | 23篇 |
自然地理 | 6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9篇 |
2022年 | 25篇 |
2021年 | 33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32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20篇 |
2016年 | 31篇 |
2015年 | 22篇 |
2014年 | 32篇 |
2013年 | 34篇 |
2012年 | 23篇 |
2011年 | 19篇 |
2010年 | 24篇 |
2009年 | 16篇 |
2008年 | 20篇 |
2007年 | 19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24篇 |
2001年 | 19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A numerical model is presented to simulate the influence function of deformable mirror actuators. The numerical model is formed by Bessel Fourier orthogonal functions, which are constituted of Bessel orthogonal functions and a Fourier basis. A detailed comparison is presented between the new Bessel Fourier model, the Zernike model, the Gaussian influence function and the modified Gaussian influence function. Numerical experiments indicate that the new numerical model is easy to use and more accurate compared with other numerical models. The new numerical model can be used for describing deformable mirror performance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adaptive optics systems. 相似文献
202.
构造控制的油气晚期快速成藏:松辽盆地大庆长垣流体包裹体和自生伊利石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辽盆地大庆长垣存在两期流体活动,第一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流体活动代表了受成岩作用控制的储层流体活动,只存在小规模的油气运移,可以根据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埋藏史分析限定其流体活动年龄在白垩纪末期-古近纪初期;第二期代表了受构造控制的流体活动,并与油气大规模运聚密切相关,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超过了取样点地层所经历的最大埋藏温度,不能通过埋藏史确定其形成时间,显示了部分幕式流体活动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根据储层自生伊利石是油气充注最晚期形成的矿物的基本假设,在系统自生伊利石钾氩测年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第一期流体活动在白垩纪末期之前,代表了储层埋藏成岩期的流体活动,而第二期流体活动在古近纪,是伴随着燕山期强烈构造活动的油气充注作用。大庆长垣的自生伊利石年龄随深度的演化关系表现出两种模式,即正斜率模式和负斜率模式。其中正斜率模式下部储层油气充注时间晚,而上部储层油气充注时间早,主要分布在大庆长垣的核部;负斜率模式与正斜率模式相反,主要分布在大庆长垣的翼部,两者的分界线大致沿大庆长垣的-900m高程展布。油气成藏年龄模式阐明了大庆长垣的油气成藏过程是典型的背斜型油气充注过程,在大庆长垣的周缘(海拔<-900m)是油气在浮力的控制下向输导层顶面的运移过程,表现为下部储层油气成藏时间早,上部储层油气成藏时间晚;而大庆长垣的主体(海拔>-900m)是背斜油气的充注过程和油气的脊运移阶段,上部储层油气成藏时间早,下部储层油气成藏时间晚。测年数据表明大庆长垣-900m高程的油气在晚白垩世-古近纪初期(59~69Ma)的10Ma中已经充注完成,在此范围内已开采的油气约为7×109t左右,据此即可推算平均每天油气的注入量约2t。可见油气充注是高效的幕式注入,而不是传统所认为的稳态成藏。由于第二期流体活动与燕山期主幕构造活动密切相关,而松辽盆地的储层中不存在明显的幕式流体活动的证据(气烟筒现象),因此文章认为大庆长垣的油气高效快速充注主要受控于构造作用,即存在受构造作用控制的幕式油气运移和成藏作用。 相似文献
203.
2020年6~12月在南麂列岛采捕一种中大型章鱼44只,描述了形态特征,采用多元分析方法分析了形态多样性,并比较了与真蛸的差异,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并计算了Kimura-2-Parameter(K2P)遗传距离。结果表明,此种章鱼形态特征与中华蛸基本一致,而与真蛸存在显著的形态差异:其第二、三对腕的扩大吸盘位于第12~15个吸盘之间,而真蛸则位于第15~19个吸盘之间;茎化腕吸盘数少于真蛸;舌叶指数小于真蛸。主成分分析与判别分析能将真蛸群体显著区分开,判别准确率为100%,而其余四个群体(南麂列岛与三个中华蛸群体)间存在重叠;聚类分析表明南麂列岛群体与中华蛸更近,二者均与真蛸存在较大距离。在遗传多样性分析中,南麂列岛群体单倍型4个,单倍型多样性水平为0.320±0.121,多态位点6个,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为0.001 11;系统发育树表明,该群体与中华蛸亲缘关系最近,K2P遗传距离0.14%,而与真蛸复合体其他类型为2.96%~12.11%。因此,从形态和分子水平鉴定南麂列岛章鱼为中华蛸。 相似文献
204.
从区域构造分析和地震剖面解释入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地震资料解释、典型剖面构造分析,确定了米仓山东段-大巴山区域应力方向,探讨了区域构造演化特征,重点解析了构造样式特征。通过界牌1井和磨子坪一瓦房湾局部构造分析,认为:(1)圈闭主要为背斜圈闭,圈闭受构造控制,断层对圈闭的控制作用表现为完整的背斜圈闭向断鼻圈闭转化,分化构造高点,构造裂缝发育;(2)界牌1井为低幅背斜圈闭(断鼻圈闭),其断层可能不具有封堵性,因此未能形成工业性油气流;(3)磨子坪-瓦房湾区块发育一系列构造规模中等、背斜圈闭完整、闭合度高、面积大的圈闭。 相似文献
205.
从信噪比、伪距多路径效应、单差残差和非差观测值精度等方面对进入初始服务初期Galileo导航系统观测值的质量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简要评估了Galileo导航系统的单点定位精度。结果表明:在信噪比方面,Galileo E5最高,E1、E5a和E5b次之且基本相当;在伪距多路径方面,Galileo E1最大,其次分别为E5b和E5a,而E5最小;在单差残差方面,Galileo导航系统单差相位残差基本在±4 mm内,单差伪距残差基本在±0.3 m内;在非差观测值精度方面,Galileo导航系统相位观测值精度E1最高,E5a、E5b和E5次之且基本相当,而伪距观测值精度E5最高,E5b最差;整体上而言,Galileo导航系统观测值的数据质量略优于GPS和BDS;Galileo导航系统单频伪距单点定位的水平精度约为2.2 m,与GPS和BDS的水平定位精度基本相当,而高程精度约为5.2 m,稍差于GPS和BDS,这与可观测卫星数和PDOP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6.
东营凹陷南坡西部是指东营凹陷南坡石村断层以西的部分,孔店期—沙四早期沉积主要是以红色陆相碎屑岩为主的地层,即为通常所说的"红层"。受后期构造活动的影响,沙四下—孔一地层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根据剥蚀厚度恢复方法的应用结果及适用性分析认为:厚度趋势法主要用于对剥蚀厚度区间和剥蚀范围进行标定,选用泥岩声波时差法和沉积速率比值法对剥蚀厚度数值的区间进行厘定。在凸起区及纯化构造带"红层"顶部削截明显区可直接使用厚度趋势法;靠近林南断层上升盘和高青平南断层上升盘的区域,选用声波时差法恢复"红层"顶部剥蚀厚度的效果好于其他构造带;平方王潜山构造带优选沉积速率法恢复"红层"尤其是沙四下亚段剥蚀厚度;优化的孔隙度法适合对孔隙度较大凸起区的沙四下亚段剥蚀厚度进行较为准确的标定;包裹体测温法和镜质体反射率法的恢复结果为少数单井数据点,仅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207.
瞬变电磁法是重建地下电阻率等电性结构的重要方法.传统磁性源和电性源瞬变电磁法主要观测横电极化场,横电极化场仅对良导目标敏感,对高阻目标的分辨能力有限.横磁极化场对高阻目标具有较强的分辨能力,但未得到有效利用.双线源瞬变电磁法可以增强观测电场中横磁极化场的占比,但对该方法的响应特征和分辨能力缺乏系统性的研究.为此,本文以双线源为例开展瞬变电磁横磁场响应特征与分辨能力分析.双线源瞬变电磁水平电场的响应强度要小于传统接地导线源,在发射源的中垂线上,层状大地模型的响应为零,观测的水平电场响应只能由地下的三维目标体产生.分别提取双线源和传统接地导线源激发电磁场中的横磁场和横电场,双线源瞬变电磁场中的横磁场占比要大于传统接地导线源,特别是在中晚期,横磁场远大于横电场,横磁场占比得到明显增强.通过均方根差和三维数值模拟的计算,双线源瞬变电磁水平电场显示出相较于传统接地导线源更强的高阻目标分辨能力,特别是在赤道向,水平电场对高阻目标分辨能力的增强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208.
综合利用三维地震、测井及地球化学等资料,详细解剖断裂体系的静态和动态发育特征;运用多种剥蚀量恢复方法,求取侏罗系、白垩系及中生界剥蚀厚度,对东营凹陷中生代原型盆地格局进行恢复。研究结果表明:中生代活动的北西向断裂构成了该时期的控盆断裂体系,包括石村—平南—滨西断层,陈南断层东段两个主断裂带及王古1断层、王66断层、滨南断层等次级断裂,形成了北断南超的断陷盆地。原始地层沉积由石村—平南—滨西断层分隔,形成东、西两个沉积区,由次级断裂控制形成多个次级沉积区。东营凹陷原型盆地特征与现今盆地格局具有较大差异,整体为东、西两个主洼,东部主洼受陈南断层东段控制,次级北西向断层分割成多个次洼,呈现“盆岭相间”的格局;西部主洼由石村—平南断层控制,沉积中心位于青城凸起及花沟洼陷;该时期平方王潜山、纯化草桥鼻状构造带已经形成,林樊家凸起和青城凸起尚未形成。 相似文献
209.
210.
南大巴山前陆冲断带构造样式及变形机制分析 总被引:26,自引:9,他引:26
大巴山构造带位于秦岭造山带和四川盆地的过渡部位,形成于印支-燕山期,定型于喜山期。按照构造变形样式及其组合特征,从北东向南西可依次划分为北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南大巴山前陆褶皱-冲断带(又包括叠瓦断层带、断层-褶皱带和滑脱褶皱带等3个亚带)和四川盆地东北部低缓构造区等3个构造带(区)。南大巴山冲断带地表构造以类侏罗山式褶皱为显著特征,主要发育叠瓦断层系、断层相关褶皱、被动顶板双重构造、反冲断层系和冲起构造等变形样式。北东-南西向挤压应力和滑脱层是控制南大巴山及其前缘构造变形的主要因素,结合区域地质研究成果,建立了南大巴山及其前缘地区依次从震旦系-下寒武统-志留系-中下三叠统逐渐抬高的多层次滑脱前展模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