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2篇
  免费   335篇
  国内免费   364篇
测绘学   90篇
大气科学   351篇
地球物理   445篇
地质学   812篇
海洋学   240篇
天文学   82篇
综合类   176篇
自然地理   23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98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101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97篇
  2017年   115篇
  2016年   125篇
  2015年   107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122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1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91.
辽东的主要剪切带及其金矿化特征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辽东地区构造上位于辽中—吉南元古宙活动带西南部,为胶辽克拉通金矿床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金矿化作用发生于古元古宙变质沉积岩和花岗片麻岩的韧性及脆-韧性剪切带之中,剪切活动与成金事件具同时性关系。矿化剪切带分为3大系统,其中近东—西向和北东—南西向两大系统发育于辽河群分布区,其受控于岩石非均匀性,分别借助于早(吕梁)期S1(≈S0)和S2或D3剪切带而形成,剪切活动(构造事件)与成金事件主要发生于印支运动;丹东韧性剪切带及其相关构造为本区最重要的含矿系统,矿床均顺主构造线分布,并规律性地受控于其次级构造,剪切带的形成和成金事件均在燕山运动时期。本区提供了一个特殊的克拉通成矿作用格局:容矿岩石时代老,成金事件时代新。  相似文献   
92.
瞬变电磁法应用于矿产资源、环境工程等领域.目前主流的瞬变电磁三维正演模拟方法包括积分方程法、有限差分法、有限体积法和有限元法.随着观测环境的复杂化以及探测精度要求的提高,有必要研究瞬变电磁法高精度三维模拟计算,以便推动数据处理解释方法的进步.本文系统介绍了瞬变电磁三维正演计算研究进展,分析了准静态差分方程的构建和发射源...  相似文献   
93.
以FLAC3D数值模拟计算为主要研究手段,基于结构动力学非线性有限元理论,结合某水库左岸边坡实例,对强降雨作用下滑坡体应力、位移、塑性区域进行研究,以及采用混合抗滑措施后的加固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强降雨作用下,滑坡体内部主要以压应力为主,不存在拉应力;滑坡产生的最大竖向位移位于滑坡体的中下部;塑性区域面积存在集中现...  相似文献   
94.
Widely distributed on tidal flats on the west and south coast of Korea, the long arm octopus Octopus minor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hellfish resources, as  相似文献   
95.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determine the acoustic characteristics of sailfin sandfish over a wide frequency range. The acoustic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Fe  相似文献   
96.
The Ulleung Basin, East Sea/Japan Sea, is a Neogene back-arc basin and occupies a tectonically crucial zon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relative motions between Eurasian, Pacific and Philippine Sea plates. However, the link between tectonics and sedimentation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 in the back-arc Ulleung Basin, as it does in many other back-arc basins as well, because of a paucity of seismic data and controversy over the tectonic history of the basin. This paper presents an integrated tectonostratigraphic and sedimentary evolution in the deepwater Ulleung Basin using 2D multichannel seismic reflection data. The sedimentary succession within the deepwater Ulleung Basin is divided into four second-order seismic megasequences (MS1 to MS4). Detailed seismic stratigraphy interpretation of the four megasequences suggests the depositional history of the deepwater Ulleung Basin occurred in four stages, controlled by tectonic movement, volcanism, and sea-level fluctuations. In Stage 1 (late Oligocene through early Miocene), syn-rift sediment supplied to the basin was restricted to the southern base-of-slope, whereas the northern distal part of the basin was dominated by volcanic sills and lava flows derived from initial rifting-related volcanism. In Stage 2 (late early Miocene through middle Miocene), volcanic extrusion occurred through post-rift, chain volcanism in the earliest time, followed by hemipelagic and turbidite sedimentation in a quiescent open marine setting. In Stage 3 (late middle Miocene through late Miocene), compressional activity was predominant throughout the Ulleung Basin, resulting in regional uplift and sub-aerial erosion/denudation of the southern shelf of the basin, which provided enormous volumes of sediment into the basin through mass transport processes. In Stage 4 (early Pliocene through present), although the degree of tectonic stres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mass movement was still generated by sea-level fluctuations as well as compressional tectonic movement, resulting in stacked mass transport deposits along the southern basin margin. We propose a new depositional history model for the deepwater Ulleung Basin and provide a window into understanding how tectonic, volcanic and eustatic interactions control sedimentation in back-arc basins.  相似文献   
97.
王颖  段霞  吴康 《地理科学》2020,40(5):786-792
剖析北京“腾笼换鸟”产业转型升级的现状,在针对“新鸟”进笼“老鸟”去哪问题,“老笼”空间结构合理优化问题,“老鸟”涅槃“新鸟”培育问题,“老鸟”和“新笼”承接问题的分析基础上,提出应完善京津冀产业链协作,“腾笼换鸟”拓展区域联动发展空间;东西城合并成首都特区,“腾笼换鸟”保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切实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腾笼换鸟”提升企业内在动力机制;规划建设“微中心”小城镇,“腾笼换鸟”促进北京人口有效疏解的建议。  相似文献   
98.
马丽  田华征  康蕾  戚伟 《地理科学》2020,40(6):863-873
在解析支撑能力和东北问题特点的基础上,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出发建立全面振兴社会经济支撑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以地级市为单元对东北三省进行评估。研究发现:各地市社会经济支撑能力差异显著,哈大沿线核心城市的支撑能力较强,西翼城市以及朝阳、七台河、绥化、葫芦岛、铁岭、双鸭山和鹤岗等资源型城市支撑能力较弱。因此未来东北地区在振兴政策的区域分布上应有所侧重,对不同地区施以不同的振兴或扶持政策。在创新、绿色、开放方面需要集中力量重点突破,而在体制机制改革和共享服务建设方面需要全面覆盖,并重点加强黑龙江北部和辽宁、吉林西翼城市的共享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99.
刘骁啸  吴康 《地理科学进展》2020,39(12):1972-1984
非首都功能疏解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对解决北京大城市病、实现京津冀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构建了一个“四位一体”的产业投资网络演化分析框架,以京津冀中部核心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工商企业投资大数据测度了非首都功能的3类重点行业在2010、2014、2018年的资本流动特征,并从“节点—路径—格局”3个层面分析了功能疏解背景下产业投资网络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非首都功能疏解背景下,北京市各行业对外投资增强,投资集聚中心逐渐向外围转移,但不同行业演化格局存在差异。制造业呈现由邻近扩散向等级扩散转变的演化路径,并向着多中心格局发展;批发零售业在资本净流动层面显示出扩散特征,在骨干路径层面呈现集聚现象,分布格局由北京单极放射状向京津双核联动演化;交通运输仓储和物流业向郊区物流园区所在地集聚,但网络整体发育滞后。研究结果能够为科学认识首都功能疏解情况、了解中部核心区产业结构及产业发展的变动态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0.
对包兰铁路沙坡头段枝条阻沙栅栏流场结构进行风洞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气流在经过横向、竖向阻沙栅栏时均出现了明显的流速分区。气流在经过阻沙栅栏时速度会减弱,但是竖向枝条阻沙栅栏的综合阻风防沙效果明显优于横向阻沙栅栏,同时竖向枝条阻沙栅栏制作上具有工序简单、原材料广泛及不受枝条长度限制的特性,因此,在防沙治沙应用中,竖向枝条阻沙栅栏更适合推广。虽然孔隙度是阻沙栅栏设计的重要技术参数,但栅栏结构对风沙流场产生直接影响,是决定着其对风沙活动防护效应高低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