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255篇 |
免费 | 2243篇 |
国内免费 | 343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63篇 |
大气科学 | 1328篇 |
地球物理 | 2653篇 |
地质学 | 7130篇 |
海洋学 | 1136篇 |
天文学 | 328篇 |
综合类 | 1083篇 |
自然地理 | 7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4篇 |
2023年 | 124篇 |
2022年 | 208篇 |
2021年 | 278篇 |
2020年 | 209篇 |
2019年 | 211篇 |
2018年 | 222篇 |
2017年 | 242篇 |
2016年 | 272篇 |
2015年 | 260篇 |
2014年 | 275篇 |
2013年 | 283篇 |
2012年 | 246篇 |
2011年 | 715篇 |
2010年 | 506篇 |
2009年 | 694篇 |
2008年 | 380篇 |
2007年 | 503篇 |
2006年 | 663篇 |
2005年 | 739篇 |
2004年 | 1337篇 |
2003年 | 936篇 |
2002年 | 723篇 |
2001年 | 571篇 |
2000年 | 450篇 |
1999年 | 453篇 |
1998年 | 441篇 |
1997年 | 435篇 |
1996年 | 338篇 |
1995年 | 278篇 |
1994年 | 229篇 |
1993年 | 416篇 |
1992年 | 362篇 |
1991年 | 196篇 |
1990年 | 100篇 |
1989年 | 117篇 |
1988年 | 55篇 |
1987年 | 82篇 |
1986年 | 47篇 |
1985年 | 19篇 |
1984年 | 17篇 |
1983年 | 13篇 |
1982年 | 14篇 |
1977年 | 16篇 |
1976年 | 10篇 |
1943年 | 9篇 |
1940年 | 9篇 |
1937年 | 16篇 |
1933年 | 13篇 |
1924年 | 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沿长约 4 2 6km的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MS8 1地震地表破裂带共获得 2 91个点的地表同震水平左旋位移数据 ,并在其中 1 1 1个点获得了垂直位移数据。该地震总体以左旋水平位移为主 ,兼具一定的垂直位移。最大地表左旋水平位移值可达 6 4m ,平均水平位移约为 2 7m ,绝大多数测点的垂直位移均 <1m。地表水平位移沿主破裂带走向位移梯度变化于 1 0 - 1~ 1 0 - 4之间 ,这一起伏变化可能起因于野外测量误差、沿主破裂带岩性或松散沉积物厚度的变化、地表破裂带几何结构的不均匀性、地表破裂走向的变化、不同破裂段在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之前的地震中滑动量的起伏变化 ,以及大量非脆性变形、次级破裂的存在等。水平位移沿主破裂带的长波长 (数十公里至数百公里 )起伏变化较有规律 ,在布喀达坂峰以东表现为分别以 5个水平位移峰值为中心而有规律地起伏变化。这5个位移峰值分别对应于不同的次级地震地表破裂段。各破裂段水平位移峰值均向阶区或拐点逐渐衰减 ,不同地表破裂段位移峰值向两侧衰减的速率是不同的 ,这种位移梯度的不对称分布可能指示了地震破裂的扩展方向。上述位移分布特征真实地反映了地表可见脆 相似文献
32.
主要对以色列野生二粒小麦赫尔蒙种群中分离获得的一个抗条锈病基因进行了分子定位研究 ,将源于赫尔蒙山具抗杀锈病的种系 T.dicoccides H52与普通的栽培种 Langdon进行杂交并创建了 F2 代遗传图。研究发现 H52种系抗条锈病的能力由一种显性基因控制 ,将其暂定名为 Yr H52。从 1 2 0个微卫星标记中 ,已经检测到来自亲本 91 %的多态性 ,而且从其中 56个微卫星分子标记中产生了 79个分离的位点 ,有 9个位点显示出了与 Yr H 52基因连锁 ,其重组率 0 .0 2~ 0 .3 5,遗传距离 2 .0 0~ 4 3 .3 7cm之间 ,L OD值 3 .56~ 54.2 2。由 1 0个微卫星位点和 Yr H52构建的染色体 1 B遗传图 ,其图距全长为 1 0 1 .5cm。Yr H52基因位于 Xgwm2 64 a和 Xgwm2 64 c之间 ,且与 Xgwm2 64 a、Xgwm1 8紧密连锁 ,两侧依次分别与 Xgwm1 3 1 a、Xgwm63 6b、Xgwm2 64 c、Xgwm4 0 3 a、Xgwm1 53、Xgwm550 a和 Xgwm1 2 4连锁。同时 ,Yr H52也与 REL P标记物 N or1紧密连锁 ,图距 1 .4 cm,L OD2 9.62。这显然与野生二粒小麦另一个抗条锈病基因 Yr1 5不同 ,研究证明 Yr1 5与 N or1图距是 1 1 .0 cm。 相似文献
33.
Forty-eight surface sediments of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are separated into three grain-size fractions. Four forms of extractable nitrogen (nitrogen in ion-exchangeable form (Nie), nitrogen in weak-acid extractable form (Nwa), nitrogen in strong-alkali extractable form (Nsa) and nitrogen in strong-oxidant form (N50))are obtained by the sequential extrac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tents and the distributions of the extractable nitrogen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surface sediment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sediment grain size. The distributions ofNie, Nso and total nitrogen (TN) prese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fine particles content, while Nwa and Nsa does not have such correlation. The net contents of all the forms of nitrogen increase with sediment grain size finer. 相似文献
34.
矿井电穿透方法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通过研究工作面两巷道间电穿透建场理论和方法技术,优化出单极—偶极法等6种电穿透技术,用于探测工作面顶底板内的电性变化;煤层偶极—偶极法用于探测工作面煤层内的电性变化,为分别探测工作面顶底板内和煤层内的含、导水构造提供了一套新技术。 相似文献
35.
中国西部的煤炭及煤系共伴生矿产资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地质专业分会 《煤田地质与勘探》2000,28(6):1-4
在对中国煤炭资源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着重对中国西部的煤炭及煤系共伴生矿产资源进行了论述;并根据开发利用的现状,对中国西部煤炭工业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6.
FWG2递减开发模型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本文提出了FWG2递减开发模型,提出了开发速度,采出程度等开发指标的数学关系式,分析了参数对FWG2递减开发模型的影响,提出了开发初期FWG2递减开发模型的确定方法,便于开发初期决策,制作了FWG2递减开发模型的logVd-logRp图版,logVD~log(at)图版,logRp-log(at)图版,提出了开发中晚期FWG2递减开发模型的判断方法,三点抛物线法和三种图牌区配的拟合方法,为开发中晚期预测奠定了基础,FWG2递减开发模型是一种高精度直线递减模型。 相似文献
37.
38.
1 IntroductionCoastal areas, with dense population and high urbanization, are highly sensitive to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The impacts of coastal environmental changes, such as sea level rise and related disasters exacerbation on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oastal areas, have become a matter of public concern. To study the vulnerable scope and degree of impacts of sea level rise and related exacerbating coastal hazards can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lessening the potential losses th… 相似文献
39.
40.
歧口凹陷古近纪东营期古物源体系重建与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沉积盆地分析、层序地层研究和油气勘探实践中急待解决的古物源体系分析为切入点, 以歧口凹陷东营组研究为例, 阐述了古物源体系研究的途径、方法与技术路线; 初步总结出应用轻-重矿物时空配置关系、地震前积反射结构特征、古地貌恢复与沟谷展布特征、盆地内部骨架砂体形态与时空配置以及盆地边缘及内部层序界面上大型下切谷的空间展布特征, 即“五位合一”法来判断沉积盆地的古物源体系.该分析方法可为同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