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11篇
  免费   835篇
  国内免费   1063篇
测绘学   352篇
大气科学   918篇
地球物理   1135篇
地质学   2296篇
海洋学   616篇
天文学   192篇
综合类   485篇
自然地理   515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215篇
  2021年   243篇
  2020年   194篇
  2019年   203篇
  2018年   215篇
  2017年   206篇
  2016年   224篇
  2015年   184篇
  2014年   226篇
  2013年   215篇
  2012年   232篇
  2011年   268篇
  2010年   263篇
  2009年   289篇
  2008年   268篇
  2007年   234篇
  2006年   230篇
  2005年   175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153篇
  2002年   142篇
  2001年   137篇
  2000年   151篇
  1999年   200篇
  1998年   174篇
  1997年   177篇
  1996年   158篇
  1995年   137篇
  1994年   147篇
  1993年   132篇
  1992年   91篇
  1991年   64篇
  1990年   65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48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4篇
  197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淮河下游暴雨和非暴雨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2003年6月21日到7月11日梅汛期12次暴雨和9次非暴雨过程,对其天气形势、物理量进行了合成平均对比分析;结合副热带高压脊线和地面锋面的位置,利用T213的20:00格点资料,计算和绘制了暴雨日和非暴雨日的合成平均物理量场,分析两类天气的热力和动力条件特征,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暴雨短期预报的概念模式。  相似文献   
982.
环境气象指数的设计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严明良  沈树勤 《气象科技》2005,33(6):583-588
在大规模的现场和用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现场观测和试验分析等手段,依据人类生活环境对气象条件的敏感性和依从性原理,提出了涉及人类生活、公共事业、休闲、旅游、农业生产、工程建设、医疗卫生等多种行业的环境气象指数的7种设计方法:回归统计法、因子加权法、经验模式法、历史资料反查法、动力统计法、延伸法、概念模型法,将7种方法单独应用或综合应用,江苏省气象部门开发研制了八大类73个环境气象指数。结合几个环境气象指数的研究实例,阐述了各种设计方法中的关键技术和要点,文中提出的环境指数设计方法较为简单实用,易于业务化,对气象指数的研究和业务工作均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83.
李曈  王文  蔡晓军 《气象科学》2017,37(4):505-513
利用改进的CIn指数,结合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逐候分析2013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干旱演变过程和高温异常成因。结果表明:改进后的CIn指数能够准确识别此次干旱过程,整体持续时间近一个月。旱情从7月第4候湖南南部开始,8月第3候干旱程度最强,特旱中心位于湖南省中东部,浙江省为高温中心,8月第4候旱情得到缓解。在干旱成因上,极涡位置异常偏西,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冷空气偏弱,南亚高压东伸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明显;鄂霍次克海至菲律宾一带呈较强的EAP遥相关型,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位势高度的正异常加强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中心强度并使其位置偏西;乌拉尔山地区的阻塞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相对峙,有利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长期稳定地控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同时欧亚大陆与西太平洋海陆温差增大,东亚夏季风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长江中下游地区下沉气流强盛,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南亚高压共同作用下,造成持续的高温干旱过程。  相似文献   
984.
一次强冰雹过程的物理机制分析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张霞  周建群  申永辰  李荣  白宇  王君 《气象》2005,31(4):13-17
从冰雹形成所需具备的三个条件入手,详细分析了2002年7月19日出现在郑州地区的强冰雹过程。结果表明:水汽条件、不稳定层结、外部抬升力等条件同时满足,易导致强对流性天气的产生;适宜的0℃层和-20℃层高度及大的环境风垂直切变有利于雹粒的增长;低空水平螺旋度和差动位温平流与此次强雹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85.
The Abalieke region locats in the central section of the western Kunlun polymetallic (Pb, Zn, Cu, etc) ore belt, an area with major potential for further base metal deposit discoveries. This paper reports REE data for 82 samples from 8 stratigraphic sections for Huoshilafu formation in the Abalieke region. To attempt to solve the origin of ore-forming materials using REE geochemistry. Although total REE contents are quite variable ( Σ REE = 7. 52 × 10-6-220. 70 × 10-6, ΣLREE = 5. 82 × 10-6-198. 46 × 10-6, ΣHREE = 1. 49 × 10-6- 32. 74 × 10-6 and Y = 4. 77 × 10-6-91. 30 × 10-6) , chondrite-normalized REE patterns of the majority of samples are uniformly LREE-enriched (averaging ΣLREE/ΣHREE = 6. 57), with remarkably fractionation of LREE and HREE [averaging (La/Yb)N = 8. 20], slightly negative Eu anomalies (averaging δEu = 0. 77) and insignificant Ce anomalies (averaging δCe = 0. 88).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REE characteristics of stratigraphic samples from Abalieke region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rock and ore samples from other representative deposits (Tiekelike, Tamu, Kalangu, Tuokuziate) in the western Kunlun polymetallic ore belt, which indicate a close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re-forming materials and the host strata for the majority of deposits in this belt.  相似文献   
986.
华南农田下垫面地气交换和能量收支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郭晓峰  康凌  蔡旭晖  朱彤 《大气科学》2006,30(3):453-463
利用2004年11月至12月在广东省惠州地区进行的湍流连续观测资料,分析非均匀农田近地面层的基本气象要素特征以及水汽和CO2的浓度与通量输送规律,作为今后深入探讨地表非均匀性效应的基础.通过各辐射分量和感热、潜热与土壤热通量的特征分析,研究能量收支的基本状况,并讨论了造成显著能量"不平衡"的原因.观测的基本结果是:(1)近地面1.8 m高度处以北风为主,风速大多低于2 m/s,正午入射太阳辐射约700 W/m2;CO2浓度的日变化范围为600~900 mg/m3,水汽为5~25 g/m3.(2)各气象要素呈现明显的日变化,当地温度日较差约10℃,相对湿度始终高于50%.CO2和水汽的浓度在夜间较白天高,二者的日平均值为713.7 mg/m3和15.9 g/m3;利用涡旋相关法,测得二者的通量在白天高于夜间,日平均值为25.3 mg·m-2·s-1和-4.7×10-2mg·m-2·s.当地的日平均波文(Bowen)比仅为0.04,这主要是由于当地的高湿度造成的.(3)当地存在显著的能量"不平衡"现象,正午时的差额热通量可高达150 W/m2,这可能与平均垂直运动输送的作用、观测误差以及通量和辐射观测的"源地"不匹配等原因有关.研究结果与荒漠、城市和稻田下垫面的观测事实进行了定量比较.  相似文献   
987.
近30年长江口北支演变及其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汊河口演变特征及其生态效应是当前河口海岸研究的重要热点问题。长江口北支是长江口第一级分汊的重要水道,其演变会对区域生态与环境条件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在已有研究结果基础上,结合遥感影像分析与水域生态现状调研,阐述了近30年来长江口北支河道的演变特征和生态现状,并对河道演变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结果表明,近30年来北支演变的突出特点在于北支中上段束窄明显,而下段河道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束窄,但口门仍呈喇叭口形态;大量的圈围工程是导致北支中上段河道束窄的最重要因素;随着河势变化,北支分流比下降,分沙比上升,河道水深、河槽容积的下降,使北支盐水入侵加剧,水、沙、盐倒灌南支的风险增加。北支演变导致水体盐度条件的改变,使得区域生物类群以适应高盐、咸淡水环境的种类为主;而河道水深、水动力条件、水体含沙量等的变化均会对生物类群的组成产生影响。北支目前仍然是大型底栖动物、鱼类等生物类群的重要栖息地和育幼场,且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因此,北支治理仍需考虑维持北支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不被破坏,确保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北支的演变趋势及其生态效应,需要在有效监测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988.
沿岸流非线性不稳定特征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不稳定剪切波的波幅达到有限幅值之后,需要用非线性不稳定模型来分析沿岸流不稳定运动特征。本文通过建立并验证沿岸流非线性不稳定数学模型,在讨论该模型参数对沿岸流不稳定影响的基础上,率定实验中的模型参数并利用该数学模型模拟了实验中沿岸流不稳定的发展过程及其特征,主要结论有:(1)底摩擦系数越小,侧混系数越小,不稳定发生的时间越早,不稳定的波动幅值越大;(2)沿岸流非线性不稳定演化可能出现的5个阶段(线性阶段、倍周期阶段、大周期阶段、波群阶段以及不规则阶段),实验中出现的沿岸流通常处于线性阶段或非线性倍周期阶段,倍周期阶段的涡旋是由线性阶段的涡旋发生追赶、配对直至合并产生的。涡旋配对以碰撞的形式发生,大部分能量转移至追踪波,然后以较慢的涡旋速度沿岸传播。  相似文献   
989.
天津海域春夏季节游泳动物的组成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缴建华  白明  李彤 《海洋科学》2017,41(9):13-20
根据2014年5月及8月在天津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游泳动物组成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该海域共捕获游泳动物36种,平均资源密度为126 297.13个/km~2和1 494.40 kg/km~2。以个体密度计算群落多样性,Shannon-Wiener种类多样性指数H′平均为1.803,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d平均为0.592,Pielou种类均匀度指数J平均为0.537。资源密度及物种多样性,8月均优于5月。优势种为口虾蛄,重要种为火枪乌贼、日本、斑、六丝钝尾虾虎鱼。天津近岸海域游泳动物渔业资源呈现出低质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990.
The performance of traveling jet trenching in stiff clay was tested. All the key parameters varied in the experiment, including the jet velocity, the shear strength of clay, the diameter of the nozzle, and the translational velocity of the nozzle. The jet–soil interface was found to be an arc. An equation was given to describe the interface. On the basis of the erosion failure mechanism, a new method is presented for predicting jet trenching depth. We first calculated the trajectory of the jet–soil interface and then predicte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boundary layer shear stress along the jet–soil interface. The point where the wall shear stress was equal to the critical shear strength of clay was the ultimate trenching depth. The predictive results were found to fi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we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