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0篇
  免费   247篇
  国内免费   261篇
测绘学   58篇
大气科学   226篇
地球物理   397篇
地质学   752篇
海洋学   131篇
天文学   52篇
综合类   130篇
自然地理   15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邵建波 《吉林地质》1992,11(2):55-60
韧性剪切带及糜棱岩的研究是当代地质科学的一项热门课题。而在地壳上广泛分布的碳酸盐岩石中的韧性剪切带的特征研究同样也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对碳酸盐矿物及岩变形机制和变形习惯的讨论,总结了碳酸盐糜棱岩的一些岩石特征,提出了在碳酸盐岩石中鉴定韧性剪切带的几项标志。  相似文献   
992.
陕南秦岭造山带东江口花岗岩体群含磁铁矿极高,并含镁质黑云母,稀土元素负铕异常极不明显,氧同位素和锶初始比值都较低.因此,东江口岩体肛为一典型的Ⅰ型花岗岩.用数学地质和图解法与全球重要造山带花岗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类比后发现,本岩体群花岗岩为碰撞型花岗岩,是秦岭造山带碰撞造山的产物.据此分析了晚古生代秦岭造山带的演化.讨论了花岗岩成因类型与其构造环境的关系,认为碰撞型花岗岩既可是S型花岗岩,也可以是Ⅰ型花岗岩,这主要与花岗岩的源区岩石有关.而与构造环境没有必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3.
含氧酸盐矿物生成自由能的计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温元凯  邵俊  陈德炜 《地质科学》1978,13(4):348-357
地质科学近年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热力学理论和热化学方法的应用。在地质领域内应用热力学理论的基础是矿物及有关化合物的热力学性质(或热化学数据)。  相似文献   
994.
虚拟现实技术以其具有的沉浸感、交互性、实时性、构想性等特点而越来越为广大地学工作者所关注。本文首先介绍了虚拟现实系统的组成,之后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地球科学部分领域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文献。与传统方法相比,虚拟现实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科学研究的效率,能提供更丰富的可视化和交互环境,使科学家能够操纵多达GB甚至TB级数据,以一种身临其境方式来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分析和实时操作,而无需科研人员到达现场。通过虚拟现实系统,能将尽可能多学科的数据放到同一个环境下,增强科研人员研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避免得出错误结论。同时能重塑不可再生资源,避免了在科学研究的同时对其造成的破坏,有助于科学知识在公众中的传播。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在地学领域的应用还处在起步阶段,在拥有大量高精度LiDAR地形数据的活动构造等领域亟待引入该项技术,以一种全新的视野来重新审视地球科学研究,并推动该学科在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995.
利用濮阳小震集中区1970年1月—2019年12月地震目录,基于最邻近事件距离算法计算地震丛集率,分析该区地震丛集特征。结果发现:(1)在中强地震前,濮阳小震集中区地震丛集率存在高值现象,而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低值,与强震前地震活动从增强到平静的过程相吻合,对地震危险区判定有一定指示意义;(2) 1997年以来,4级以上地震主要分布在聊城—兰考断裂西侧,且小震出现相对“稀疏”异常,应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996.
运用褶积、广义回归及差分方法对泾阳地震前后关中地区跨断层形变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泾阳地震是大面积应力积累和调整的结果;②所监测的各断裂活动震前存在着中短期形变异常,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活动特征;③进入短期的异常标志是中短期异常出现转折或反向;④各断层活动速率呈准同步变化,曲线形态大都呈现典型的α、β、γ相变化。  相似文献   
997.
准确判定极震区烈度是震后应急工作高效开展的重要基础。收集1966—2017年发生在中国大陆地区MS 5.0以上有详细烈度记录的地震事件322例,选取与极震区烈度有关的7个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将提取的主成分确定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极震区烈度为输出,在遗传算法优化的基础上,构建用于极震区烈度预测的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果显示,与传统模型相比,神经网络模型在预测误差分布、精度和预测结果正确率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98.
洋壳厚度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前人大多关注地幔温度、地幔源成分等岩石圈深部因素,很少关注岩石圈浅层的热液循环对洋壳厚度的影响。利用基于有限元的数值模拟手段,对扩张期不同背景(洋中脊、拆离断层)、不同扩张速率的热液循环与洋壳增生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洋壳增生达到稳定前,热液循环导致理论洋壳厚度发生阶段性减薄,减薄量随时间改变,并且推迟了上地幔中熔融体出现的时间;当洋壳增生达到稳定后,热液循环下产生的理论洋壳厚度反而比无热液循环的更厚。结合洋壳增生过程中对流热通量的变化分析,在洋壳增生前期的上地幔温度低,驱动热液循环的热源小,产生的对流热通量相对较小且不稳定,热液循环缓慢冷却上地幔顶部的温度,进而推迟上地幔初始熔融的时间,减弱上地幔的熔融,并造成一定时间阶段内的生成理论洋壳比正常理论洋壳厚度更薄;当洋壳增生达到稳定后,对流热通量达到最大并稳定,热液循环持续快速的冷却上地幔顶部温度,导致上地幔深部的热向上地幔顶部补给,反而增大了上地幔顶部的温度和熔融量,进而增大了理论洋壳厚度。随着扩张速率的增大,理论洋壳厚度增大,对流热通量增大,热液循环导致的洋壳阶段性减薄的最大减薄量也增大,阶段性减薄的时间缩短。结合南海西南次海盆的洋壳结构特征分析:两条横跨南海西南次海盆的地震剖面显示,海盆内存在异常薄的洋壳区域,并且两条地震剖面的最薄洋壳厚度相差0. 85 km,推测海盆内异常薄洋壳和不同扩张时期的最薄洋壳厚度差异受到扩张期热液循环阶段性减薄洋壳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9.
辽西晚侏罗世义县期植物群性质、时代及气候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迄今为止 ,在辽西义县—北票地区的义县期植物群中 ,已发现有 72个属的近 14 0个种 ,它们分别属于苔藓类、石松类、有节类、真蕨类、苏铁类、本内苏铁类、银杏类、茨康类、松柏类、买麻藤类及被子植物类等 11个类群。根据植物群性质、组合特征、各已知属种的时代分布、群落演替规律以及同期植物群对比 ,表明义县期植物群的时代最可能为晚侏罗世的最晚期。通过植物各大类群的生态及属种成分分析 ,认为义县期植物群应属于欧洲—中国古植物地理区的东亚省。按照无机界 (含化石的沉积层 )及有机界 (植物群本身 )所指示的生存环境 ,可以推测义县期植物群是生长在半干旱至半潮湿或季节性干旱的亚热带或亚热带至暖温带的气候环境中  相似文献   
1000.
本文设计了在室内均质潜水含水层抽、灌地下水的实验,对实验准备工作和实验过程进行了规划,使用观测的实验数据分别对水文地质参数进行了对比计算和规律分析。最后对实施人工回灌的具体工作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