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60篇 |
免费 | 1052篇 |
国内免费 | 263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58篇 |
大气科学 | 588篇 |
地球物理 | 1443篇 |
地质学 | 4818篇 |
海洋学 | 609篇 |
天文学 | 173篇 |
综合类 | 660篇 |
自然地理 | 20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23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16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23篇 |
2016年 | 22篇 |
2015年 | 60篇 |
2014年 | 21篇 |
2013年 | 47篇 |
2012年 | 31篇 |
2011年 | 509篇 |
2010年 | 313篇 |
2009年 | 464篇 |
2008年 | 158篇 |
2007年 | 310篇 |
2006年 | 524篇 |
2005年 | 612篇 |
2004年 | 1181篇 |
2003年 | 745篇 |
2002年 | 518篇 |
2001年 | 398篇 |
2000年 | 272篇 |
1999年 | 248篇 |
1998年 | 309篇 |
1997年 | 282篇 |
1996年 | 183篇 |
1995年 | 149篇 |
1994年 | 125篇 |
1993年 | 335篇 |
1992年 | 296篇 |
1991年 | 144篇 |
1990年 | 43篇 |
1989年 | 69篇 |
1988年 | 21篇 |
1987年 | 55篇 |
1986年 | 28篇 |
1978年 | 8篇 |
1977年 | 14篇 |
1976年 | 10篇 |
1950年 | 8篇 |
1943年 | 7篇 |
1940年 | 9篇 |
1937年 | 15篇 |
1934年 | 6篇 |
1933年 | 13篇 |
1928年 | 5篇 |
1927年 | 5篇 |
1924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7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苏鲁造山带区域地壳山根结构特征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本利用苏鲁大别造山带及其邻区的三维P波速度资料,详细对比研究了苏鲁与大别超高压变质带莫霍面深度和深部P波速度结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尽管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都具有上地壳明显高速且上凸;中地壳增厚;下地壳埋藏较深且下凹等共同的P波速度结构特征,与大别地区相比较,苏鲁超高压变质带还存在着独特的区域性特征。从地貌上看,苏鲁地区山脉已经基本消失。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地壳厚度为32~33公里,深于其周围地区2~3公里,但是莫霍面下凹程度远不如大别地区,造山带地壳山根已逐步趋向消失。苏鲁地区上地壳P波速度高于大别,比其周围地区约快1~1.2km/s,有可能显示了该区有更多高速、高密度的超高压变质岩折返到上地壳与地表的岩石物性效果。大别造山带山脉依然存在,莫霍面下凹更明显,沿NWW向串状残留地壳山根最深为37~38公里,深于其周围地区3~4公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区域构造运动的作用,苏鲁大别造山带中的不同地段,在其造山、演化过程中也存在着差别。苏鲁的造山运动起始虽略晚于大别,但结束的更快,比大别更早进入了造山运动的后期。分析促使苏鲁造山运动进程加速的主要构造原因可能有两点,郯庐断裂带的左旋走滑运动以及通过中国华北区域的大范围NW-SE向扩张应力场的影响。大区域构造背景加速了苏鲁造山带地表高山侵蚀过程的同时,随着山根浮力的不断减弱,地壳深部山根逐渐趋向消失。地壳速度结构特征有可能反映了苏鲁造山带的地壳山根随着地表山脉的侵蚀而减弱,趋向消失的过程。 相似文献
93.
超临界流体中MoO3与WO3溶解度实验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超临界地质流体以其独特的性质对金属成矿元素具有超强的萃取、层析和搬运能力,在热液矿床成矿机制研究中对揭示成矿物质的源、流和汇起着特殊和重要作用。本利用分析纯H2MoO3在高温下脱水制备了MoO3(白色斜方晶系),在冷封式高压釜中实验测定了417℃超临界条件下,MoO3在纯水中的溶解度分别为7.3(29MPa)、14.2(45MPa)、21.6(55MPa)、27.7(78MPa)、32.5(100MPa)、和34.2(150MPa)mmol/1,热液中钼的存在形式为H2M004。依据前人的实验方案,补充测定了WO3在4.0%NaCl水溶液中于450℃条件下的溶解度,其值分别为27.51(50MPa)和30.52(100MPa)mmol/l,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发现,MoO3、WO3的溶解度在临界区域内具有超临界现象,在超临界条件下其溶解度与石英的超临界溶解度行为基本相似,表现为溶解度随体系温度和压力的升高而增大,这对揭示岩浆热液型和石英脉型钨、钼矿床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4.
断裂构造研究进展对工程地质学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长期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岩体和岩体结构是工程地质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它们的形成和演化主要受控于构造作用,而系统地解析体所经历的构造作用是认知岩体结构,抽象和概括岩体工程地质模型的突破口,因此,重视和应用现代构造地质学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必将会对岩体工程地质学研究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系统总结了与工程地质研究相关的现代构造地质学理论和思维观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些理论方法对工程地质工作的启示和指导意义,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5.
96.
太湖MS岩芯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形态研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采用BCR三步提取法对太湖MS岩芯沉积物中Cu、Fe、Mn、Ni、Pb和Zn等6种重金属元素的化学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效结合态的Cu、Ni和Pb主要以有机物及硫化物结合态、Fe-Mn氧化物结合态存在,Fe和Zn主要以Fe-Mn氧化物结合态存在,Mn主要以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存在;Fe-Mn氧化物结合态的Ni、Pb和Zn与可还原态的Mn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有机物及硫化物结合态的Cu、Mn、Ni、Pb和Zn与有机碳含量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重金属形态分布体现了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性质的差异,以及重金属形态含量与沉积物理化性质的关系.沉积岩芯重金属元素形态垂向变化规律及次生相富集系数表明,Cu、Mn、Ni、Pb和Zn在沉积岩芯13~4 cm有效结合态含量较稳定,为自然沉积;4~0 cm有效结合态含量明显升高,存在一定程度的人为污染.根据137Cs测年结果判断,沉积岩芯Cu、Mn、Ni、Pb和Zn等重金属污染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主要污染元素及污染历史与太湖流域污染工业类型及经济发展阶段相吻合. 相似文献
97.
甘肃省冰雹云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本文简述了人工防雹在甘肃的发展历程,总结和概括了40多年来甘肃人工防雹科研进展和取得的主要成果。分析了人工防雹中存在的主要科学技术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看法;最后,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甘肃人工防雹文献。 相似文献
98.
张广才岭燕山早期白石山岩体成因与壳幔相互作用 总被引:34,自引:19,他引:34
出露于东北地区张广才岭的白石山岩体,其全岩-矿物Rb-Sr等时线年龄为196士4
Ma,表明形成于中生代的燕山早期,而非传统认识上的印支期.岩体主岩和闪长质包体均具有低ISr(≈0.705)和正εNd(t)(+1.7~+2.2)值的特点,反映岩体成因与地幔具有密切的联系.地质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详细研究表明该岩体具有壳幔混合成因,闪长质包体是较基性的地幔岩浆进入主岩浆中淬火结晶而成,花岗质岩浆的源区主要为新生的地壳物质.动力学分析表明,本区在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碰撞拼合后,由于东侧大洋板块的俯冲及后续的岩石圈拆沉效应,导致软流圈地幔上隆及幔源岩浆的板底垫托,并进而造成先存和新生地壳的部分熔融和不同源区岩浆的混合作用.底垫的新生地壳是兴蒙造山带造山后晚期形成的.因此,古生代-中生代是本区地壳生长的重要时期,且这种地壳生长是在垂向构造机制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99.
WU Yuan-yuan LIU Cai WANG Dian WANG Shi-yu College of GeoExploration Science Technology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China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Z2)
常见的几种地震子波有:零相位子波、最小相位子波、最大相位子波和混合相位子波。以不同类型的信号为激发子波,对不同地层模型合成地震道。仅用原始合成地震道记录的振幅谱来恢复原始记录,讨论不同方法下,由于激发子波的不同,对比分析原始记录与恢复记录的差异,及其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100.
青藏块体东北缘断层形变与中强地震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对祁连山-海原断裂带近期断层形变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多场地,大范围的断层活动异常是中等强度地震发生的显著背景,并且往往与大陆地震活动的阶段性总体状况相呼应;区域形变存在明显的特征量,包括特征形态和特征时间,同一场地在不同地震前的异常特征具有重复性,但会受到背景差异显著的不同地震的影响,目前形变状况表明研究区仍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地壳运动背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