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09篇
  免费   1048篇
  国内免费   1705篇
测绘学   669篇
大气科学   1202篇
地球物理   1372篇
地质学   3081篇
海洋学   1016篇
天文学   174篇
综合类   509篇
自然地理   839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07篇
  2022年   191篇
  2021年   278篇
  2020年   189篇
  2019年   282篇
  2018年   289篇
  2017年   246篇
  2016年   349篇
  2015年   313篇
  2014年   364篇
  2013年   384篇
  2012年   422篇
  2011年   430篇
  2010年   409篇
  2009年   409篇
  2008年   359篇
  2007年   422篇
  2006年   331篇
  2005年   343篇
  2004年   324篇
  2003年   257篇
  2002年   393篇
  2001年   318篇
  2000年   269篇
  1999年   231篇
  1998年   133篇
  1997年   131篇
  1996年   93篇
  1995年   104篇
  1994年   91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6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义县地区广义的义县组可解体为王家屯组 (暂命名 )和义县组 ;分属王家屯和义县火山旋回 ,前者为偏酸、偏碱性 ,后者主体为中基性、末期为中酸性火山岩系 ,并广泛发育潜火山岩相的玄武玢岩、安山玢岩和火山集块角砾熔岩筒。该区有七个主要沉积层 ,自下而上分别为王家屯组马神庙层、义县组老公沟层、业南沟层、砖城子层、大康堡层、朱家沟层和金刚山层 ;产有较丰富的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和植物化石。以砖城子层、大康堡层和金刚山层为界 ,义县火山旋回可划分为 4个亚旋回 ,分别代表火山活动的初始期、主期、晚期和末期。北票四合屯地区的义县组相当义县地区义县组的第一和第二亚旋回 ,含鸟类化石的主沉积层 (尖山沟层和上园层 )可与砖城子层对比  相似文献   
52.
OLSR (optimal link state routing) is one of the four basic routing protocols used in mobile ad hoc Networks by the MANET working group of IETF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 OLSR, a proactive routing protocol, is based on a multipoint relaying flooding technique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topology broadcast. OLSR uses periodic HELLO packets to neighbor detection. As introduced in Reference [1], the wormhole attack can form a serious threat in wireless Networks, especially against many ad hoc Network routing protocols and location-based wireless security systems. Here, a trust model to handle this attack in OLSR is provided and simulated in NS2.  相似文献   
53.
山东沿海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盛红  董玉明 《海岸工程》2001,20(4):63-68
滨海旅游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在讨论了山东沿海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 ,指出发展滨海旅游与滨海和海洋环境之间的相关关系 ,探讨了使山东沿海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54.
李乐意  常宏  关冲 《地质论评》2024,70(4):2024040021-2024040021
青藏高原古高度研究可以为理解高原的构造隆升过程和机制等提供重要的信息,但是由于受到研究材料和条件的限制,相较于高原南部而言高原中北部的古高度研究相对滞后。鉴于此,笔者等在羌塘地体东北部可可西里盆地的一个次级盆地—沱沱河盆地中选取了一个剖面(命名为沱沱河剖面),基于适于盆地的古高度计经验公式重建了沱沱河盆地晚始新世到早中新世的古高度演化历史。结果表明,沱沱河盆地的构造挤压隆升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37. 0~30. 5 Ma,海拔高度从2397 m变化到2940 m,为构造隆升活动的活跃阶段;第二阶段为30. 5~26. 0 Ma,海拔高度从2940 m变化到3100 m,为构造隆升活动的相对减弱阶段;第三阶段为26. 0~19. 7 Ma,海拔高度从3100 m变化到约3150 m,为构造隆升活动的相对静止阶段。综合沱沱河剖面的古高度和构造变形结果,同时结合紧邻盆地周边的古高度、地壳缩短等地质证据,文章认为沱沱河盆地在新生代中晚期经历了明显的两阶段隆升过程,分别是晚始新世到早中新世和中中新世(~16. 0 Ma)到现在,其隆升的机制分别可以用上地壳缩短变形和“地幔对流去根”或者“下地壳流”或者“岩浆底侵”等理论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55.
渤海湾西岸潮间带现代沉积速率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利用渤海湾西岸潮间带柱状沉积物的210Pbex和137Cs活度测定结果,计算了潮间带现代沉积物的平均沉积速率,结果表明,渤海湾西岸潮间带砂质区(道沟子至独流减河)1955~1963年的沉积速率为3.43~4.06cm/a,1963年以来的平均沉积速率为0.65~1.59cm/a;泥质区(歧口附近)的平均沉积速率约为1.81cm/a.上述结果说明潮间带砂质区在20世纪50~60年代发生快速沉积作用,60年代之后沉积作用变缓.这可能是由于华北地区在该时段具有丰沛的降水和入海水沙,为潮间带沉积物提供了丰富的物源.60年代以后沉积作用变缓可能是自然和人类活动引起的入海水量减少和由此导致的物源减少的结果.  相似文献   
56.
张宏 《中国煤田地质》2003,15(1):39-40,50
明水注浆是在巷道已经发生涌水后进行堵水注浆的一种方法,以开滦东欢坨矿井下明水注浆实践为基础,阐述了明水注浆技术及注浆工艺。大水矿井由于排水电费占生产成本的比例较大,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明水注浆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7.
南秦岭金龙山微细浸染型金矿成矿时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龙山金矿带是南秦岭新发现的卡林型金矿带,主要产于上泥盆统南羊山组细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中,在上泥盆统冷水河组、下石炭统碳酸盐建造中也有产出,可分为明显受断裂控制的脉型金矿化和受有利岩性及小规模断裂、节理控制的浸染型矿化。  相似文献   
58.
为分析冷云中冰晶的分布特征,揭示冰晶增长演变机制,根据冰晶形状和尺度特征分为8类并进行标注,同时标注1类隔断栏进行数据质量控制,将9类标签图像整合并建立图像集,利用迁移学习VGGNet16方法进行识别训练,经训练模型分类准确率达98%。将模型应用到秋季冷云冰晶特征研究中,选取3次积层混合云和3次层状云降水过程,分析冰晶形状在不同温度区间的占比及冰晶谱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温度通过影响冰晶基面与棱面的比值来决定冰晶初始形状分布,相同温度区间积层混合云内球状冰晶和线型冰晶占比高于层状云,低于-12℃后各类冰晶占比相对固定;积层混合云内线型冰晶直径集中在300~800 μm,冰晶谱呈多峰分布,聚合体直径大于600 μm,冰晶谱首尾两端浓度相当,球状冰晶直径集中在120~300 μm,冰晶谱呈单调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9.
The mechanism of thermochemical sulfate reduction (TSR) was investigated by separately heating n-C24 with three different sulfates (CaSO4, Na2SO4, MgSO4) in sealed gold tubes at 420 °C and measuring the stable carbon isotope values of hydrocarbon (C1-C5) and non-hydrocarbon (CO2) products. Extensive TSR was observed with the MgSO4 reactant as reflected by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s of H2S, 13C depleted CO2 and relatively low concentrations of H2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H2S yields were already very high at the first monitoring time (12 h) when the temperature had just reached 420 °C, suggesting that TSR had commenced well prior to this temperature. Only trace amounts of n-C24 and secondary C3-C5 alkanes were detected at 12 h, reflecting the efficient TSR utilization of the reactant and lower molecular weight alkane products. Ethane levels were still relatively high at 12 h, but declined thereafter as it was subject to TSR in the absence of higher molecular weight alkanes which had already been utilized. Methane yields were consistently high throughout the 48 h MgSO4 treatment. The temporal decrease in the concentrations of alkanes available for TSR may also contribute to the sharp enhancement of CO2 after 36 h. Absence or dampening of the molecular and isotopic trends of MgSO4 TSR was observed with Na2SO4 and CaSO4 respectively, directly reflecting the levels of TSR reached using these sulfate treatments.For all treatments, the δ13C values of C1-5n-alkanes showed an increase with both molecular weight and treatment time. MgSO4 TSR led to a 5-10‰ increase in the δ13C values of the C1-C5 hydrocarbons and a 20‰ decrease in the δ13C value of CO2. The significant 13C depletion of the CO2 may be due to co-production of 13C enriched MgCO3, although this remains unproven as the δ13C of MgCO3 was not measured. The difference in the δ13C values of ethane and propane (Δδ13CEP) increased in magnitude with the degree of TSR, and this trend could be used to help evaluate the occurrence and extent of TSR in subsurface gas reservoirs.  相似文献   
60.
全球变冷、青藏高原隆升以及特提斯洋海退被认为是控制亚洲大陆新生代气候变化的三大因素,然而由于长时间尺度古气候记录的匮乏,对于三者影响的认识并不清晰。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北部最大的一个封闭盆地,发育巨厚且连续的新生代地层,详细记录了周缘山体构造隆升过程和区域气候演化历史。本文通过柴达木盆地东北缘怀头他拉剖面的中中新世-早更新世沉积物气候代用指标碳酸盐、硫酸根和氯离子含量分析,显示该研究区中中新世以来气候变化经历了15.3~13.0Ma相对湿润、13.0~6.6Ma半干旱-半湿润和6.6~1.8Ma干旱的3个演化阶段。结合生物特征和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柴达木盆地干旱化历史可能从中中新世13Ma左右开始逐步发展,而真正意义上的干旱化始于6.6Ma以来。全球变冷是控制柴达木盆地干旱气候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因素,同时青藏高原晚期持续阶段性的强烈隆升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