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85篇
  免费   3183篇
  国内免费   4790篇
测绘学   2105篇
大气科学   1882篇
地球物理   2159篇
地质学   7986篇
海洋学   3077篇
天文学   116篇
综合类   1079篇
自然地理   1654篇
  2024年   113篇
  2023年   290篇
  2022年   753篇
  2021年   975篇
  2020年   808篇
  2019年   950篇
  2018年   890篇
  2017年   767篇
  2016年   793篇
  2015年   937篇
  2014年   892篇
  2013年   1109篇
  2012年   1205篇
  2011年   1191篇
  2010年   1161篇
  2009年   1057篇
  2008年   1090篇
  2007年   1031篇
  2006年   914篇
  2005年   747篇
  2004年   572篇
  2003年   337篇
  2002年   377篇
  2001年   361篇
  2000年   307篇
  1999年   154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4篇
  1979年   5篇
  1973年   3篇
  1964年   3篇
  1954年   7篇
  1942年   2篇
  1933年   3篇
  1928年   2篇
  1925年   4篇
  192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孙宁 《海洋科学》2009,33(9):4-10
为了解设于屏东县新园乡界河以东港溪上的拦河堰对当地地下水的影响进行一系列研究.首先对台湾西南沿海的屏东县新园乡1989年10月东港溪拦溪建堰前后地下水水质及等水位线数据进行了分析,同时逐月收集东港溪拦溪堰周边的佳冬乡养殖池所用的井水、池水、浮游生物、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及虾等数据,进行分析与比较.此外,用以上2个乡的地下水进行了鳗鲡幼苗水族箱养殖试验,并检验分析试验后的鳗鱼.各项分析结果表明,拦溪堰的兴建使新园乡的地下水水位降低,附近污染河川的水渗入了地下,对养殖生物的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建议,在旱季应减少对东港溪拦溪堰水的抽取量;台湾西部尤其是新园乡的水产养殖活动应予以减少.  相似文献   
902.
为了全面评价和考核湘江长沙段各洲滩近几年来采取的不同灭螺措施对洲滩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螺情的影响,采用以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的查螺方法,2003~2008年对湘江长沙段20个有螺洲滩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表明,2008年与2003年相比,活螺洲滩数、有螺框出现率、钉螺平均密度和活螺率分别下降了40.00%,99.10%,99.74%,51.09%.经统计学处理,各洲滩有螺框出现率(Z=91.560 2,P<0.01)、活螺率(Z=65.133 2,P<0.01)不相同,但年度下降趋势明显.在20个有螺洲滩中,有感染性钉螺分布的洲滩5个,占有螺洲滩总数的25.00%;有感染性钉螺分布的洲滩逐年减少,感染性钉螺的平均密度和感染率逐年降低,2007~2008年所有洲滩无感染性钉螺分布.湘江长沙段有螺洲滩采取的各种防治措施中,药物与环改灭螺相结合的效果远好于单纯的药物灭螺.各种环改灭螺措施,又以抬洲降滩、翻耕垦种的灭螺效果更持久,更彻底.  相似文献   
903.
林彩  孙秀武  林辉  暨卫东 《台湾海峡》2009,28(4):492-495
选用厦门海域中常见的赤潮藻中肋骨条藻,进行不同水温、pH条件下一氧化氮(NO)对该藻生长影响的实验,初步研究了水温、pH和一氧化氮含量与中肋骨条藻生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水温为25~30℃和pH为8.20~8.30时,一氧化氮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因此,一氧化氮的这种促进作用将可能增加赤潮发生的机率,增加对该因子的监测将可能提高对赤潮预警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04.
长江口九段沙岸滩的短周期地貌动力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6年5~10月(洪季)长江口九段沙上沙两固定断面的逐月滩面高程测量及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析结果,尤其是应用"碧利斯"台风前后的实测水文地貌资料,结合同期表层悬沙浓度的逐日观测资料,开展了九段沙岸滩地貌动力过程及沉积物对台风响应的研究.结果显示,长江口九段沙上沙东南岸滩演变表现为"岸冲滩淤"的变化规律,即堤岸呈现冲蚀,潮滩在冲淤变化中总体趋于淤积.2006年"碧利斯"台风期间,九段沙上沙波高达2.56 m,增水1 m多,强浪伴随增水,导致滩面平均蚀低6.4 cm,最大蚀深为20.2 cm.台风作用造成滩面冲刷,沉积物粗化,台风过后滩面迅速回淤,粒径变细.这充分表明,暴风浪是引起九段沙上沙岸滩及其沉积物短期突变的重要动力因素.河口潮滩冲淤对流域水沙变化有较敏感响应,长江来水来沙变化是制约潮滩季节性冲淤演化的重要因子.岸滩短期变化主要原因在于波浪掀沙和潮流输沙的联合作用.由于潮流和潮位位相不一致,造成涨潮流携高含沙量水体上滩落淤,落潮流携低含沙量滩水归槽,涨潮输沙淤滩被波浪刷滩所掩盖,如此往复,潮滩淤积.最后分析了上沙抛石堤的护岸保滩作用及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加固措施.现有的上沙抛石堤能防御常浪冲刷,受台风浪袭击时仅能抵御堤岸蚀退,石堤自身的毁坏难以避免,需经常修护;在潮沟口应设涵洞;基于台风浪的巨大能量,抛石堤块石需增大增重.该研究结果可为河口湿地的保护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05.
以嵊泗海域为研究区域,研究了该区域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含量及TSP中重金属含量随季节变化的特征,通过对TSP中各重金属元素的相关系数、富集因子以及气象要素的分析来判断重金属的来源.结果表明:冬季该海域TSP含量最大,为夏季的4倍之多,季节变化很显著;冬季该海域TSP中重金属(Cu、Pb、Cd)含量最高,秋、春季次之,夏季最低.冬季Cu、Pb和Cd含量分别为夏季的17、27和27倍.TSP含量和TSP中的Cu、Pb、Cd含量的相关性不强,或基本不相关;但Cu、Pb、Cd含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却很大,其中Pb与Cd含量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95,说明它们的关系密切,可能来自同一个源.富集因子由大到小对应的3种重金属依次为Cd、Pb和Cu.从富集因子年平均值来看,Cu、Pb、Cd都被富集;冬季3种重金属都被严重富集,夏季3种重金属都没有被富集.冬季,嵊泗群岛盛行西北风且风速很大,非常有利于把上海及其周边城市的污染物输送到嵊泗海域,造成冬季该海域的TSP中重金属含量严重富集;春季,嵊泗群岛盛行的风向开始转变为东南风,风从海洋吹向大陆,所以春季该海域TSP中重金属含量急剧减少;夏季,嵊泗群岛的风向转变为东风,风还是从海洋吹向大陆,加之夏季是1年中降雨量最多的季节,加速了TSP中重金属的沉降速度,致使夏季该海域TSP中3种重金属含量都达到了最低值;秋季,嵊泗群岛的风向又转变为西北风,有利于陆源污染物的传输,虽然风速小于冬季,但依然造成重金属含量的严重富集.可以推断,嵊泗海域的TSP中重金属主要来源于上海及其周边城市的陆源污染物.  相似文献   
906.
利用2006年夏、冬季两个航次采集的长江口、杭州湾及邻近海域表层海水水样,分别采用石墨炉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海水中溶解态Cu、Pb、Cd、总Cr的含量以及溶解态Zn的含量,研究了该海域表层海水中溶解态Cu、Pb、Zn、Cd和总Cr的平面分布状况,结果表明:(1)夏季表层海水中溶解态Cu、Pb、Zn、Cd和总Cr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0.90、0.54、5.80、0.080和0.46 μg/dm3;冬季则分别为1.01、0.81、9.32、0.070和0.31 μg/dm3,上述重金属元素含量基本达到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仅夏、冬季Pb的部分站位以及冬季Zn的部分站位达到国家二类海水水质标准.(2)表层海水溶解态Cu、Pb、Zn的质量浓度总体平面分布规律为:冬季高于夏季;Cd和总Cr的质量浓度总体平面分布规律为:夏季高于冬季.(3)影响近岸海域表层海水溶解态重金属分布的因素比较复杂,入海径流和排污口等输入海域的重金属对海水表层的重金属分布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同时,盐度、pH值、悬浮颗粒物质、营养盐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907.
深海沉积物地热探针贯入沉积物深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新型自容式高精度深海沉积物地热探针贯入沉积物深度、插入过程的运动轨迹以及探针的稳定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探针的结构设计以及探针下放要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08.
正交解调技术在使用复自相关算法进行频率估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简要介绍了正交解调技术和复自相关算法在声学多普勒海流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09.
近海N_P营养盐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中N、P等营养盐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营养元素,是海洋生物生存和繁殖的能量来源.同时,营养盐又具有复杂多变的化学地质作用,使得近海生态环境中营养盐的研究一直是海洋研究的热点之一,对海水营养盐的研究历史几乎与海洋化学发展史同步.由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营养盐的研究成为目前海洋及相关科学研究项目中的核心内容之一.笔者通过回顾当今国内外近海环境营养盐调查研究的历史和综述当今国内外该学科的研究现状,概括了该学科的主要进展,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10.
To reconstruct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warm current system within the East China Sea (ECS) and the Yellow Sea (YS) since the last deglaciation, the paleoceangraphic records in core DGKS9603, core CSH1 and core YSDPI02, which were retrieved from the mainstream of the Kuroshio Current (KC), the edge of the modem Tsushima Warm Current (TWC) and muddy region under cold waters accreted with the Yellow Sea Warm Current (YSWC) respectively, were synthetically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modem warm current system in the ECS and the YS has been accompani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KC and impulse rising of the sea level since the last deglaciation. The influence of the KC on the Okinawa Trough had enhanced since 16 cal kyr BE and synchronously the modem TWC began to develop with the rising of sea level and finally formed at about 8.5 cal kyr BP. The KC had experienced two weakening process during the Heinrich event 1 and the Younger Drays event from 16 to 8.5 cal kyr BP. The period of 7-6 cal kyr BP was the strongest stage of the KC and the TWC since the last deglaciation. The YSWC has appeared at about 6.4 cal kyr BP. Thus,the warm current system of the ECS and the YS has ultimately formed. The weakness of the KC,indicated by the occurrence of Pulleniatina minimum event (PME) during the period from 5.3 to 2.8 cal kyr BE caused the main stream of the TWC to shift eastward to the Pacific Ocean around about 3 cal kyr BP. The process resulted in the intruding of continent shelf cold water mass with rich nutrients. Synchronously, the strength of the YSWC was relatively weak and the related cold water body was active at the early-mid stage of its appearance against the PME background, which resulted in the quick formation of muddy deposit system in the southeastern YS. The strength of the warm current system in the ECS and the YS has enhanced evidently, and approached to the modern condition gradually since 3 cal kyr B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