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40篇
  免费   1242篇
  国内免费   1983篇
测绘学   855篇
大气科学   750篇
地球物理   1241篇
地质学   3363篇
海洋学   1271篇
天文学   105篇
综合类   553篇
自然地理   827篇
  2024年   81篇
  2023年   186篇
  2022年   360篇
  2021年   446篇
  2020年   390篇
  2019年   447篇
  2018年   368篇
  2017年   313篇
  2016年   369篇
  2015年   427篇
  2014年   418篇
  2013年   461篇
  2012年   433篇
  2011年   491篇
  2010年   471篇
  2009年   442篇
  2008年   430篇
  2007年   421篇
  2006年   388篇
  2005年   342篇
  2004年   235篇
  2003年   167篇
  2002年   195篇
  2001年   189篇
  2000年   128篇
  1999年   78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缪宁 《云南地质》2011,30(4):487-489,475
提出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岩质边坡稳定性预测方法。该方法地很好的表达了岩质边坡稳定性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并应用该方法建立了相应的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进行岩质边坡稳定性预测是可行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82.
隧道信息化施工岩溶裂隙水超前地质预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隧道突水是岩溶地区隧道信息化施工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类地质灾害,给施工安全带来了重大危害和经济损失,因此,对隧道掌子面前方的岩溶裂隙水进行准确及时的超前预报,是岩溶地区隧道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工程实用价值。总结了隧道信息化施工中岩溶裂隙水超前预报方法,重点介绍了在水文地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TSP预报系统和红外探水法两种方法对某特长公路隧道岩溶裂隙水进行了工程实例探测,收到了良好的预报效果,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3.
黑河下游土壤和地下水盐分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根据405个土壤样品和101个水样,分析了黑河下游土壤盐分分布规律以及与地形地貌部位、地下水水化学的关系.结果表明:额济纳三角洲地区的土壤具有质地粗、含盐量高、盐分表聚性强的特征,该地区呈现盐碱化和沙漠化严重、可利用土地资源骤减、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在所有剖面上盐分的分布呈现漏斗型分布,土壤中盐分随地形变化较为复杂,但与地下水化学变化相一致.地下水矿化度普遍比较高,大多数地区的矿化度在800~3000 mg·L-1之间变化;水化学类型主要有HCO3·SO4-Na、Cl·SO4-Na(Ca)、HCO3·Cl-Na(Ca)SO4·Cl-Na和SO4·Cl-Na(Ca-Mg).地下水矿化度的高低与补给源的距离远近密切相关,在河岸附近的矿化度变化幅度较小;在远离河道地区,随离岸距离的增减而升降,体现了矿化度的高低主要依赖于上游补给水量变化.  相似文献   
84.
用等离子光谱测定了东太平洋9个深海沉积物样品的小于2μm组分及全岩的稀土元素,结果显示,小于2μm组分及全岩的稀土元素组成均受控于沉积物类型,而二者之间稀土元素组成的差异在钙质和硅质沉积物中出现相反的趋势。元素相分析和稀土元素赋存状态分析表明,这种差异主要由于沉积物物质组成的不同所致,表面在化学组成上,主要与MnO,Al2O3Fe2O3,CaO含量的变化有关,大多数样品在小于2μm组分的稀土组成  相似文献   
85.
烧变岩体特性及其注浆扩散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烧变岩是煤层自燃引起周围围岩变质而形成的特殊类岩石。通过现场取样,在实验室对烧变岩试样进行了物理力学性质测试,试验结果表明:烧变岩的含水率略有降低,而力学强度普遍增强,泊松比略变小,烧变岩体裂隙发育。注浆压力作用下,分析了裂隙尖端的劈裂情况,在此基础上,利用宾汉浆液扩散模型编制了浆液在裂隙网络中的流动扩散程序,可以模拟浆液在非贯通裂隙网络内的流动扩散范围。最后对柠条塔井田烧变岩体进行注浆试验,利用浆液流动模拟程序进行了注浆压力的优化选择,并将实际浆液扩散范围与程序模拟浆液扩散范围进行对比,二者结果较吻合,该程序可以用来指导现场注浆工程参数设计和施工,同时烧变岩体注浆试验也为类似工程注浆施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6.
孙守亮  郭巍  李永飞  苏飞 《世界地质》2016,35(1):173-183
根据原油在紫外光的激发下产生荧光的特点,通过显微荧光光谱方法,对有机包裹体的荧光光谱进行定量化分析,利用其主峰波长与荧光强度、主峰波长与红/绿商的相关性,对塔里木盆地巴什托上古生界油气藏的成藏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在研究区所采集的32块岩石样品中共获得64个荧光光谱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巴什托上古生界油气藏存在3个油源,其主峰波长主要集中在439~443nm、469~472 nm和498~503 nm三个值段上,且为不同演化阶段的混源充注。前两者来自于寒武—奥陶系烃源岩,由下至上充注成藏;后一油源来自于石炭系巴楚组,随演化程度的变化同时向上、下两个方向充注。综合同期捕获不同主峰波长的有机包裹体,推测研究区至少存在4期油充注、1期天然气充注。  相似文献   
87.
活性白云粉生产工艺及其物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性白云粉(ABP)是在白云岩经过破碎、细粉碎、表面改性的基础上得到的一种新型改性功能填料。本文利用河南辉县市的拍石头和张村两地产出的白云岩作为实验原料,对其表面改性的实验方法、改性剂选择及用量、改性条件及改性效果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并且对改性前后的白云石粉体的粒度、比表面积等性能及红外光谱特征做了对比研究。生产工艺和物性测试研究表明:活性白云粉代替轻质碳酸钙作橡胶填料前景广阔;与轻钙相比,活性白云粉的粒度不够均匀,经优化和改善生产工艺条件,可望进一步提高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8.
库姆塔格沙漠羽毛状沙丘表面沙粒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对库姆塔格沙漠羽毛状沙丘不同部位表面沙物质进行的粒度分析结果表明,羽毛状沙丘"羽轴"-新月形沙垄沙以细沙(0.125~0.25 mm)为主,含量占60.8%,平均粒径2.42ψ,分选较好(σ1值0.33~1.09,平均0.65),偏度以对称为主(Sk值-0.31~0.35,平均0.08),峰度以中峰态为主(KG值0.70~1.57,平均1.08)."羽轴"-新月形沙垄沙粒径在横剖面方向上即从新月形沙丘两翼坡脚至丘顶部变细,东南翼角略粗于西北翼角;在纵剖面方向上从新月形沙丘迎风侧经丘顶至背风侧也逐渐变细.随着平均粒径变细,分选变好,正偏的趋势也越显著."羽枝"一垄间沙以粗沙为主,分选较差,宽峰态为主.羽毛状沙丘沙累计概率曲线主为4段式或3段式,"羽轴"-沙垄沙以单峰态为主,占96.7%;"羽枝"-垄间沙则以双峰态为主,占54.2%.大尺度地形(沙垄和垄间地)和局部地形对粒度分布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9.
青藏高原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趋势预测   总被引:46,自引:3,他引:46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中低纬度地区最大的现代冰川分布区,这里冰川末端在近百年来总的进退变化趋势是退缩,但在本世纪初至20~30年代和70~80年代间多数冰川曾出现过稳定甚至前进。对比近百年来气候变化,冰川变化虽然滞后于温度变化,但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好的对应关系,多数冰川对温度变化滞后时间在10~20年间。根据80年代以来平均物质净平衡值,大致将青藏高原划分为:内部为平衡或正平衡区;向外为负平衡区;边缘为强负平衡区。以冰川对气候响应滞后关系预测,在今后10~20年间,青藏高原边缘冰川末端仍继续处于后退,而高原内部冰川末端位置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90.
煤体变形程度控制着煤与瓦斯突出和煤层气的可开发性,煤体结构空间展布预测是人们长期关注的焦点。以岩体力学和分形几何学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安阳矿区双全井田为例,通过计算岩体强度因子和分形维数,系统探讨了岩性结构对煤体变形的影响。研究表明,岩体强度因子和分形维数与断层和测井曲线判识的煤体结构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低强度因子和分形维数区,煤体易发生韧性变形,软煤发育;高强度因子和分形维数区,煤体(和岩体)以脆性变形为主,以断层发育为特征。这一结论为井田构造发育特征和软煤空间展布所证实。岩体力学和分形几何学的引入,为煤体结构空间展布区域预测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