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67篇
  免费   1674篇
  国内免费   2530篇
测绘学   964篇
大气科学   608篇
地球物理   1180篇
地质学   4154篇
海洋学   1657篇
天文学   79篇
综合类   603篇
自然地理   1026篇
  2024年   77篇
  2023年   231篇
  2022年   440篇
  2021年   523篇
  2020年   418篇
  2019年   532篇
  2018年   449篇
  2017年   394篇
  2016年   389篇
  2015年   466篇
  2014年   429篇
  2013年   541篇
  2012年   576篇
  2011年   628篇
  2010年   564篇
  2009年   562篇
  2008年   513篇
  2007年   442篇
  2006年   416篇
  2005年   388篇
  2004年   300篇
  2003年   187篇
  2002年   208篇
  2001年   173篇
  2000年   162篇
  1999年   77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8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营口潍坊断裂带新生代活动的特征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杰  宋长青  高战武 《地震地质》1999,21(4):289-300
营潍断裂带以北西向北京 蓬莱断裂带与之交汇的部位为界分南北两段,北段由辫状交织的两条断裂组成;南段为并列的东西两支断裂,但被黄北、莱北和潍北等北东东向断裂横切成4节。断裂带北段早第三纪水平拉张和垂直差异活动强烈,控制了断陷盆地的发育,晚第三纪—第四纪右旋走滑活动显著。南段本身活动甚弱,但黄北等横向断裂早第三纪水平拉张和垂直差异活动强烈,相应形成了黄北等几个断陷盆地;晚第三纪—第四纪横向断裂仍有活动。断裂带活动具明显的分段性,南段是受横向断裂强烈分割、改造而被“废弃”的一段。断裂带新生代活动具由南部和北部统一向中部迁移的特点,北段还有向东侧迁移的趋势。断裂带地震活动微弱,渤海中部斜穿断裂带分布的北东向地震带,可能是黄河口聊城新生地震构造带向海区延伸的部分  相似文献   
162.
总结了用形变观测项目进行地震分析预报的经验和方法,对观测曲线的形态及异常显示、断层活动性质、地震异常识别、异常与震中的关系、异常与震级的关系、断层位移与地应力变化、预报指标进行了研究,以对今后的地震预报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3.
2009年海洋和大气环流异常及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艾婉秀  孙林海  宋文玲 《气象》2010,36(4):101-105
2009年总体来看,全国天气气候的特征为气温偏高,平均降水偏少,夏季为近10多年来降水最少的年份,区域性和持续性干旱非常显著:黄淮、华北发生了严重的秋冬季连旱,东北西南部夏秋旱严重,江南西部、华南西部和西南南部夏秋旱明显等。2009年在南海和西太平洋生成的热带气旋个数明显偏少,但是登陆的偏多,初次登陆时间偏早。分析发现,2009年赤道中东太平洋春季前处于冷水位相,4月以后进入暖水位相,6月开始了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受海洋异常强迫和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北半球大气环流表现出的主要特征是:500 hPa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和位置变化较大;东亚冬季风偏弱,夏季风偏强;西太平洋暖池区冬春季热带对流活动偏强,夏秋季正常;亚洲中高纬度经纬向环流交替转换,其中5月纬向环流盛行,6月、10月和11月经向环流盛行。这些环流异常是影响2009年中国气候异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4.
青藏高原多,少雪年后期西北干旱区降水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吴统文  李培基 《高原气象》1998,17(4):364-372
利用1957-1990年高原地区的雪深,地面气温,地温以及西北干旱区部分站强降水量资料等,进行了高原地区多,少雪年积雪特下,地震热状况以及西北干旱区的期降水量的对比分析和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165.
长江不仅具有长度这一非空间属性,还具有重心、方位、密度以及形状等多种空间分布属性。为了对长江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球面坐标的空间分布统计方法。采用空间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对组成长江水系的2种有限线段(即原始数据线段和等长切分线段)进行了不放回空间随机抽样,估计了长江球面重心位置的不确定性。为了解长江水系空间数据固有的多尺度特性,还研究了长江水系不同分辨率的空间切分(1 000 m、100 m、10 m)条件下的球面重心的规律。长江球面重心的计算方法不仅适用于球面线状物体球面重心的计算,也适用于球面面状物体重心的计算。研究长江水系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以增加人们对长江水系的认知,为研究长江流域的经济、政治等相关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地理参考信息或背景信息。  相似文献   
166.
黑土层厚度是评价东北黑土区土壤质量的重要参数,但其厚度的空间分布及多年变化情况仍然不够明确.针对东北黑土区第二次土壤普查的61处典型土壤剖面进行了现状实地调查,并对黑土层厚度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来,东北黑土区黑土层厚度平均减少了12cm,平均减薄速度为0.32cm/a.四省(区)黑土层减薄厚度具有显著差异,表现为吉林(23.65cm)>辽宁(11.83cm)>内蒙古(10.33cm)>黑龙江(6.83cm).吉林省黑土层减薄厚度和比例最大,生态风险最为严峻.吉林省黑土层厚度变化值与气温升高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随着气候变暖,土壤有机质下降明显,黑土层的厚度也呈减薄趋势.研究表明,水蚀作用也是黑土层厚度减薄的重要影响因素.未来应加强黑土层厚度判定和黑土层厚度空间制图等方面研究,对指导黑土地保护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7.
大兴安岭北部伊图里河地区二长花岗岩的成因及构造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涛涛  陈聪  刘凯  鲍庆中  周永恒  宋万兵 《地质学报》2016,90(10):2637-2647
本文对大兴安岭北段伊图里河地区黑云二长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的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旨在查明其成岩时代及岩石成因,并探讨其构造意义。研究结果表明,该黑云二长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23.3±0.8Ma,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岩石具有具有高硅、富钾、富铝的特征,A/CNK比值较大(0.96~0.99),痕量元素具有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富集Rb、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Th、Ce、Zr、Hf等高场强元素,贫Sr、P、Ti、Ba的特征。以上特征表明伊图里河地区花岗岩为具钾玄质系列岩石特征的铝质A型花岗岩,为中下地壳岩石部分熔融的产物,该期岩浆侵位活动可能发生在早白垩世晚期东部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作用下的弧后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168.
矿柱稳定性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卫东  曹帅  付建新  江国建  吴锋 《岩土力学》2014,35(Z1):271-277
为研究矿柱稳定性影响因素的敏感程度,以招金大尹格庄金矿为研究背景,从矿柱载荷、强度、失稳形式及影响因素确定四方面推导出两种矿柱形式的安全系数计算公式,设计采用6因素5水平正交试验对矿柱稳定性影响因素敏感性进行分析,并研究主要影响因素与矿柱安全系数之间的函数关系。研究表明,矿柱宽度、矿体开采深度和矿房宽度3个主要因素对矿柱稳定性影响程度是最为剧烈的;矿柱安全系数随着矿柱宽度地增加呈指数形式递增且递增速率不断加大,随矿体开采深度地增加呈幂函数形式递减且递减速率逐渐变缓,随矿房宽度地增加呈负指数形式递减且降低速率逐渐变慢。利用DPS和Matlab建立的矿柱安全系数回归方程得出保证安全生产的合理矿柱尺寸,矿房宽度应不超过8 m,布置条形矿柱宽度应不小于3.6 m,布置方形矿柱宽度应不小于5.9 m。结合采场矿柱布置实际,应用效果较为理想,可为下中段矿体回采矿块布置提供较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9.
乡镇水权分配是乡镇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前提,是乡镇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和水权交易制度的基础,为新时期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物质保障.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确定的甘州区用水总量控制目标为可分配水权总量,在优先保障生活和生态基本用水基础上,选取2017年为规划水平年,采用人口、面积、产值单指标和混合分配模式,以及综合指...  相似文献   
170.
在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构造、岩浆岩和构造岩的详细研究.厘定出冀东青龙一带太古宙基底与中元古界盖层之间的接触关系为构造滑脱关系.构造滑脱经历了明显的2期活动.早期为挤压体制下的逆冲一褶皱作用,中元古界表现为同倒转褶皱,滑脱带内发育断层泥和断层角砾岩;晚期为伸展体制下的伸展滑脱作用,表现为断层泥劈理化发育,指示明显的伸展滑脱特征.研究区太古宙基底与中元古界盖层滑脱构造的厘定,对再造该区的构造格局和沉积古地理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