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49篇
地质学   104篇
海洋学   1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01.
Berg SJ  Hsieh PA  Illman WA 《Ground water》2011,49(6):815-829
For almost 80 years, deformation-induced head changes caused by poroelastic effects have been observed during pumping tests in multilayered aquifer-aquitard systems. As water in the aquifer is released from compressive storage during pumping, the aquifer is deformed both in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rections. This deformation in the pumped aquifer causes deformation in the adjacent layers, resulting in changes in pore pressure that may produce drawdown curves that differ significantly from those predicted by traditional groundwater theory. Although these deformation-induced head changes have been analyzed in several studies by poroelasticity theory, there are at present no practical guideline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pumping test data influenced by these effects.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that poroelastic effects during pumping tests have on the estimation of hydraulic parameters, we generate synthetic data for three different aquifer-aquitard settings using a poroelasticity model, and then analyze the synthetic data using type curves and parameter estimation techniques, both of which are based on traditional groundwater theory and do not account for poroelastic effects. Results show that even when poroelastic effects result in significant deformation-induced head changes, it is possible to obtain reasonable estimates of hydraulic parameters using methods based on traditional groundwater theory, as long as pumping is sufficiently long so that deformation-induced effects have largely dissipated.  相似文献   
102.
青海东昆仑下得波利铜钼矿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得波利铜钼矿地处青海省东昆仑成矿带,矿区位于诺木洪乡镇西南约80 km处.该区的地质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青海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2009年在化探异常查证过程中发现了该矿,实现了东昆仑成矿带斑岩型找矿的重大突破.本区以往的地质研究程度很低,前人有对成矿斑岩的地球化学、年代学和成矿流体做了研究,但笔者在野外调研过程中发现,下得波利铜钼矿床的铜钼矿化也有发生在矿区破碎花岗岩中,相关研究较少,笔者详细地研究了花岗岩主量、微量、稀土元素特征,以期探讨矿床地质特征,矿区内岩浆岩的形成环境及矿床成因问题,为本区进一步寻找斑岩型矿床以及区域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规律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3.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可以由钻孔的孔隙度值预测同深度下的渗透率值。使用的是一种很适合进行预测的反向传播的网络结构。在传统的回归分析法预测渗透率的过程中,通常假定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关系是已知的。但实际上,这些函数形式即模式方程并不确定。而神经网络法并不事先对这种函数关系作任何假设。在亚拉巴马州南部的Big Escambia Creek(BEC)侏罗纪Smackover碳酸盐岩油田,我们选择了6口井来检验该  相似文献   
104.
拉浪麦钨多金属矿位于青海东昆仑东段察汗乌苏河地区,是近年新发现的矽卡岩型矿床。本文对矿区与成矿关系密切的英云闪长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为东昆仑原特提斯岩浆构造演化提供新的约束。笔者利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拉浪麦英云闪长岩加权平均年龄为421.5±5.0 Ma (n = 21,MSWD = 0.34),厘定其形成时代为顶志留世。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英云闪长岩为弱过铝质低钾拉斑—钙碱性系列岩石,成因为Ⅰ型花岗岩类型。岩石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Sr、K)、活泼的不相容元素(如U、Th)和Pb,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P、Ti)。Rb/Sr、Nb/Ta特征反映出岩石具壳幔混合岩浆的特点。结合东昆仑地区已有年代学资料和区域地质构造演化特征,认为拉浪麦英云闪长岩形成于原特提斯构造旋回的后碰撞阶段。综合分析认为加里东晚期也是东昆仑地区一个重要的多金属成矿期,在今后的找矿工作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5.
甘肃东部葫芦河群的火山岩系及其与邻区的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宋志高  贾群子 《地质论评》1991,37(3):221-234
  相似文献   
106.
107.
东昆仑地区是青海省重要的夕卡岩型铁多金属矿成矿带,哈西亚图铁多金属矿是近年来首例在东昆仑金水口岩群中发现的与中酸性岩体有关的夕卡岩型矿床,目前铁、金、锌矿已达中型。其成矿作用与矿区东北部石英闪长岩关系密切,矿体产于石英闪长岩的外接触带。采用LA-ICP-MS同位素测定技术,测得石英闪长岩锆石U-Pb年龄为246.8±1.8Ma(MSWD=0.074),形成于早三叠世,表明东昆仑地区早三叠世存在夕卡岩成矿作用。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石英闪长岩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火成岩的构造属性。研究认为,石英闪长岩是阿尼玛卿洋盆向北俯冲,致使壳幔岩浆发生混合,后经侵位、结晶分异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8.
祁漫塔格卡尔却卡铜多金属矿体主要产于花岗闪长岩、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与寒武纪—奥陶纪滩间山群接触部位的矽卡岩带和二长花岗岩中。本次对矿区Ⅶ号带矽卡岩与矿体紧邻的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年龄为410.1Ma±2.6Ma。结合前人获得的花岗闪长岩SHRIMP锆石U-Pb年龄(237 Ma±2Ma)和矿石矿物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239Ma),认为岩体成岩和成矿时代都发生在印支期,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成矿作用不仅与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岩有关,也与加里东晚期酸性侵入岩有关。祁漫塔格地区矿床形成时代主要集中于加里东中晚期和印支晚期,尽管加里东期岩体在地表出露规模远没有印支期岩体规模宏大,但是加里东晚期岩体对成矿作用的贡献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9.
哈西亚图铁多金属矿位于东昆仑构造带,是区域较为典型的一处矽卡岩型矿床.文章对矿区花岗闪长岩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定与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花岗闪长岩中锆石的年龄为(240.1±0.8)Ma(MSWD=0.62),形成于中三叠世,岩石为准铝高钾钙碱性系列,轻稀土富集,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具弱的负铕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等),同时表现出“TNT”(Ta、Nb、Ti)负异常等俯冲带幔源岩石的成分特点.依据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同时期大地构造背景认为:花岗闪长岩产于中生代岩浆弧环境,区域同时期花岗闪长岩与石英闪长岩有着相同的物质来源与产出背景.在其他具有矽卡岩型矿化潜力的区域,今后找矿工作中应注重花岗闪长岩的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10.
热水钼多金属矿床位于青海省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处斑岩型钼矿床。该矿床钼矿体主要分为四个矿带,矿体呈条带状,脉状等产出,矿石矿物以辉钼矿为主,围岩蚀变较为发育,具有一定分带性,呈面型蚀变,线性排布特征。本文通过Re-Os同位素定年方法对钼矿区6件辉钼矿样品进行了精确年龄测定,其模式年龄介于229.4±3.1~230.6±3.1Ma之间,年龄分布范围较为集中,平均为230.17Ma,等时线年龄为228.6±7.9Ma,MSWD=0.25,模式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30.2±2.5Ma,MSWD=0.025,表明成矿作用形成于印支期。6件辉钼矿样品Re含量介于13.02×10~(-6)~17.7×10~(-6),指示成矿物质可能主要来源为壳幔混合。结合已有成矿年龄研究,认为东昆仑造山带印支期成矿作用强烈,主要可分为两期,印支早期与印支晚期,形成一系列矿床,在印支晚期后碰撞阶段与岩浆热液相关的矿床具有较大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