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1篇
  免费   194篇
  国内免费   289篇
测绘学   154篇
大气科学   92篇
地球物理   130篇
地质学   623篇
海洋学   121篇
天文学   23篇
综合类   66篇
自然地理   7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1篇
  192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COVID-19疫情是进入21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并成为不同学科共同关注的热点.根据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从疫情开始直至近期,关于COVID-19疫情的文章已经超过13 000篇,相关研究除从医学及生物学角度探讨病毒致病机理、特效药物和疫苗研制之外,更多的是探索疫情的非药物防控方法.本文针对后者,从传播关...  相似文献   
952.
东疆哈尔里克变质地带变质作用特征及形成构造环境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通过对哈尔里克变质地带的变质岩石学、变质矿物及矿物包裹关系的研究,确定该变质带的形成曾经历了晚古生代中、晚石炭世的高温-低压型的区域热变质作和晚石炭世末期中温-中压型的断裂区域变质作用,且后者叠加改造了前者。前者温度为922℃~780 ℃,后者可划分出四个递增变质带,温压为450℃~670℃和2.3~4.1kb,这一研究反映丁哈尔里克泥盆纪火山岛弧经过了由拉伸作用到碰撞挤压造山引发的A型俯冲作用演变过程,并产生了上述相应的变质现象。  相似文献   
953.
珠江口盆地白云北坡珠江组下部陆架边缘沉积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层序地层学理论,运用地震相、地震沉积学等分析手段,结合钻井、测井等资料,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北坡珠江组下部的沉积演化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珠江组下部发育陆架边缘三角洲-海相沉积体系,地震剖面中陆架边缘三角洲前缘分布在Y2井区及以南区域,平面上呈菱形,其两侧发育改造的滨海砂坝,南部发育斜坡浊积扇,这三者形成了海退体系中的主要岩性圈闭;X1、Y1井区及以北发育海进体系中的滨海砂坝圈闭。海平面升降、物源供给和构造古地貌对沉积演化和圈闭形成过程中起明显的控制作用。21.0~19.0Ma期间,海平面下降和河流回春作用是形成陆架边缘三角洲的主要原因,构造古地貌及其控制的古水深控制了相带展布与边界。  相似文献   
954.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马家沟组顶部遭受长期风化剥蚀,形成了以膏云岩为主的风化壳岩溶储层。通过偏光显微和超微扫描电镜深入观察了(含)膏云岩的孔隙类型及充填规律,分析了其岩溶作用特点,研究了以膏云岩为主的岩溶作用特征与传统碳酸盐岩岩溶作用特征的区别,探讨了膏云岩发育区的岩溶作用模式。结果表明:硬石膏结核和石膏晶体以其强亲水性和远高于白云石、方解石的溶解度,极易率先吸水发生溶解形成组构选择性溶蚀孔隙,导致膏云岩层蜂窝状溶孔的形成。硬石膏的高溶解度和力学不稳定性使得研究区以膏云岩、白云岩和灰云岩互层的风化壳储层以膏模孔、扩溶膏模孔及与之伴生的胀缩微裂缝为主要储集空间,孔隙大小具有明显的自限性。岩性—(含)膏云岩和沉积微相—海平面低位期潮上带(含)膏云坪沉积是储层形成的先天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并因此直接导致(含)膏云岩储层的成层分布特征。表层膏云岩首先遭受淡水淋滤形成蜂窝状溶孔,多层成层分布膏云岩这种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使风化壳内的岩溶水以弥散性渗透为主,这是膏云岩发育区岩溶作用特征和模式与碳酸盐岩产生重要差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55.
江西付坊花岗岩体的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付坊岩体出露于华南武夷山中段,属早古生代花岗岩体。在大量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付坊岩体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及LA-ICM-MS 锆石U-Pb 定年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 付坊岩体主要由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及少量英云闪长岩组成,岩石中含有石榴石、矽线石等富铝矿物。A/CNK值为0.99~1.14,属弱过铝质-强过铝质。微量元素以富集大离子元素Rb,Th,Cs 和稀土元素La,Ce,Nd, 亏损Ba,Sr,Nb,Ta,P,Ti 为特征,总体上属低Ba-Sr 花岗岩范畴。Rb/Sr(0.56~1.19,平均值为0.92)和Rb/Nb比值(6.85~25.18,平均值为15.43)高于中国东部及全球地壳平均值。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均具有较高的稀土总量(平均值分别为243.7×10-6和251.6×10-6),轻稀土富集明显,配分模式明显呈右倾型。Eu亏损相对明显,Eu/Eu* = 0.44~0.61(平均值为0.53)。对付坊岩体中的一个花岗闪长岩和两个二长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 锆石U-Pb 年龄测定,其结果分别为(443.9±3.5 ) Ma(MSWD = 1.09),(443.1±4.6)Ma(MSWD = 0.25) 和(433.6±3.9) Ma(MSWD = 0.61)。其中前两组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属奥陶期末同源岩浆分异演化产物。后一组年龄略晚,属早志留世花岗岩。研究表明,付坊岩体属S 型花岗岩类,岩浆来源于古元古代(Nd 模式年龄为2 153 Ma~2 249 Ma)地壳组分的低程度的部分熔融,其源岩主要由含少量泥质的砂质岩组成。形成于奥陶纪末的花岗岩属同碰撞(同造山)期花岗岩,形成于挤压环境,区域上分布局限。志留纪花岗岩形成于后碰撞(后造山)伸展环境,区域上分布广泛。  相似文献   
956.
采用声发射实验方法,测试分析了郯庐断裂带北段古构造应力场,结果显示郯庐断裂北段西侧自晚奥陶世以来,经历了8次古构造事件,最大主应力有效值为153.6MPa;从早二叠世至早燕山期,测区构造运动很弱;早白垩世以来有4次古构造事件。由此推断依兰-伊通断裂和哈尔滨-长春断裂形成于古生代,燕山运动使其演化成大型走滑断裂。  相似文献   
957.
维宝矿区属塔里木-华北板块柴达木微板块之祁漫塔格古生代复合沟弧带,成矿区带属于秦祁昆成矿域-昆仑成矿省-东昆仑F e-Pb-Zn-Cu-Co-A u-W-Sn-石棉-盐类成矿带-祁漫塔格W-Sn-Pb-Zn-F e-Cu-多金属矿带。容矿地层为蓟县系狼牙山组(Jx l),含矿岩性为条带状绿帘石、透辉石矽卡岩、少量为矽卡岩化大理岩。矿体主要受地层控制,形态多呈层状、透镜状和脉状。近矿围岩蚀变主要有矽卡岩化、绿泥石化、大理岩化和纤闪石化等。矿石矿物以方铅矿、闪锌矿、黄铜、黄铁矿为主,其次为褐铁矿、孔雀石、铜蓝等。矿石主要为半自形—他形粒状变晶结构,浸染状构造为主,局部见块状构造。矿床成因类型为沉积-岩浆气液叠加层控矿床。  相似文献   
958.
为探讨鲁西铜石地区归来庄金矿和卓家庄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机制,利用显微镜和电子探针对矿石中典型碲化物矿物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碲化物矿物主要为自然碲和碲银矿,其次是针碲金银矿、AgAu_2Te_6、含银自然金和碲铅矿,初步认为AgAu_2Te_6为新矿物。针碲金银矿、AgAu_2Te_6、部分碲银矿、含银自然金可能是在非平衡状态下快速沉淀而成,与含矿流体的间歇性沸腾作用有关。碲化物的沉淀顺序反映了其各自熔化温度的差异,说明熔点高的碲化物将优先沉淀。矿床成矿热液具有多来源性,可能存在含Au、Ag流体和Te流体,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不混溶;流体沸腾作用可能是导致碲化物和金等成矿物质快速沉淀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959.
束今赋 《地学前缘》2020,27(3):133-153
上天、入地、下海,进行极端条件下的矿物学研究,研究微矿物,发现新矿物。主要利用金刚石压机,结合使用国内外同步辐射X-光源、中子源,以及其他多种物理的、化学的、光学的测试手段(如岩石矿物化学分析,光薄片测定,电子探针,离子探针,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红外、紫外、拉曼光谱,激光加热等),对来自天外的陨石、陨石坑样品、地球深处地幔源矿物以及海底甲烷水合物进行了一些研究。模拟不同温度和压力下各种不同成分的矿物材料的晶体结构、物理和化学性质。文章着重研究从地球内核到地壳海底的各种不同组分在不同温度、压力极端环境下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典型矿物:从金属固体内核和金属液体外核中的ε-Fe到核幔边界(CMB)地球D″层的后钙钛矿(Post-Perovskite)结构(ppv)镁铁硅酸盐(Mg,Fe)SiO3,从下地幔中的铁磁性钙钛矿(Perovskite)结构(pv)镁铁硅酸盐布里奇曼石(Bridgmanite)(Mg,Fe)SiO3、镁铁氧化物(Fe,Mg)O和后尖晶石(Post-Spinel)结构的含Fe3+毛河光矿(Maohokite)(HP-Mg$Fe^{3+}_{2}O_{4}$)到过渡带、上地幔和地壳中的镁铁硅酸盐、硅氧化物、铬铁氧化物和金刚石及其内含物以及甲烷水合物(CH4·H2O)等。进行高温高压极端条件下的矿物学研究,为探索地球结构性质、形成动力和发展历史提供了新的窗口。  相似文献   
960.
大类招生和培养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中提出的新模式,对原有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带来诸多挑战。文章分析了南京大学地球系统科学与环境大类人才培养体系中《普通地质学》课程教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介绍了笔者近年来采取的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和实践效果。其目标是使学生拓宽学术视野、坚实专业基础、提升职业发展潜力和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