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02篇
  免费   4871篇
  国内免费   6645篇
测绘学   2962篇
大气科学   3175篇
地球物理   4591篇
地质学   12535篇
海洋学   3386篇
天文学   443篇
综合类   2028篇
自然地理   2898篇
  2024年   166篇
  2023年   450篇
  2022年   1256篇
  2021年   1477篇
  2020年   1192篇
  2019年   1360篇
  2018年   1467篇
  2017年   1207篇
  2016年   1288篇
  2015年   1478篇
  2014年   1474篇
  2013年   1693篇
  2012年   1868篇
  2011年   1835篇
  2010年   1808篇
  2009年   1625篇
  2008年   1560篇
  2007年   1424篇
  2006年   1235篇
  2005年   1039篇
  2004年   767篇
  2003年   585篇
  2002年   617篇
  2001年   602篇
  2000年   508篇
  1999年   407篇
  1998年   237篇
  1997年   228篇
  1996年   200篇
  1995年   151篇
  1994年   172篇
  1993年   115篇
  1992年   107篇
  1991年   69篇
  1990年   62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48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16篇
  1978年   4篇
  1958年   10篇
  1957年   9篇
  1954年   1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371.
高围压下冻结砂土的强度特性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马巍  吴紫汪 《冰川冻土》1996,18(3):268-272
在高围压条件下,对冻结兰州砂土在不同温度和不同应变速度下进行三轴压缩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围压的增大和应变速度的减小明显增强了冻土的塑性性能;同时,随围压的增大,冻土的抗剪强度增加,但随围压的进一步增加,它出现降低的趋势,存在一个临界 围压,此临界围压值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但不随应变速率而变化。  相似文献   
372.
滇中昆阳群火成碳酸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武定西矿带发现的已大理岩化的滇中昆阳群(Pt2k)火成碳酸岩富含钠长石、更长石、金云母、黑云母等硅酸盐矿物,发育火成结构构造,如斑状结构、隐晶结构,流纹构造、带状构造、气孔、杏仁构造等,与沉积围岩相比,岩石高Si、Al、Fe、Mg、Mn、P,富K2O Na2O,低钙,轻稀土富集,富含Nb、Zr、Hr、U、Th、Sr、Ba、稀土等不相容元素,与粗面质、粗安质等碱性硅酸盐岩共生。(铁)白云石(>50%)内,含有粗面南、碳酸质熔融包裹体;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可达450℃以上。其发现证明滇中元古代曾有碳酸质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373.
长江三峡坝区断裂构造的形成和演变的最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底岩体内存在4组断裂构造。这些断裂、裂隙并非岩体的原生构造,而属于构造成因。根据断裂内岩脉侵入、岩石蚀变作用、结构面特征和构造岩类型的分析研究,认为断裂具有多期活动性的特点。对比基底岩体和沉积盖层的构造,确认岩体中的断裂构造在晚元古代晋宁期就已基本形成,以后在燕山期黄陵背斜出现时,喜马拉雅期断块构造产生时,断裂多次重新活动,演变为新的断裂系统。  相似文献   
374.
松辽盆地白垩系的密集段及海水进侵的新证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叶淑芬  魏魁生 《地球科学》1996,21(3):267-271,T001
在总结松辽盆地白恶系层地层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密集段的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标志,经分析,大多数重要反射与密集段相关而并非是层序边界,根据扫描电镜分析结果,在密集段中首次发现了钙质超微化石,为区内白垩纪海水进侵的提供了新的证据,由稳定同位素分析,密集段形成了缺氧,相对可容纳空间最大及水体最深时期。  相似文献   
375.
华北板块南缘栾川群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栾川群出露于东秦岭北部。在栾川群分布区域,古华北板块不同时代的地层往南逆冲,构成北秦岭的太华推覆体。栾川群存在于该推覆体内部的特定逆冲岩席之中,沿这一逆冲岩席追索,确定古华北板块南缘的栾川群是连续沉积的,而受后期推覆构造的改造,栾川群在推覆体前缘的分布是断续相连的。根据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岩浆活动、沉积作用的研究,对栾川群的划分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栾川群由三川组、南泥湖组、煤窑沟组及大红口组构成。栾川群形成于震旦纪晚期,由湖坪及潮下斜坡等滨浅海沉积物构成。栾川群的岩浆岩为具双众数特征的岩套,具典型的大陆裂谷岩浆岩特征。并认为中元古代以来,古华北板块南缘处于裂陷拉张环境。早期的裂陷形成了熊耳群、汝阳群、官道口群及竞坪群,晚期裂陷的过程形成了栾川群、陶湾群,其进一步发育导致以二郎坪群为代表的洋壳生成。  相似文献   
376.
魏道芳 《湖南地质》1996,15(3):143-146
湘西南区氧化锰矿以锰帽型氧化锰矿为主,赋矿地层为震旦系下统湘锰组。其特点是含锰点多,分布面广,矿体在地壳贫化,往下3~7m开始富集,氧化深度40m左右。  相似文献   
377.
中国西部地区全新世自然环境演变序列与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湖泊、山地冰川、黄土与古土壤序列、泥炭及沙漠演变等多种地质记录的综合对比分析,重建和恢复了我国酉部地区全新世以来的自然环境演变序列及特征。全新世期间我国西部地区环境演变存在着以水热配置关系不同为突出特征的两种不同的演变模式:即以新疆北部地区为代表的西风型和以青海湖及青藏高原为代表的季风型模式。其成因同区域性特征及大气环流形势密切相关。并划分出我国西部地区全新世自然环境演变过程中的几个重要时间界线,即距今12ka或10ka、9ka、3ka和0.5ka。众多地质记录间良好的对比关系对于深入理解我国西部全新世气候环境的演变过程,预测其变化趋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78.
茅台酒酿酒高梁的地质环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立铮  朱赫宇 《地学前缘》1996,3(2):224-233
茅台酒对酿酒高梁有严格要求,适于茅台酒传统酿造工艺的高梁只产于仁怀县的某些地区,主要是受地质环境的控制。仁怀高梁对某些常量和微量元素有着鲜明的选择性,对磷和钼表现出强烈的吸收作用。岩-土剖面元素的迁聚,对磷和铝的供应是确定仁怀高梁品质和产量的关键。侏罗系砂泥岩、二叠系煤系地层的岩-土剖面,元素淋溶微弱,总量丰富,有效态含量高,组合良好,能正常进行岩-土-高梁系统的物质转化与元素迁移,能充分供应高梁生长所需的磷和钼等元素,是茅台酒酿酒高梁的最宜种植区。  相似文献   
379.
针对与矿石矿物共存透明脉石矿物所含流体包裹体并不完全代表成矿流体,红外显微技术及EPMA、SEM等常规表面分析手段无法满足不透明矿石矿物所含单个低盐度流体包裹体研究的实际困难,本文首次成功地应用具同步扫描成象功能、电子束斑空间分辨率较高、信噪比较好的PHI595SAM/AES这一当代高灵敏表面分析技术,按单矿物分选→二次去离子水反复超声清洗→外真空热爆→在金属铟片上压制成样的实验流程对新疆阿尔泰多拉纳萨依金矿床含金黄铁矿所含单个低盐度流体包裹体的液相组成进行了静态定点分析,实验取得了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380.
Coexisting quartz, feldspar and biotite vary widely in their δ18O values and display a remarkable 18O/16O disequilibrium relation; especially, a quartz-feldspar reversal (△ 18OQUartz_feldspar< 0) exsists in the Aral granite pluton of the Altay Mountains, northern Xinjiang. The 18O / 16O exchange reaction definitely occurred between granite and water. Initial δ18O values of the granite and exotic fluid are evaluated by the mass balance consideration. The conventional method of discrimination between various magma derivations simply with δ18O values of either whole rock or separate minerals is misleading and unreliable. Experiments carried out by the authors show that the 18O / 16O exchange reaction is not accompanied by what geologists describe as petrological and mineralogical alteration effect. This decoupling relation implies that exchange reaction occurs at a relatively high temperature during subsolidus-postmagmatic cooling of magmas. The exchange mechanism is mainly diffusion-controlled. It 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