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02篇
  免费   4871篇
  国内免费   6645篇
测绘学   2962篇
大气科学   3175篇
地球物理   4591篇
地质学   12535篇
海洋学   3386篇
天文学   443篇
综合类   2028篇
自然地理   2898篇
  2024年   166篇
  2023年   450篇
  2022年   1256篇
  2021年   1477篇
  2020年   1192篇
  2019年   1360篇
  2018年   1467篇
  2017年   1207篇
  2016年   1288篇
  2015年   1478篇
  2014年   1474篇
  2013年   1693篇
  2012年   1868篇
  2011年   1835篇
  2010年   1808篇
  2009年   1625篇
  2008年   1560篇
  2007年   1424篇
  2006年   1235篇
  2005年   1039篇
  2004年   767篇
  2003年   585篇
  2002年   617篇
  2001年   602篇
  2000年   508篇
  1999年   407篇
  1998年   237篇
  1997年   228篇
  1996年   200篇
  1995年   151篇
  1994年   172篇
  1993年   115篇
  1992年   107篇
  1991年   69篇
  1990年   62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48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16篇
  1978年   4篇
  1958年   10篇
  1957年   9篇
  1954年   1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01.
云南省防洪空间信息系统构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讨论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立足现实对相关空间数据进行集成和整合处理,实现防洪空间信息的数字化、标准化,为优化防汛指挥工作手段提供基础。系统数据库饭知不同比例尺精度的空间基础数据以满足不同目的的需求,对相关水文、防洪设施、全省洪涝风险和重点区风险图、土地利用等图件进行系统整合。系统有较强的管理功能和分析功能,可提高云南省防洪空间信息的共享度和系统有效管理,为政府统一组织和指挥抗洪救灾提供重要的辅助决策支持手段。  相似文献   
302.
The probability of crane living in reedy wetlands can reach 100%, at the same time, the area of reed, the water level and adjacent water area are main factors which control the crane's habitat selection. We all know that all these factors are spatially heterogeneous. For the Xianghai wetland safety and to protect the Xianghai wetland habitat of crane, this paper has mainly identified a solution to these problems. The wetland information is extracted from the TM images, which reflect the whole wetland landscape and are very important for both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remote sensing observation of the earth system and positioning analysis in GIS database that is automatically extracted from DEM. The DEM for Xianghai characteristics of topography is created. On the basis of the GRID SUBMODULE, applying the GIS spatial overlay analys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ater level and the reed area below the water level and the rating distribution maps of reed area above water level is established. When the water level reaches the altitude of 165 m, the reed area, 981.2 ha is maximum, i.e., the water level of 165 m is the optimal.  相似文献   
303.
大功率激电法在双阳煤田找煤的应用中,证实了山河推覆构造的存在;在充分研究工作区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前提下,恰当地选用了方法技术,并正确理解异常的地质、地球物理意义,取得了较好的找煤效果,在Ⅰ号剖面的激电异常上经钻探和坑探证实磨盘山组灰岩下存在质量较好的可采煤层。  相似文献   
304.
灰色系统理论预测大气氮氧化物污染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中国南方某省所辖城市近年来N0x污染指数的测量数据的统计资料,建立了GM(1,1)灰色预测模型,通过预测探讨了大气中氮氧化物指数的变化趋势。所建模型残差仅1.17%,关联系数为0.9067,精度较高,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适应性,可以为管理规则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05.
伊犁盆地石炭系—二叠系含油气性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伊犁盆地是在前震旦系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双层结构盆地,即内裂谷盆地—山间陆相盆地。经多次造陆运动后,盆地内普遍缺失震旦系、下古生界、泥盆系、下三叠统和白垩系。盆地内的生油层主要为海相石炭系阿克沙克组、也列莫顿组,陆相二叠系院山萨依组、塔姆其萨依组。生油中心主要位于伊什基里克山—脱勒斯拜克山以北的湖盆区内。储层主要以二叠系、三叠系和保罗系的碎屑岩为主。伊犁盆地虽然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地质结构更加复杂,沉积中心的不断西移,但仍然在中新生代地层的地表及井下发现大量油气显示,表明该盆地具备生储油能力。该盆地有利与不利因素并存,对盆地的进一步勘探应加强基础研究工作,以避免盲目投入。  相似文献   
306.
分布于措勤县城一带的一套地层在1:100万日喀则幅区调中校划属上新统乌郁群,由下部火山岩和上部沉积岩组成。在1:25万措勘县幅区调中,根据获得的同位素年龄值已将下部火山岩地层划归古新统的典中组,而上部的沉积地层中含圆笠虫等有孔虫化石应属下白垩统。在这一地区还新发现一套陆相碎屑地层,根据其岩性组合、ESR年龄值及区域地层对比,本文将其新命名为上新统洁居纳卓组。  相似文献   
307.
当代世界地质调查工作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对地质调查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地质调查的驱动机制、主要任务和工作内容、技术手段、服务意识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体趋势为:需求驱动——地质调查工作的驱动机制由传统的供给驱动型向需求驱动型转变;领域拓宽——地质调查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从以寻找、发现矿产资源为主的矿产资源型转变为兼顾资源与环境保护、灾害减轻的资源与环境并重的社会型;技术先导——地质调查的技术手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地质调查传统的“老三件”正逐渐被“新三件”所替代;服务优先——地质调查的服务意识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308.
现代地学已进入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时代,它涉及到天、地、生的广阔研究领域,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1]。地学理论的发展将越来越多地需要用高新技术所获取的高质量、海量观测和分析数据。海量地球化学数据就是其最重要的基础数据之一。地质体归根到底是由化学元素构成的,而且几乎包含了天然存在的所有元素。化学元素的组成、配比、迁移和演化都与一定的地质过程相关联。而要获取这些基础数据和信息,就需要现代地质分析技术的支持。因此当今越来越多的地学家关注着地质分析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现代地质分析技术已远不是过去的以化学法为主的…  相似文献   
309.
烃类物质微渗漏机制及垂向运移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前人烃类物质微渗漏机制研究基础上,建立了烃类物质微渗漏的概念模型,并且推导了烃类物质垂向运移的动力学模型。在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烃类物质胶体气泡上升机制的合理性,并计算了不同情况下烃类物质垂向运移的平衡时间,进一步验证了烃类物质气泡上升机制满足运移速度快、流量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310.
Diamond was found in podiform chromitites of ophiolite and harzburgite from Luobusha, Tibet. There are silicate inclusions in some diamond grains from this area. In the present work, the CCD (charge coupled detector) technology of X-ray powder diffraction was applied to the study of the inclusion in diamond from the ophiolite of Tibet. Diffraction patterns are obtained even though the inclusion is only 20 μm in crystal siz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clusion in diamond consists of talc and clinochrysotile. Therefore, it is clear that the diamond from the ophiolite of Luobusha, Tibet, is natural diamond rather than a synthetic o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