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76篇
  免费   1054篇
  国内免费   1601篇
测绘学   762篇
大气科学   775篇
地球物理   944篇
地质学   2814篇
海洋学   836篇
天文学   56篇
综合类   329篇
自然地理   615篇
  2024年   52篇
  2023年   132篇
  2022年   247篇
  2021年   347篇
  2020年   294篇
  2019年   252篇
  2018年   262篇
  2017年   263篇
  2016年   285篇
  2015年   345篇
  2014年   258篇
  2013年   353篇
  2012年   383篇
  2011年   412篇
  2010年   382篇
  2009年   371篇
  2008年   391篇
  2007年   347篇
  2006年   352篇
  2005年   288篇
  2004年   219篇
  2003年   182篇
  2002年   205篇
  2001年   153篇
  2000年   119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6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4年   3篇
  1951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11.
将多重网格法应用于MM5中来加速自适应网格的生成,并用这种方法来模拟2002年6月17-18日发生在江南和华南的暴雨过程。试验表明:在收敛精度要求高的情况下自适应模式模拟结果的精度高于均匀网格模式,且多重网格法有助于提高运算效率。  相似文献   
112.
2009年中国东北夏季低温及其与前期海气系统变化的联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依据中国东北地区拥有百年地面观测记录的长春和哈尔滨测站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英国哈得来中心海表温度资料,揭示2009年东北地区发生的迄今已有15年没有出现的夏季低温事件成因.结果表明:发生东北夏季低温时的水平和垂直环流结构均为低值系统,东北冷涡异常活动是其最直接的影响因子;有利的年代际变化背景是,哈尔滨和长春6-8月平均气温年代际尺度(≥9 a)的振荡值1999-2008年约-O.8℃/10 a,显著低于全球变暖东北区域响应的线性增暖值0.2℃/10 a(1961-2000年),与长春和哈尔滨夏季气温呈正相关的前一年冬季太平洋极涡面积指数年代际振荡亦呈显著下降趋势.与1994-2008年东北夏季高温的500 hPa平均环流距平场显著不同,北极涛动呈强的负位相分布,东北亚、阿留申和北大西洋上空为显著负距平区;2009年前一年冬季与明显低温的1972年的前一年冬季北太平洋涛动均呈显著的负位相,春季仍持续,且2009年前一年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SSTA为拉尼娜位相,2009年春季明显减弱;2009年6-7月夏季东北冷涡活动异常强与4-5月500 hPa北太平洋地区超长波扰动转为定常波扰动槽有关;SVD和谐波分析表明,北太平洋涛动的异常位相不仅是东北夏季气温变化的重要前期信号,还是大气中除了天气尺度的混沌分量外可提取的一种行星尺度稳定分量.  相似文献   
113.
非地转湿Q矢量分解在暴雨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利用非地转湿Q矢量对山东省春秋季两次罕见的暴雨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期间都有较强的非地转湿Q矢量辐合,产生上升运动,形成暴雨。这一结果也表明凝结潜热加热对暴雨的产生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进一步把非地转湿Q矢量分解为平行于等位温线和垂直于等位温线两部分。揭示在这两场暴雨过程中,虽然都有中尺度和大尺度辐合上升运动作用的叠加,但在春季暴雨的个例中,垂直于等位温线的非地转湿Q矢量的辐合与总的非地转湿Q矢量的辐合相接近,暴雨以中尺度上升运动为主。而在秋季暴雨的个例中,平行于等位温线的非地转湿Q矢量的辐合与总的非地转湿Q矢量的辐合在形状上相似,在强度上偏强,暴雨的上升运动以大尺度为主,中间夹杂着中小尺度的上升运动,降水以混合型为主。  相似文献   
114.
华北平原冬麦田土壤CH4的吸收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GC)法,对华北平原冬小麦拔节—成熟期间麦田土壤CH4气体通量进行了测定,得出华北平原典型冬麦田土壤是大气CH4的弱吸收汇。试验期间土壤CH4通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麦田拔节—成熟期间土壤CH4通量日平均值为-18.3μg.m-2.h-1,波动范围为-4.3~-24.4μg.m-2.h-1;在土壤CH4通量的日变化中,观测到麦田土壤在午间和夜间都有一个吸收峰,峰值出现的时间因生育期不同而有所不同。试验期间CH4通量日平均值与土壤温度关系不明显,而与土壤水分呈负相关(α=0.01);日变化中土壤CH4通量与地表温度的相关性较差,而与5 cm地温相关密切。麦田拔节—成熟期间土壤CH4通量日平均值随NH4 -N施用量的增加呈递减规律,农田秸秆还田后不利于土壤对CH4的吸收。  相似文献   
115.
“16·7”华北极端强降水特征及天气学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9,他引:2  
2016年7月19-20日华北出现了当年入汛以来最强降水过程。此次降水过程为一次影响范围广、累积雨量大、持续时间长的极端强降水过程,其强度较"96·8"强,仅次于"63·8"。以暖云降水为主,短时强降水特征明显,局地小时雨强强、且具有明显的地形降水特征。此次强降水发生在南亚高压东伸加强、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中高纬度西风带低涡系统发展的环流背景下,黄淮气旋、西南和东南低空急流的异常发展以及水汽的异常充沛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动力抬升和水汽条件非常有利。强降水过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特征,主要分为两个阶段:19日凌晨至白天为高空槽前偏东风导致的地形强降水、19日夜间至20日为黄淮气旋系统北侧螺旋雨带造成的强降水。第一阶段的降水主要与高空槽前偏东风/东南风急流的发展有直接关系。这一阶段对流降水旺盛,中层弱干冷平流以及低层强暖平流是对流不稳定能量的维持机制,强降水形成的冷堆与局地地形作用产生的中尺度锋生过程为对流持续新生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二阶段的降水主要与低涡切断和黄淮气旋的强烈发展有关。该阶段降水对流相对较弱,黄淮气旋进入华北以后移动缓慢,从而造成降水持续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16.
用非线性主成分分析方法和NCAR/NCEP长波辐射资料(OLR),研究了热带对流异常及其与ENSO的关系。结果表明热带对流活动在时空上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它是热带对流活动对ENSO的非线性响应;热带对流异常的强度在E1 Nino时期比在La Nina时期强,且异常的中心位置偏东,表现出明显的时空上的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117.
南京市紫外线辐射强度的变化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南京市2005-02—2009-01共4 a的紫外线辐射观测资料,分析了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强度的变化特征,并探讨了云、污染物浓度和雾、霾天气等对紫外线辐射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低云量对紫外线强度的衰减更明显,最大达58.15%,蔽光性云层对紫外线辐射强度的衰减可达71%~80%;紫外线辐射强度与污染物浓度呈负相关,其中与NO2的相关性最好,为-0.39;晴空条件下,严重霾对紫外线辐射强度的衰减率可达20%以上,浓雾对紫外线辐射强度的衰减接近50%。  相似文献   
118.
The aerosol number spectrum and gas pollutants were measured and the new particle formation (NPF) events were discussed in Nanj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ize distributions of aerosol number concen- trations exhibited distinct seasonal variations, implying the relations of particle sizes and their sources and sinks. The number concentrations of particles in the nuclei mode (10-30 nm), Aitken mode (30-100 nm), accumulation mode (100 -1000 nm) and coarse mode (〉1μm) varied in the order of summer 〉 spring 〉 autumn, summer 〉 autumn 〉 spring, autumn 〉 summer 〉 spring, and spring 〉 autumn 〉summer, re- spectively. 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total aerosol number concentrations showed three peaks in all observed periods, which corresponded to two rush hours and the photochemistry period at noon. In general, the NPF in summer occurred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east winds and dominant air masses originating from marine areas with high relative humidity (50%-70%) and strong solar radiations (400 -700 W m-2). In spring, the NPF were generally accompanied by low relative humidity (14%-30%) and strong solar radiations (400-600 W m-2). The new particle growth rates (GR) were higher in the summertime in the range of 10- 16 nm h-1. In spring, the GR were 6.8-8.3 nm h-1. Under polluted air conditions, NPF events were seldom captured in autumn in Nanjing. During NPF periods,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10- 30 nm particles and 03 were detected, particularly in spring, indicating that NPF can be attributed to photochemical reactions.  相似文献   
119.
针对0505号台风“海棠”,采用WRF区域中尺度模式进行控制试验和两个同化试验,利用WRF-3DVAR同化系统同化FY-2C红外和水汽两个通道云迹风反演产品,同化分云迹风经质量控制和未经质量控制两组同化试验.通过三组试验分析云迹风资料对降水和风场等的预报结果的影响,并进行24小时降水量分级Ts评分检验以及风场点对点检验.结果表明:同化经质量控制云迹风资料可以提高降水落区和强度预报的准确度,不同等级的Ts评分较其它试验都有较明显改进;风场预报模拟也有所改善.增加两例台风,使用与“海棠”相似的处理方法进行模拟试验,并对模拟结果24小时降水分析与检验,得到与“海棠”类似结论.因此,经过合理性选择的云迹风资料的加入,有利于补充初始场中可能未包含的中尺度信息,从而提高试验中对于降水、风场等的模拟效果,提高WRF模式的模拟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20.
不同天气系统下我国云雨水化学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1985-1993年我国10个省市飞机观测的云水化学资料,分析了不同天气系统对我国云、雨水化学特征的影响。平均而言,我国北方地区云水不酸,南方地区云水酸。降水天气系统对云化学组分有一定的影响。北方地区受蒙古低涡影响时,云水中Ca^2 明显增多,表现了沙尘污染的特征;南方地区静止锋降水时,云水酸,离子浓度也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