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16篇 |
免费 | 121篇 |
国内免费 | 54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7篇 |
大气科学 | 256篇 |
地球物理 | 1112篇 |
地质学 | 752篇 |
海洋学 | 319篇 |
天文学 | 94篇 |
综合类 | 105篇 |
自然地理 | 16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21篇 |
2022年 | 23篇 |
2021年 | 38篇 |
2020年 | 30篇 |
2019年 | 23篇 |
2018年 | 29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36篇 |
2015年 | 27篇 |
2014年 | 52篇 |
2013年 | 46篇 |
2012年 | 122篇 |
2011年 | 170篇 |
2010年 | 46篇 |
2009年 | 61篇 |
2008年 | 145篇 |
2007年 | 146篇 |
2006年 | 144篇 |
2005年 | 147篇 |
2004年 | 140篇 |
2003年 | 93篇 |
2002年 | 104篇 |
2001年 | 80篇 |
2000年 | 101篇 |
1999年 | 47篇 |
1998年 | 40篇 |
1997年 | 49篇 |
1996年 | 59篇 |
1995年 | 68篇 |
1994年 | 51篇 |
1993年 | 83篇 |
1992年 | 66篇 |
1991年 | 88篇 |
1990年 | 81篇 |
1989年 | 56篇 |
1988年 | 59篇 |
1987年 | 42篇 |
1986年 | 36篇 |
1985年 | 30篇 |
1984年 | 25篇 |
1983年 | 15篇 |
1982年 | 15篇 |
1981年 | 13篇 |
1980年 | 22篇 |
1978年 | 5篇 |
1976年 | 6篇 |
1974年 | 8篇 |
1948年 | 8篇 |
1947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根据波尔近似,借助于波动积分方程,近似求解半无限弹性空间中平面SH波由圆形空腔和刚性包体所散射的问题。获得了空腔表面上的散射位移、作用于被包体上的剪应力、半空间表面形变以及远场位移的近似公式。在数值计算中,ka(k=波数,a=空腔或被包体的半径)取为1.0,γ(SH波的入射角,从垂向方向起算)取为π/4。 相似文献
102.
103.
第一部分(Plumb和whitaker,本期)提出的闭合法对层状系统和二维空间间断系统进行了求解,其中我们所说的w和η区形成了在空间分布的孔隙介质。闭合法问题的解使我们得到确定大范围弥散张量所需要的数据和解大范围弥散方程所需要的另外一些参数。层状系统的理论结果展示的纵向弥散系数与利用室内视均质孔隙介质根据传统关系式所得到的纵向弥散系数相比要增大几个数量级。对于这种情况的研究,混合时间—空间系数看来是重要的,而且能够引起弥散系数增大的条件该系数值也增大。二维空间间断系统的结果与实验观测是一致的,而且我们发现非均匀性的规模和两个区之间的水力传导系数的差别对大范围弥散张量具有重要影响。正如层状介质情况那样,时间—空间混合导数(不对称向量)的系数的预测值表明该项可能是非均质孔隙介质的物质运移预报的一个重要的因子。 相似文献
104.
105.
台湾岛是欧亚大陆架和属菲律宾海板块的吕宋岛弧向北延伸形成的弧形列岛间少有的活动碰撞产物。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个碰撞的演化和近代构造,我们从台湾遥测地震台网记录的50000个原始记录中挑选了1260个好的地震记录,用于决定该岛下的一维和三维P与S波速度结构。速度结构和地震再定位的结果指出,该岛在构造上分为三个不同的地带。在东部,菲律宾海板块正俯冲于欧亚板块的东部,其北西向边界由地震活动和高速度区圈定。在南部,欧亚大陆板块正俯冲于菲律宾海板块,在大约23°N的东西向边界的南端,它可由壳下地震活动性和相当低的速度区很好地圈定。消减大陆的倾角很小,在吕宋岛弧东边,距主要岛屿50 km内都是这样。在该岛23°N以北的主要部分的结构指出,中央山脉的西部25 km的深度以上有一低速度缓倾带,而在那个深度以下,至少到50 km,呈现窄而陡的倾斜。由窄地震活动带勾画出该低速区的倾向,并延伸到100 km。这个地震带处于速度的鞍部,在24°N的中部低速区呈现明显的断错。因而,欧亚大陆消减带在台湾的证据在该岛下处处存在,地幔低速区证实,但未必需要,在大陆下地壳约6—16 km的消减带至少已达50 km的深度。在23°N速度结构和地震活动性的明显变化及在24°N低速范围的水平断错表明,在通过这些纬度时,消减带特性有突然变化。这些变化可以是吕宋岛弧和消减大陆架相互作用引起,它类似于表面的相互影响。最后,消减的菲律宾海板块的速度结构指出,在70 km深度以下,地震不在板块的高速区内发生,但有可能处于板块的上缘附近。地震位置和速度结构也指出,消减板块是分段的,而且消减作用当今正在22°N的南部发生。 相似文献
106.
本文结合晚白垩纪-新生代玄武岩类的组分和在地面及水中环境中熔宕冷却时所处的结晶条件,探讨了它们的磁性质,指出了二次氧化(磁赤铁矿化)、局部构造变形和古地磁场强度的可能变化对天然剩余磁性方向分布的影响,给出了Sikhote-Alin和Sakhalin地区的各个火山成因的杂岩的古地磁参考数据,并将它们与日本南朝鲜同时期岩石的古地磁数据作了对比。在包括Sikhote-Alin,西Sakhalin和南Kuril地区的范围内,存在着一个发育得很好的岛弧和大陆边缘杂岩区,由于它们的磁性与岩石成分、年龄和地层约束密切相关,这些火成岩发生了变异。 相似文献
107.
对于四个为一组的基本上为单一性矿物质的方解石岩,在地震频段上测量了其切变模量G及有关的内耗Q~(-1),方解石的颗粒尺寸范围是4—1000μm。该测量建立在从前所描述过的用来观测在室温高围压条件下,由岩石柱和标准钢组成的系统的受迫扭转振荡的技术基础之上,研究了每块岩石的特性对压力(0—300MPa)、振荡周期(1—300s)和应变振幅(界面上的最大幅值10~(-8)-10~(-6))的函数关系。在所研究的应变振幅范围内,没有发现任何偏离线性的证据。为了说明气体压力媒介对试样扭力矩的影响,需对原始数据进行修正,这种修正仅对极短周期 相似文献
108.
前言班克和里里怀杂岩位于尼日利亚年轻花岗岩成矿区北西部(图1)。他们与薄层非造山的侵位于前寒武纪基底片麻岩、变质沉积岩、花岗岩(老的花岗岩)的环状杂岩套有关联。测定的年龄分别为175+5Ma和163+5Ma(Van Breemen等,1975)。这两个杂岩提供大量的在尼日利亚年轻花岗岩成矿区开采的冲积锡、铌矿产。 相似文献
109.
Schirmacher山区的前寒武纪基底岩石位于南纬70°44′33″~70°46′30″和东径11°22′04″~11°54′00″,岩石表现出几个阶段的褶皱作用、剪切带的发育以及两期截然不同的变质-混合岩化事件。区内的岩石经受了初期阶段的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及紧随其后的紫苏花岗岩化。非常粗粒的含紫苏辉石、石榴石的伟晶岩呈平行条带状侵入,并使岩石转变成为混合岩。这一事件之后为角闪岩相退化变质作用与区域花岗岩化,形成了区内的主体长英片麻岩。某些变斑晶具有紧闭微褶的Si,它主要由针状矽线石包体反映出来。这些早期微褶 相似文献
110.
三波川变质带位于亚洲大陆的东部边部,构成西南日本侏罗系杂岩体的一部分,它的俯冲可能与在赤道区形成的Kurosgaua地体的碰撞有关。三波川片岩第一带变形发生在韧性条件下,构造置换方向为N30°E,与大陆边缘平行,变形过程中伴有鞘褶皱及矿物拉伸线理的形成。在此阶段,发生大量矿物反应,并伴有变斑晶如石榴石、钠长石的同构造生长,它们在生长过程中发生以垂直流动方向为轴的旋转。变斑晶中的矿物包裹体研究表明,这期变形作用一直持续到变质作用的退变阶段。在本期变形的较晚阶段,发生周态变质的超基性、基性岩石的侵位,高温榴辉岩体的侵位使得角闪片岩发生榴辉岩化进变质作用,并发生接触变质。变质相系由绿纤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