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8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59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81.
伸展背景下陆相地层发育的控制:以阜新盆地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相地层发育普遍雠为是受构造控制的,然而在构造背景下,其它控制因素如水位或水量,沉积物供给量等是如何起作用的呢?根据Schilsche的伸展盆地定量充填模型,模拟阜新盆地沙海组和阜新组地层的形成,得出一些陆相地发育控制的一些认识。在陆相地层发育过程中,层序发育与沉积环境转化是受盆地的构造沉降与可容空间,沉积物供给与沉积物堆积速率,盆地供水量与气候以及沉积作用过程的影响和控制。  相似文献   
82.
松辽东缘在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期间发育一系列NE向含煤断陷盆地。主要含煤层位是晚侏罗世沙河子组和早白垩世大羊草沟组。盆地的充填特征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基本上为三段式。反映在拉张裂陷-萎缩抬升的背景下盆地的演化特点。聚煤作用发生在特定的演化阶段。对盆地充填序列的研究有助于指导能源资源的勘探。  相似文献   
83.
介绍了地震层析成象技术现状及野外地震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成象原理和方法、模型的地质解释,并用实例分析了其在盆地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4.
中国白垩纪大陆科学钻探松科1井南孔连续取姚家组岩心长157.67m,岩心收获率为99.96%。上白垩统姚家组对应着三冬阶和坎潘阶下部。松科1井南孔姚家组岩心的精细描述,揭示其岩性-岩相-旋回的沉积序列及其过程。姚家组中可识别基本岩石类型11种,相类型为浅湖、半深湖和三角洲前缘3种亚相,白云岩沉积、泥质灰岩沉积、浅湖和深湖浊流沉积、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分流间湾、水下滑塌沉积、浅湖和深湖静水泥沉积11种沉积微相。姚家组可识别的米级旋回(六级旋回)有8种类型,可划分出151个米级旋回。这些米级旋回叠加成45个五级旋回、9个四级旋回和3个三级旋回。完整组段厘米级刻画为高精度沉积过程研究提供了可能。姚家组红层厚度占姚家组总厚度的43%,作为该时期已被揭示的全球为数不多的陆相红层之一,厘米级刻画的姚家组大套陆相红层为全球白垩纪富氧事件研究提供了可能的立典剖面。  相似文献   
85.
中国白垩纪大陆科学钻探松科1井南孔连续取青山口组二、三段岩心长415.61m,岩心收获率为100%。青二、三段沉积时期应与康尼亚克阶对应。通过对松科1井南孔青二、三段岩心的精细描述,揭示其岩性-岩相-旋回的沉积序列及其过程。青二、三段识别出12种岩石类型。相类型为深湖亚相的白云岩沉积、泥灰岩沉积、灰岩沉积、油页岩沉积、半深湖浊流沉积、火山灰沉积、震积岩、半深湖静水泥沉积和浅湖亚相的浅湖静水泥质沉积、浅湖浊流沉积,共2种亚相10种微相。青二、三段中可识别的米级旋回(六级旋回)有6种类型,可划分出422个米级旋回,这些米级旋回叠加成130个五级旋回、21个四级旋回和1个三级旋回。对青二、三段暗色泥岩、震积岩、白云岩、火山灰等特殊事件层的精细刻画对于松辽盆地烃源岩和湖相事件沉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6.
正Objective The Tarim Basin is the biggest oil- and gas-bearing basin in China,which has undergone long-termand complicated evolutionary history. During each evolutional stage and in different sub-basins in the same stage,the Tarim Basin has different proto-types, and it is thus named  相似文献   
87.
渤海海峡及周边海域浅地层结构及地层声速的拾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系统分析渤海海峡及周边海域的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与3口钻孔的资料,将研究区地层自上而下划分为T0、T1、T2、T3、T4、T5、T6、T7、T8共9个反射界面及SU11、SU12、SU13、SU2、SU3、SU41、SU42、SU43、SU5共9个声学地层单元,SU1地层单元对应全新世海相沉积,其底界为一海进侵蚀面,削蚀对应晚更新世晚玉木冰期陆相沉积的SU2地层单元。SU3地层单元对应晚更新世晚玉木间冰期的海相沉积,通过侵蚀间断面与上覆SU2呈不整合接触。SU41地层单元对应晚更新世早玉木冰期晚期的陆相沉积,SU42地层单元对应晚更新世早玉木亚间冰期的海相沉积,与上覆SU41呈侵蚀不整合接触,SU43地层单元对应晚更新世早玉木冰期早期的陆相沉积,其顶界面为海进侵蚀面,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SU5对应晚更新世玉木—里斯间冰期的海相沉积。对比分析浅地层剖面地层单元与钻孔沉积地层,确定了研究区海底面之下不同地层单元对应的平均声学速度,为后续的地层层序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研究区"海侵-海退-海侵-海退-高水位"的沉积过程,决定了地层平均声速随深度自下而上呈现由高-低-高-低的变化模式。  相似文献   
88.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iassic sequences developed in the Lower Yangtze area display some great changes in both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The change of environment was a transition from marine to continent via alternating environments. The change of climate was a transition from tropic (torrid) to warm and wet climate via subtropic dry climate. The type variations of the sequences were from the marine sequences to the continental sequences, corresponding to the changes of environments and climates. Sequence 1 is a type II of sequence of mixed elastic and carbonate sediments; sequence 2 is a type I of sequence of carbonate platform; sequence 3 is a type I of sequence of carbonate tidal flat-salt lagoon, sequence 4 is a type iI of sequence of lacustrine within marine layers, and sequence 5 is a sequence of lacustrine-swamp. The development, distribu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those sequences reveal the tectonic controls and their changes in the background.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Yangtze plate and the North China plate was a great geological event in the geological history, but the timing of the collision is still disputed. Howev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iassic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sea level changes in the Lower Yangtze area responded to this collision. The collision started at the beginning of middle Triassic and the great regression in the Lower Yangtze area started 22Ma earlier than those in the world. The tectonic conditions occurred before and during the collision controlled the development of sequences and type changes.  相似文献   
89.
依据海洋地质调查的需求和海底地质取样技术规范的编制原则,研究了海底地质取样标准编制内容及作业规范技术要点,对海底地质取样标准体系构成及作业技术规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0.
海洋大气粉尘是海气相互作用的桥梁。由于现代大气粉尘沉积在时空尺度上具有广泛性和可观察性,使其成为研究海洋海气相互作用的重要基础和手段。而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南翼的东北印度洋,是全球海洋生产力最强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海域之一,然而,关于海洋现代粉尘的研究还未见相关的报道。文章通过对东北印度洋2020年9―11月的大气粉尘进行走航收集,分析大气粉尘样品沉积通量,利用空气粒子模型模拟粉尘传播途径,对粉尘石英颗粒进行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再结合全球遥感数据,首次对东北印度洋大气粉尘沉积的现代过程进行探讨。研究发现,东北印度洋大气粉尘沉积通量变化在221~1 221 mg/cm2/d之间,研究期内粉尘日沉积通量最高值出现在冬季风盛行的11月中旬,而最低值则在夏季风控制的9月下旬,前者通量约是后者6倍;粉尘沉积通量变化主要受粉尘源区距离的影响,而粉尘粒径大小和风力强度有关。空气粒子模拟结果显示,粉尘的传播过程受大气环流系统的季节性和区域性控制,结合大气气溶胶数据可进一步探讨粉尘的源汇过程。此外,现代粉尘石英颗粒表面结构具有明显的风成环境沉积特征,石英颗粒磨圆度较好,具有蛇曲脊或“U”型坑,明显区别于水成环境下石英颗粒磨圆度差,具有贝壳状断口及“V”型坑等特征,可作为在沉积物中区分不同搬运动力组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