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239篇 |
免费 | 1146篇 |
国内免费 | 259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63篇 |
大气科学 | 555篇 |
地球物理 | 1540篇 |
地质学 | 4916篇 |
海洋学 | 619篇 |
天文学 | 199篇 |
综合类 | 668篇 |
自然地理 | 220篇 |
出版年
2023年 | 7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20篇 |
2015年 | 45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43篇 |
2012年 | 29篇 |
2011年 | 521篇 |
2010年 | 314篇 |
2009年 | 478篇 |
2008年 | 154篇 |
2007年 | 320篇 |
2006年 | 556篇 |
2005年 | 635篇 |
2004年 | 1208篇 |
2003年 | 776篇 |
2002年 | 537篇 |
2001年 | 426篇 |
2000年 | 287篇 |
1999年 | 254篇 |
1998年 | 321篇 |
1997年 | 301篇 |
1996年 | 189篇 |
1995年 | 151篇 |
1994年 | 127篇 |
1993年 | 343篇 |
1992年 | 300篇 |
1991年 | 153篇 |
1990年 | 44篇 |
1989年 | 72篇 |
1988年 | 22篇 |
1987年 | 56篇 |
1986年 | 30篇 |
1982年 | 6篇 |
1979年 | 9篇 |
1978年 | 7篇 |
1977年 | 14篇 |
1976年 | 13篇 |
1959年 | 6篇 |
1950年 | 10篇 |
1943年 | 7篇 |
1940年 | 9篇 |
1937年 | 15篇 |
1934年 | 9篇 |
1933年 | 13篇 |
1924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9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From results of two large-eddy simulation of stratus-topped boundary layer,the structure,thermodynamic prop-erties and role of thermals a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conditional sampling methods,which divided the thermals into thewarm/moist,cool/dry,warm/dry and cool/moist event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turbulent circulation in thestratus-topped boundary layer is composed of the warm/moist updraft and cool/dry downdraft.Below entrainmentregion,the warm/moist updrafts and cool/dry downdrafts are,respectively,positively and negatively buoyant andcontribute most to total fluxes and variances.Evaporative cooling has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structure and thermodynamic properties of thermals instratus-topped boundary layer. 相似文献
82.
在甘肃省酒西盆地青南凹陷柳沟庄-窟窿山地区下白垩统下沟组及中沟组地层序列中,首次发现发育一套地震事件沉积物,是一套含微裂缝或同生变形构造及振动液化泄水构造等震积特征的泥质白云岩、白云质泥岩及泥质粉砂岩的组合.本区震积作用及震积岩的主要识别标志为振动液化卷曲变形及其伴生构造、重荷模及伴生构造、脆性和塑性两类沉积物相间的滑塌变形作用及滑塌岩、软沉积物的液化作用及泄水构造、层内阶梯状断层及地裂缝.柳沟庄-窟窿山地区下白垩统震积岩的发现,填补了本区震积岩研究的空白,反映了本区在早白垩世存在一个强烈的构造活动时期,可以推测其影响范围可能还会波及青南凹陷的其他地区,也有望在酒西盆地类似环境的其他凹陷发现震积岩,开辟震积岩研究的新领域.区域构造背景的研究同样表明,青南凹陷青西Ⅰ号同生断裂带及509断阶带的强烈构造活动正是本区早白垩世震积作用的直接诱发因素,为本区震积岩的存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3.
LIU Hanlong DAI Huichao Susumu IAI
Professor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China.
Senior Engineer China Yangtze Three Gorges Project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Yichang China.
Doctor Port Harbour Research Institute Ministry of Transport Nagase Japan. 《中国海洋工程》1999,(1)
—Effective stress analysis is performed to evaluate the residual displacement of a caissonquaywall during 1994 Hokkaido-Toho-Oki Earthquake and 1993 Kushiro-Oki Earthquake.Theconstitutive model used in this study is a multiple shear mechanism type defined in strain space and cantake into account the effect of rotation of principal stress axis.The earthquake accelerations recorded atthe outcropping rock during the earthquake are used as input bedrock motion.The results of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observed behaviour of the quaywall.The analysis also indi-cates that liquefaction and high excess pore water pressure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deformation ofthe caisson.Soil improvement is speculated as the most reliable measures against liquefaction.The influ-ence of soil improvement and the reasonable improved area are discussed in the paper. 相似文献
84.
近年大量的勘探与研究成果表明,中国南海海域具有良好的水合物资源前景。根据所掌握的勘探资料,尝试利用“概率统计法”对南海海域水合物资源前景进行了初步预测,在50%概率的条件下,南海海域的水合物资源量约为649.68×1011m3,与众多学者对全球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的估算相似。由于目前勘探程度较低和很多评价参数不能准确给定,因此对南海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的估算是初步的。该项研究旨在探索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的评估方法,随着勘探、研究程度的深入和评价资料的增多,水合物资源量的评价精度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相似文献
85.
娄邵地区煤矿地质灾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娄邵地区煤矿地质灾害的地质背景,灾害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煤矿开采与抽水使矿区构造应力场变化和重新分配,是产生地质灾害的基因,同时,提出了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86.
北京中生代地层及生物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对北京地区中生代地层和生物群进行了研究。依植物化石资料与岩性对比,肯定了三叠系的存在。上统含拟丹尼蕨等晚三叠世标准化石,时代明确;中统未见化石;下统含二叠—三叠纪过渡性化石,时代归属有争议。侏罗系在北京地区分布广、厚度大、矿产丰富、沉积类型复杂。文中从动、植物化石组合,岩相与火山活动等多方面做了新的探讨。白垩系出露面积很小,属断陷盆地沉积,但化石极丰富,含标准的热河生物群及与之有演替关系的房山生物群分子;另对盆地的地质演化历程也有简单叙述。 相似文献
87.
塔里木北部周缘前陆盆地早二叠世快速迁移与沉积相突变:俯冲板片拆沉的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塔里木北部周缘前陆盆地发育于泥盆纪末至早三叠世期间,完整地记录了南天山造山带的发育过程。该盆地在早二叠世由复理石盆地转化为磨拉石盆地,同时发生快速南移。同期幔源物质加入,有山根地壳熔融的岩浆活动、南天山造山带的整体隆升、热液成矿作用集中发育和变形、变质作用的激化使俯冲岩片的拆沉成为盆地转化与迁移的最佳机制。相同的转化过程及深部机制在其他造山带中也明显存在,表明俯冲岩片拆沉是造山作用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相似文献
88.
采用数字化台网P波波形资料及台湾台网P波初动方向资料,研究了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地震及邻近地区(北纬21~26°,东经115~120°)ML≥58级共5次地震的矩张量解及震源参数。结果表明,这次73级地震的矩张量解以双力偶成分为主,是断层面接近NW走向的正断层。断层面的走向与大震前地震的条带分布走向及余震分布显示的破裂图象较相象,震源机制的张应力轴接近水平,近NE走向;压应力轴几乎垂直,近NWW走向,似乎表明这次地震是受菲律海板块向欧亚板块北西向挤压的力源控制。从P轴接近竖直而T轴接近水平来看,发震断层为强烈拉张性正断层,可能还同时存在垂直向上的应力作用。其它4个强震的震源机制解与73级大震的差别较大。这些地震震源机制解的复杂性,表明台湾海峡地震序列的发展过程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89.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