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9篇
  免费   481篇
  国内免费   786篇
测绘学   145篇
大气科学   705篇
地球物理   682篇
地质学   1424篇
海洋学   359篇
天文学   104篇
综合类   220篇
自然地理   347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153篇
  2020年   133篇
  2019年   131篇
  2018年   160篇
  2017年   133篇
  2016年   166篇
  2015年   137篇
  2014年   151篇
  2013年   170篇
  2012年   157篇
  2011年   173篇
  2010年   180篇
  2009年   140篇
  2008年   165篇
  2007年   148篇
  2006年   131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99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89篇
  1999年   136篇
  1998年   92篇
  1997年   101篇
  1996年   90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3篇
  1966年   3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952.
东亚夏季风环流与ENSO循环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11,他引:9  
陈月娟  周任君  简俊 《高原气象》2002,21(6):536-545
采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CAR海温资料 ,对ENSO循环不同阶段东亚夏季风环流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计算了各年夏季风环流的强度系数及其与多年平均夏季风环流的相似系数和差异系数 ,分析它们与海温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 :东亚夏季风环流强度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 ,且与赤道东太平洋SST有较好的负相关关系 ,其中又以与三个月前的海温变化关系最好。在春季 (3~4月 )Nino 1+2区为冷、暖水时 ,当年夏季 (6~ 7月 )东亚季风区中 85 0hPa等压面上 >2m·s-1的经向风北伸纬度和东亚季风区的垂直经圈环流都有明显差异 ,在冷水期 >2m·s-1的经向风北伸纬度比暖水期高 ,季风环流圈的上升支北移 ,东亚夏季风环流较暖水期强。  相似文献   
953.
火山岩冷却单元的识别是火山岩地层和岩相研究的重要环节。松辽盆地东南缘露头区和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火山岩剖面的剖析显示,冷却单元主要存在4种主要的单元类型:碎屑岩型、熔岩型、碎屑岩+熔岩型和熔岩+碎屑岩型。碎屑岩型和熔岩型是端元类型,分别反映蒸汽喷发和岩浆喷发的作用过程;碎屑岩+熔岩型是基本组合单元类型,反映蒸汽-岩浆喷发的连续作用过程;熔岩+碎屑岩型属于改造的或特殊机制的类型。冷却单元本身及其堆叠具有相的意义,是火山岩地层的基本成因地层单元,因此成为解释火山岩地层结构、了解形成与保存过程的重要基础。通过火山岩冷却单元识别与叠置分析,构建了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一段的地层结构。  相似文献   
954.
INTRODUCTIONNorthQilianMountainshasundergonethreekindsoftec-tonicsystemssinceProterozoic,namelycontinentalrift,platetectonica...  相似文献   
955.
建立了灰色预测模型和整数规划模对对出版社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期取得最佳经济效益,谋求长远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956.
刘宏超  马俊杰  李韧 《冰川冻土》2021,43(4):1243-1252
利用唐古拉站2004—2012年气象观测资料,基于KNN算法,结合机器学习思想,建立了一个气象回归模型,模拟了2005年唐古拉地区表层土壤水热变化趋势,结合实测数据,将模拟值与观测值进行对比,并对模型模拟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KNN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活动层表层土壤水热状况,各层土壤温度的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均在...  相似文献   
957.
The 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reflects anomalous variations in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an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over the tropical central–eastern Pacific. It remarkably impacts on weather and climate worldwide, so monitoring and prediction of ENSO draw intensive research. However, there is not yet a unique standard internationally for identifying the timing, intensity, and type of ENSO events. The National Climate Center of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NCC/CMA) has led the effort to establish a national identification standard of ENSO events, which was officially endorsed by the 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Administration of China and implemented operationally in NCC/CMA in 2017. In this paper, two key aspects of this standard are introduced. First, the Niño3.4 SST anomaly index, which is well-recognized in the international ENSO research community and used operationally in the US, has replaced the previous Niño Z index and been used to identify the start, end, and peak times, and intensity of ENSO events. Second, two new indices—the eastern Pacific ENSO (EP) index and the central Pacific ENSO (CP) index, based on the SST conditions in Niño3 and Niño4 region respectively, are calculated to first determine the ENSO type before monitoring and assessing the impacts of ENSO on China’s climate. With this standard, all historical ENSO events since 1950 are consistently re-identified; their distinct properties are diagnosed and presented; and the impacts of ENSO events under different types on China’s climate are re-assessed. This standard is also employed to validate the intensity, grade, and type of the ENSO events predicted by the NCC/CMA operational ENSO prediction system. The new standard and the thus derived unified set of re-analyzed historical ENSO events and associated information provide a good reference for better monitoring and prediction of future ENSO events.  相似文献   
958.
在中期时间尺度上分析了2008年1月10~16日我国南方雨雪过程特征及其可能机理,得到了以下结果:1)3个环流系统的演变过程相互匹配,共同造成了此次雨雪过程,它们分别为南支槽在我国南方地区的形成和加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扩以及叶尼塞地区高压脊的东扩南侵;2)源自东北大西洋和西欧的Rossby波能量沿亚非副热带急流向下游传播,导致南支槽在我国南方地区形成和加深;3)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扩所对应的异常环流中心,其实质为副热带急流扰动,来自上游南支槽区的Rossby波能量频散是其形成维持的主要原因,它也受来自贝加尔湖地区及热带西太平洋对流区的Rossby波能量的影响;4)亚非副热带纬向基本流制约着其一系列异常环流中心的纬向联系,里海冷堆及异常中心的形成恰好对应着南支槽在我国南方地区的加深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扩。  相似文献   
959.
格尔木冲洪积扇地下水含有丰富的锶,地下水的水化学分带异于一般的冲洪积扇地下水水化学分带性规律。通过室内水-岩模拟试验以及野外监测,证明地下水及山区沉积物的物质不是基岩就地风化的产物。通过对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及物质搬运的动力来源分析,指出风力作用是形成本区地下水水化学异常的控制因素,化学组分源于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含盐地层及盐湖盐类晶粒。  相似文献   
960.
中国白垩纪大陆科学钻探松科1井连续取明水组岩心长558.94m,岩心收获率为93.69%,是迄今获取的最连续完整的沉积记录。文章对此进行了厘米级(分层厚度2~5cm)沉积地质描述。明水组沉积时期与坎潘晚期至丹尼期对应。通过对松科1井明水组岩心的精细描述,揭示其岩性-岩相-旋回的沉积序列及其作用过程。明水组共识别出15种基本岩石类型,为曲流河、浅湖和滨湖亚相的河床滞留、点砂坝、天然堤、决口扇、决口水道、河漫滩、河漫湖、浅湖静水泥、临滨砂坝、风暴沉积、沙滩、泥滩、浊流、重力流水道等15种沉积微相。在岩相序列上识别出20种共361个米级旋回(六级旋回)、109个五级旋回、29个四级旋回、3个三级旋回。完整组段的厘米级刻画为高精度沉积过程研究提供了可能,明水组全井段取心对松辽盆地富氧事件、K/Pg界线、坳陷盆地晚期构造演化以及盆地浅层生、储、盖组合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的精细描述资料为今后相关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迄今最精准的基本地质素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