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04篇
地质学   33篇
海洋学   11篇
天文学   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21.
为了研究南海及邻区莫霍面分布特征及其与边缘海盆、海沟、岛弧、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关系等构造单元的关系,本文通过对研究区的空间重力异常数据进行全布格改正,得到研究区内的布格重力异常,并以近年来的声纳浮标探测与海底地震仪探测剖面所得到的莫霍面深度资料为控制点采用三维带控制点界面反演方法得到了研究区的莫霍面深度图和地壳厚度图.本...  相似文献   
122.
高精度组合式轻便小型可控震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春蕾  卢川  郝天珧  张妍 《地球物理学报》2013,56(11):3690-3698
由于自动控制、信号叠加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可控震源不断完善,成为我国地震勘探的重要手段之一.高精度组合式轻便小型可控震源是地震勘探中用于浅层地震勘探的一种高精度的激振设备,其组合安装模式适合于特殊复杂的野外环境,可以实现流动野外地震观测,能够产生高重复性,高精度的叠加信号,弥补了炸药震源在地表条件差及城市环保区无法施工的缺陷,在中浅层勘探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发展适用于中浅层地震勘测的高精度轻便小型可控震源应用于地震野外勘探,也适应了当前技术及市场的需求.本文从工作原理、系统构成和结构特点等角度对高精度组合式轻便小型可控震源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针对野外的数据验证其可靠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3.
AVO属性分析方法的改进及其在煤系地层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进行AVO属性分析时,直接应用梯度和截距属性做交会图,往往无法将异常与背景趋势有效的分离开.特别在煤系发育的地层中,由于其顶、底界面通常为良好的波阻抗界面,会形成较强的反射波,从而掩盖周围地层的异常信息.基于以上原因,煤系地层中异常信息的分类提取,尤其是煤层气的识别方法一直备受关注.本文对一项AVO截距斜率交会图技术进行了改进,并深入分析了此方法在煤系地层中的应用.最终本文给出了所选区块不同类型异常的分类方法,并进行了实际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用于异常反演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4.
莫霍面深度图的编绘与研究一直都是岩石圈构造研究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在搜集了我国50年以来有关莫霍面深度研究的各种地球物理调查结果与资料基础上,大量引入近年来各种专项的最新成果,将海陆结合一体.以重力数据为基础,在统一数字化投影基础上,经过完全布格校正、格莱尼改正等步骤,并将图幅内依据构造特征划分成不同的分区.研究中以120条地震测深等剖面数据为控制点来计算各分区的莫霍面平均深度反演参数和开展偏差分析.在对重力数据异常场分离方法及界面反演方法优化的基础上,编绘了中国海陆1:500万莫霍面深度图.依据地壳性质与莫霍面深度分布特征,划分了梯度带与分区,并对每个分区的莫霍面深度分布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就图幅内莫霍面深度图所反映出的地质内涵及东亚地区的宏观构造格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5.
中国边缘海及邻区地壳和上地幔速度结构特征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台网和世界地震台网1 222个地震台记录到的27 909个研究区内地震的479 707条P波到时数据和4 995个研究区外远震事件的90 530条P波到时数据,采用多波多震相地震层析成像法重建了中国边缘海及其邻近地区(10°~45°N,105°~145°E,深至1 061 km)的三维速度图像,揭示了中国边缘海及其邻近地区地壳和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26.
中国海—西太平洋位于欧亚板块、印澳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汇处,构造运动剧烈,地质情况复杂,是认识板块运动、洋陆相互作用、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不可多得的窗口,而莫霍面深度对于研究壳幔结构以及深部动力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使用最新的覆盖全球的重力和地形数据,收集了深地震测深、多道地震测深等剖面183条,数字化得到2982个控制点,使用带控制点的三维界面反演方法来约束反演过程,得到中国海—西太平洋莫霍面深度,由莫霍面形态分析可知大洋板块的俯冲和印澳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对西太平洋边缘海的形成演化有着重要作用.结合地热、岩石圈厚度、地震活动等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分析得知研究区内各个海域莫霍深度和地壳性质的变化是处于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表现.并在马里亚纳沟弧盆拟合一条重力2.5维剖面,结果表明热物质上涌导致了马里亚纳海槽处地幔密度减小,马里亚纳海槽以及帕里西维拉海盆到西马里亚纳海岭的下地壳高密度异常是由残留的岩浆岩引起的.  相似文献   
127.
南海地球物理场特征与基底断裂体系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南海海域主体可划分为南海北缘、中西沙、南沙、南海海盆四块,各块具有明显不同的重磁场特征.反演得到的莫霍面总体趋势由陆向洋抬升,反映陆壳、拉伸陆壳、过渡壳、洋壳的分布.东沙高磁异常含一定的高频成份,与新生代玄武岩及中生代岩浆岩有关,而其低频成份可能反映了发育的下地壳高速层.南海海域断裂极为发育,可分为北东向断裂组、东西向断裂组、北西向断裂组和南北向断裂组.南海北缘、南缘均以北东向张性断裂与北西向张剪性、剪性断裂为主要格架,形成了"南北分带、东西分块"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28.
Shar.  RS 马瑞 《世界地质》1991,10(1):27-28
Sand Mata麻粒岩岩组形成印度半岛西北部Rajasthan地区太古宙片麻岩杂岩体。其主要岩石为泥质麻粒岩,由石榴石、矽线石、蓝晶石、黑云母、堇青石、紫苏辉石、石英和长石组成。在各种规模范围内可见由石榴石、石英、长石等组成的成分条带。该岩组另一个岩石类型为基性麻粒岩,其矿物组合为石榴石、透辉石、紫苏辉石、斜长石和少量石英。这些麻粒岩被苏长岩脉侵入,而岩脉的年龄还没有确定。它们主要特征是有变余辉绿结构,同时有时含有橄榄石。麻粒岩岩组为卵形,并被片麻岩-片岩-花岗岩杂岩体围绕,该杂岩体被称为条带状片麻岩杂岩体(Banded Gneissic Complex)。它们的接触界线为韧性剪切带,该剪切带具有陡的下倾线理。基性麻粒岩在紫苏辉石和斜长石表面具有石榴石—透辉石和石英的反应边。反应边矿物的随机方位表明结晶作用是在麻粒岩相变质的静态环境中进行的。石榴石—透辉石—石英组合在冷却过程中还没有形成,这可由其P-T估算以及苏长岩脉中石榴石的发  相似文献   
129.
哀牢山-红河断裂带及其邻区的地壳上地幔结构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利用地震台站的到时资料, 通过体波地震成像技术重建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和南海西北部大陆边缘地壳上地幔的速度结构, 揭示出哀牢山-红河断裂带及其邻近地区的构造差异. 在上地壳和中地壳深度内, 哀牢山-红河断裂带为高速异常, 反映出韧性剪切后变质岩带抬升和快速冷却的特征, 下地壳和Moho面附近为低速异常, 意味着壳-幔边界仍然处于相对活动的状态; 在上地幔顶部, 断裂西侧滇西地区大范围的低速异常证实了地幔深部热流对该地区火山、热泉、岩浆活动的影响, 而断裂东侧则具有扬子地块的稳定性质, 断裂东南部分上地幔深部的低速异常可能与南海扩张引起的地幔对流有关.  相似文献   
130.
根据重力数据研究黄海周边断裂带在海区的延伸   总被引:43,自引:10,他引:4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黄海及周边地区的布格重力资料,通过解析延拓、目标场提取、任意水平方向导数计算、离散小波变换等处理,得到各种有关断裂的信息.经过与地质资料综合分析,选择123°E经线为典型剖面,以地震资料建立初始模型,对该剖面进行重力正反演迭代拟合,最终得到各模块的密度参数及分布,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研究区主要断裂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给出了研究区的断裂带、块体结合带分布图.重点对朝鲜半岛西缘断裂带和五莲-青岛-荣城断裂带进行了讨论,提出五莲-青岛-荣城断裂带并未进入朝鲜半岛与临津江断裂带相连.认为朝鲜半岛西缘断裂带西侧属于扬子块体的部分曾受北向应力作用向北发生了平移.由五莲-青岛-荣城断裂带和南黄海北部断裂带、朝鲜半岛西缘断裂带及济州岛南缘断裂带共同组成的断裂带应该是中朝与扬子块体之间的结合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