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7篇
  免费   307篇
  国内免费   385篇
测绘学   118篇
大气科学   213篇
地球物理   266篇
地质学   628篇
海洋学   12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11篇
自然地理   129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101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为探究贵州省地震灾害风险薄弱环节,减轻地震灾害风险,以贵州省罗甸县为示范,采用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对各乡镇进行危险性分析,开展地震灾害承灾体现场抽样调查,通过层次分析法和问卷调查的方式,首次构建乡镇级别的地震灾害风险和减灾能力指标体系,评估各乡镇地震灾害综合指数和程度,计算各乡镇地震灾害风险指数,确定红水河镇为高风险区、罗悃镇为中风险区、木引等7个乡镇为低风险区,并从建筑物设防、地震地质灾害及水库地震等角度剖析罗甸县地震灾害特点,从农村危房改造、移民搬迁、地质灾害防护及交通等方面提出减小地震灾害风险的建议。  相似文献   
92.
Aerosols in the atmosphere not only degrade visibility, but are also detrimental to human health and transportation. In order to develop a method to estimate PM_(2.5) mass concentration from the widely measured visibility, a field campaign was conducted in Southwest China in January 2019. Visibility, ambient relative humidity(RH), PM_(2.5) mass concentrations and scattering coefficients of dry particles were measured. During the campaign, two pollution episodes, i.e., from 4-9 January and from 10-16 January, were encountered. Each of the two episodes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periods. High aerosol hygroscopicity was found during the first period, when RH was higher than 80% at most of the time, and sometimes even approached 100%. The second period experienced a relatively dry but more polluted condition and aerosol hygroscopicity was lower than that during the first period. An empi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M_(2.5) mass concentration and visibility(ambient aerosol extinction) under different RH conditions could thus be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empirical relationship,PM_(2.5) mass concentration could be well estimated from visibility and RH. This method will be useful for remote sensing of PM_(2.5) mass concentration.  相似文献   
93.
在吕梁造山旋回期间(1900Ma)北瓦沟辽河群经受了多幕变质和多期变形的改造,可识别出三组皱褶构造:1.早期近东西向片内平卧褶皱,由固态流变机制形成(F_1);2.枢扭北北西—南南东向不对称褶皱(F_2);3.北东向开阔褶皱构造(F_3)。此外,还发育与褶皱构造相关的布丁构造和布丁褶皱。赋存在辽河群中的铅锌矿床遭受了强烈的改造作用并严格受构造控制。  相似文献   
94.
土壤环境中砷元素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省英  冉伟彦 《物探与化探》2006,30(1):83-86,91
论述了各环境介质中砷元素的分布特点,指出土壤第Ⅱ环境中的砷主要来源于人为活动。砷主要富集于土壤表层,且主要以稳定矿物形式存在;但当土壤砷总量高时其可溶性砷量亦相应高,砷在土壤中易形成Fe、Al、Ca型砷化物而被固定;当土壤pH值增高至中性或碱性时,砷易转化为迁移能力更强、毒性更大的三价砷。砷对作物、人体生态系统危害作用明显,砷通过蔬菜对人体的危害甚于谷物,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土壤中砷污染。  相似文献   
95.
设计了人口普查多级网格(SIMGPC)的结构体系,重点探讨了网格划分、编码方法和网格数据库等关键技术,并实现了一个带有空间信息编码的人口普查数据PDA采集系统.  相似文献   
96.
鲜水河断裂带是四川西部一条晚第四纪强烈左旋走滑活动的构造带,历史上发生多次强震. 它与西北侧的甘孜—玉树断裂带一起,构成青藏高原东部的侧向滑移构造系统中的川滇活动地块的北边界——羌塘地块的东北边界. 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可以分成4个段落,每一段落均可作为一个独立的基本破裂单元而发生地震破裂,亦有可能发生不同尺度的多段联合瞧裂. 对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不同尺度破裂的震级及复发间隔进行研究. 根据该地区的地质、地球物理、测量及地震等方面的资料,结合我国强震复发的特点,分析了拉分盆地内部的滑动速率分布,以确定各段落的等效长度和倾向宽度,从而建立适合我国大陆走滑断裂的面波震级与断裂发震面积的关系式;进而运用地震矩方法,考虑断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结合专家意见建立了该段的矩平衡断裂破裂模型;最后,给出了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各破裂源特征化地震的复发间隔、震级大小和不确定性,以及他与中小地震的联合震级分布. 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较易发生单段破裂,复发间隔在100~150年左右.  相似文献   
97.
地基微波辐射计探测在黄河上游人工增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王黎俊  孙安平  刘彩红  赵凯 《气象》2007,33(11):28-33
利用2003、2004年夏秋季在青海省河南县的地基双频段微波辐射计连续观测资料,在实施系统探测实验以进行辐射亮温值(TB(23.87),TB(31.65))与大气汽态总水汽含量(Q)和云中积分液态水含量(L)值反演处理的基础上,分析了黄河上游河曲地区的云水特征,并进行了降水预测及人工增雨作业指标的探讨。结果表明:在黄河上游河曲地区,7—9月纯晴天无云天气条件下,L值基本为0,表明了统计回归反演的显著性。多云条件下Q值和L值分别在3.76~4.75g·cm-2、227.34~859.42g·m-2的范围内。可降水云天气,Q值在5.23~8.65g·cm-2间,L值在421.18~1016.37g·m-2的范围内;积雨云个例分析表明,在降雨开始前近5小时的降雨酝酿期内,Q及L的增加有明显的波动,但在对流云出现并发展时,Q和L总是急剧上升,在降雨前达到一峰值;由河南站和西安站的Q、L值比较差异可以看出,Q、L值受水汽输送、地形等因素的影响,黄河上游河曲地区的人工增雨潜力有显著的优势;所计算出的降水预测阈值,可作为该地区人工增雨作业指标的参考。  相似文献   
98.
通过详细的地震剖面解释,结合川西前陆盆地演化史,阐明莲花山地区地下断层及褶皱的几何形态及特征。认为区内部分断层是继承先成断层发育而来,部分断层是喜马拉雅期运动的产物;部分断层存在断层反转现象;控制盆地内沉积的主要因素是几个大断层。  相似文献   
99.
在简单介绍海原断裂老虎山段松山探槽点古地震工作的基础上,分析了制约走滑断裂上古地震记录完整性的因素。松山探槽点跨断裂开挖的2个探槽揭示颜色和粒度不同的地层互层的沉积序列呈近水平面状展布。在断裂带内地层发生错断、旋转和拖曳等变形现象。多个层位上的这种变形表明该点揭示了6次古地震事件。炭屑的~(14)C年龄限定了6次事件均发生在距今3500~3900年以来,其中最新的4次事件从老到新分别为0~410aAD、890~1000年之后不久、1440~1640 aAD和1990年景泰-天祝Mw5.8级历史地震。该序列及其他例子表明连续的、高沉积速率的微构造环境是走滑断裂上探槽选取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00.
本文研究了多普勒天气雷达速度图上非降水回波(不包括地物回波)的空间结构,并对太原雷达站业务运行以来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到的“非降水回波”的速度特征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发现由大气湍流和云滴后向散射所致的非降水回波,虽然强度很弱,但其速度回波却代表了环境风的三维结构,对临近预报有5h~7h的提前量,为临近预报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