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05篇
  免费   1048篇
  国内免费   3532篇
测绘学   450篇
大气科学   1672篇
地球物理   2898篇
地质学   5400篇
海洋学   843篇
天文学   358篇
综合类   681篇
自然地理   1083篇
  2024年   67篇
  2023年   177篇
  2022年   116篇
  2021年   203篇
  2020年   119篇
  2019年   123篇
  2018年   180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151篇
  2015年   146篇
  2014年   253篇
  2013年   244篇
  2012年   251篇
  2011年   269篇
  2010年   199篇
  2009年   276篇
  2008年   256篇
  2007年   384篇
  2006年   441篇
  2005年   497篇
  2004年   488篇
  2003年   335篇
  2002年   415篇
  2001年   457篇
  2000年   479篇
  1999年   233篇
  1998年   181篇
  1997年   175篇
  1996年   151篇
  1995年   208篇
  1994年   176篇
  1993年   385篇
  1992年   326篇
  1991年   410篇
  1990年   366篇
  1989年   408篇
  1988年   444篇
  1987年   366篇
  1986年   262篇
  1985年   358篇
  1984年   296篇
  1983年   215篇
  1982年   168篇
  1981年   124篇
  1980年   176篇
  1964年   89篇
  1960年   55篇
  1959年   119篇
  1958年   125篇
  1957年   12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71.
本文回顾了一些我们描述变形岩石与其所含流体之间相互反应的数学模型,特别是,我们主张用自组织作用概念作为一种理解从成岩作用到变质条件范围岩石中所观察到的图案状构造演化的一种方式。由于矿物自由能依赖于围岩的结构,这些结构由导源于物理力与化学反应迁移的耦合作用所形成的反馈。在不同极限或初始条件中,同一公式抓住了许多行为的本质,把相关的变形构造观察成缝合线、粒间压溶、破壁理、变质层状构造与由结晶生长力所产生的矿化分异作用。这些方程可预测变质分异作用任何趋势的可能性,并显示了化学因素是如何对岩石的变形效应施加了强烈的影响。  相似文献   
972.
0 前言 80年代初期,在芬诺斯堪的亚和格陵兰采用了低密度多元素地球化学测量。降低采样密度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覆盖大的区域。多元素分析技术的应用可以发现大量元素的分布模式,包括以勘查为目的的地球化学测量而非传统认识的许多模式。资料的检测表明,许多大规模的元素分布模式可能与主要的构造一地层单元有关。由地球化学资料提供的这些信息在前寒武纪高级片麻岩带具有特别的价值。由于变形和变质作用及地盾的大部分被冰川  相似文献   
973.
I. INTRODUCTIONA discharge of 100--200 m3 / s is needed to be diverted from a tidal reach and utilized as cooling water for a Droposed power plant in the Yangtze Estuary. The diversionchannel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by a levee along the river bank, an open channel stretchinside the levee is connected with a trench dredged on the floodplain, as shown in Pig. 1.Since the flow and sediment regimes in these two stretches are different, analysis is madeseparately for each of them.11. ESTI…  相似文献   
974.
爱达荷钴矿带的 Cu-Co-Au 矿床产在中元古代耶洛贾克特组(Yellowjacket F.)中,该组以含有独特的化学和矿物成分,包括高浓度 Fe(15—30wt%Fe_2O_3)、Cl(0.1—1.10wt%)和磁铁矿或黑云母(>50vol%)为特征。黑鸟(Black-bird)矿区的 Cu-Co-Au矿床是产在 Fe 硅酸盐相岩层中的层控矿床,该硅酸盐相岩层富含 Fe、黑云母和 Cl。下部岩石地层带含有磁铁矿和小型 Cu-Co-Au 矿床,其延伸大于40km。富铁岩层可能是与镁铁质火山作用和海底热泉有关的喷气岩单位,但对高 Cl 浓度的成因不清楚。认为富 Cl 的孔隙流体是由于存在超盐度液体包体、富 Cl 黑云母和方柱石(Scapolite)(相当富 Fe 黑  相似文献   
975.
印度南部和南极Lutzow-Holm海湾地区的紫苏花岗岩都是中压型区域变质作用的产物,其P-T条件为750~850℃和0.6~0.9GPa,具有等温降压的P-T-t轨迹,该岩石被认为形成于与东冈瓦那的产生有关的碰撞构造环境。麻粒岩中石榴石、斜长石和石英的流体包裹体由高密度的单相CO_2组成。因为流体被圈闭到紫苏花岗岩中的早期世代的矿物当中。最高的流体密度与0.75~0.85GPa,750~800℃的温压条件相对应,说明由矿物测  相似文献   
976.
产生大陆壳的过程与产生其构造的过程截然不同。记载的陆壳最老年龄为4.0Ga,而其平均年龄仅约2.0Ga。这说明:(1)大陆壳的体积在地质历史时期内保持衡定,而只是不同部分因俯冲作用而产生或消减(分别为岩浆作用和循环进入地幔);或者(2)由于岩浆作用发育而几乎没有或根本没有地壳物质循环进入地幔,因此陆壳的体积随时问的持续在不断增加。稳态模式很类似于大洋壳的状况,后者现在具有55Ma的平均年龄,其循环间隔为110Ma。虽然密度大的洋壳易于俯冲,但对于陆壳俯冲的存在与否及其机理尚不很明确。  相似文献   
977.
利用合成磷灰石可以从水溶液中除去铅和其它重金属离子,对于含有大约100ppm二价铅的水溶液少量的羟基磷灰石就可以很容易地把铅的浓度减小到ppb级水平,或者到检出水平以下。这一反应取决于溶液中Pb~(2+)的含量和羟基磷灰石的含量,反应可以很快,几分钟内即可完成。通常认为反应机理主要是铅磷酸盐的沉淀作用。在自然界的地球化学条件下,溶液中的铅趋向于沉淀转变成相当难溶和稳定的磷氯铅矿。扫描电子显微镜  相似文献   
978.
在内迪纳拉造山带的蛇绿岩带里,超镁铁质岩石中,普遍发育大量脉状和网状细粒(微晶质—隐晶质)菱镁矿矿体。而在新生代淡水盆地超镁铁质岩石的上部或边部,则覆盖层状菱镁矿矿体和白云岩。南斯拉夫地区几个菱镁矿中碳、氧同位素的研究表明,菱镁矿的富集和形成可能与后生和同生的菱镁矿有关。所有的脉状矿体,除一个例外,其余的δ~(13)C_(PDB)值均在—10‰~—15‰之间(例外的Oshve,其平均值为3.1‰),并且每个矿体均有其特征值。所有赋存于沉积岩中的矿体,其δ~(13)C值为—9‰~+5‰之间,彼此仅因矿区的不同而不同。两个网脉状菱镁矿分析的结果,δ~(13)C值从—10.6‰到+4.3‰之间,网脉状菱镁矿的δ~(13)C值仅有一个与相关沉积岩的菱镁矿相符。例外的Oshve脉状矿床,δ~(18)O_(SMOW)值从24‰到36‰与δ~(13)C值(r=0.90,n=42)相关。沉积岩中赋存的一些菱镁矿(Bela stena)和白云岩(Braneshci,Cherenje),沉积相为湖相(推测其温度为20℃),计算其水的δ~(18)O值为—2‰,表明为大气水,此外湖温越低产生的负值越高,推测具有该δ~(18)O值的大气水即为矿化剂,而70℃的沉积温度表明脉状菱镁矿并非与岩墙紧密相关。在超镁铁质岩体顶部2~3km的范围里,三叠纪或古生代沉积岩中δ~(13)C值小于—10‰,这对于其有机物中产生过的脱碳作用是一个很好的解释,并且产生脱碳反应的温度大于75℃。说明低温脉状菱镁矿物纯度不矛盾。含碳酸盐的大气水,在低温和重力驱动下产生循环对流,与方辉橄榄岩或蛇纹岩相遇后溶解出镁质组分;当CO_2逸出,压力下降时,菱镁矿沉淀,沉积岩中赋存的菱镁矿和网状菱镁矿,高δ~(13)C值说明在接触变质作用期间,可能有大气中的CO_2或碳酸盐溶解加入到热水体系中。对于Oshve脉状矿体,晚期作用尤为明显,使其δ~(18)O和δ~(13)C值分别为19‰和13‰,表明该矿脉与英安岩墙有关。  相似文献   
979.
野外证据及显微构造分析证明了Rouergue地区华力西期地体中有三种构造成因的逆变质成带现象,它们与大规模岩片逆冲作用相关,而且变质作用早于岩片向南的构造就位过程。矿物平衡、石榴石—黑云母地质温度计及石榴石—斜长石地质压力计揭示了变质后期、变质同期及变质前期的变形作用导致的三种不同的P-T模式。变质期后的变形作用对逆变质带及相对分带有直接影响,该区变质作用的不连续性是推覆体运移的重要证据。变质周期的逆冲作用导致了与逆冲相关的、剖面上为具有热逆转及正常压力的变质带,明显的压力差异人为地认为是不同的P-T轨迹及不同的抬升速率的产物,在快速上隆(如逆冲层序)时,温度处于峰期而压力最低。变质作用时限可以持续到整个构造事件(除晚期褶皱作用外)结束,此时,同构造期侵入体在推覆接触带内就位,它们对剖面上强烈的温度逆转效应有影响,并且强烈地改变了下伏变质推覆构造单元的等变线分布。  相似文献   
980.
美国国家地震台网改进地震监测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