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3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1.
本文评价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及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等主要生态服务功能,分析了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的生态成效及其原因。结果显示,工程实施后,各自然保护区的土地覆被转类指数明显增加,生态系统宏观状况好转;保护区内草地生产力皆呈增加趋势,水域面积增加,食物供给能力提高,栖息地生境好转。森林类保护区的森林面积减少趋势得到遏制;湿地类保护区的湿地面积多呈增加趋势;草地类保护区的草地减少趋势缓解,荒漠化明显遏制,草地植被覆盖度有所增加;冰川类保护区多条冰川出现明显退缩导致冰川融水增多,有利于雪线以下草地净初级生产力的增加。  相似文献   
32.
2008年春季中国南方冰雪冻害林木物理折损典型样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春季我国南方发生了特大冰雪灾害,林木损害严重。选择江西省井冈山-吉泰盆地-于山山脉-武夷山支脉样带作为研究区,两次进行野外调查,结合收集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取得结论包括:(1)在研究样带内人工林的损毁程度为湿地松林〉马尾松林〉混交人工林〉杉木林,在受损样本中湿地松林的实际受损比例高达61.3%,其中不可自然恢复折损实际比例达43.2%,相对比例达70.4%,主要是因为湿地松是美国南部地区外来引进种,生长块、材质疏松,而且割脂活动较强;马尾松为乡土造林先锋树种,材质较为坚硬,但受割脂活动影响,在受损样本中实际受损受损比例也高达52.5%,其中不可自然恢复折损实际比例达31.8%,相对比例达60.9%;杉木是本地树种,实际受损比例46%,其中不可自然恢复受损实际仅14.9%,相对比例也仅32.5%,低于混交人工林。(2)调查样带自西向东,西部井冈山地区常绿阔叶林受损程度最轻,分布在700m左右的人工柳杉林受损严重,杉木林分布在700m以下的受损程度较轻,而分布在900m以上的则相对严重;中部吉泰盆地受损调查样点中,分布在低海拔的湿地松林和马尾松林,因割脂活动受损程度严重,杉木林受损最轻,长期封育的天然次生林落叶阔叶林,由于藤本植物的缠绕,导致大量冰挂积雪,受损十分严重;东部兴国和宁都县,分布在400m以下的人工飞播马尾松因个体小基本未受损,分布在400m以上的1960年代人工种植马尾松,因割脂活动,受损严重;而分布在500~900m的杉木林受损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33.
The authors developed a model to estimate annual tree growth based on tree-ring data (Abbr. TGTRing model) derived from the trunk at 0.5, 1.3 and 2.5 m height. This model was applied to estimate the annual biomass and carbon accumulation of a plantation in Qianyanzhou Red-Soil Hill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Experimental Station of CAS in Taihe County, Jiangxi Province (Abbr. Qianyanzhou).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flexion points of the biomass and carbon accumulation curves occur at 17 and 18 years of age, respectively, in masson pine, whilst both inflexion points occurred at 15 years in slash pine and Chinese fir. The biomass and carbon accumulation in Chinese fir proved to be greater in the last 20 years than in the other species, with 171.697 t/hm2 and 92.29 tc/hm2, respectively. masson pine, with a biomass of 133.84 t/hm2 and a carbon accumulation of 73.92 tc/hm2 was the lowest whilst slash pine was intermediate with a biomass of 147.639 t/hm2 (unturpentined) and 135.743 t/hm2 (turpentined), and a carbon accumulation of 80.18 tc/hm2 (unturpentined) and 73.72 tc/hm2 (turpentined). In 2006, the total biomass and carbon storage of the tree stratum of masson pine in Qianyanzhou was 3324.43 t and 14,156.64 tc, respectively, whilst the values for Chinese fir were 1326.97 t and 713.27 tc. For slash pine the total biomass was 14,156.64 t (unturpentined) and 13,015.97 t (turpentined), and the total carbon storage was 7 688.21 tc (unturpentined) and 7068.78 tc (turpentined). Following the shaving of slash pine for resin, the total biomass was reduced by 1140.67 t and the total carbon storage fell by 619.43 tc.  相似文献   
34.
城市扩展影响下的气象观测和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20世纪70年代的MSS(Multi-Spectral Sanner)影像、1990年前后的TM(Thematic Mapper)影像、2000年和2005年前后的ETM(Enhanced Thematic Mapper)影像,对全国700多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历史时期下垫面属性进行判别,得到中国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  相似文献   
35.
时间分辨率是风廓线雷达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风廓线雷达工作原理和时间分辨率计算方法,提出一种利用波束轮转技术来提高风廓线雷达时间分辨率的新方法。风廓线雷达使用该方法进行探测时,采用波束优先顺序进行观测,当雷达完成一次完整的观测后,每完成一个波束的观测,将该波束的观测数据替代之前观测数据中该波束的数据,其它波束使用之前的观测数据,组合成一个新的数据后,再进行后续处理。2018年10月1—31日利用L波段风廓线雷达开展了相关观测试验,并将根据两种模式所得结果与探空数据结果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使用波束轮转技术可以将风廓线雷达的时间分辨率由6 min提升至1 min,在反演得到的风廓线结果上能够看到明显的变化过程;从与探空数据的对比结果看,使用波束轮转技术得到的大气风场实际情况更加吻合。  相似文献   
36.
By using field survey data from the sixth forest inventory of Jiangxi Province in 2003, the biomass and carbon storage for three studied species (Pinus massoniana,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and Pinus elliottii) were estimated in Taihe and Xingguo counties of Boyang Lake Basin, Jiangxi Province, Chin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bon density and forest age was analyzed by logistic equations.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forest biomass and carbon storage in 1985-2003 were also describ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otal stand area of the three forest species was 3.10 × 10^5 ha, total biomass 22.20 Tg, vegetation carbon storage 13.07 Tg C, and average carbon density 42.36 Mg C/ha in the study area in 2003. Carbon storage by forest type in descending order was: P. massoniana, C. lanceolata and P. elliottii. Carbon storage by forest age group in descending order was: middle stand, young stand, near-mature stand and mature stand. Carbon storage by plantation forests was 1.89 times higher than that by natural forests. Carbon density of the three species increased 8.58 Mg C/ha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The carbon density of Taihe County was higher in the east and west, and lower in the middle. The carbon density of Xingguo County was higher in the northeast and lower in the middle. In general, the carbon density increased with altitude and gradient. Afforestation projects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increasing stand area and carbon storage. Appropriate forest management may improve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capacity of forest ecosystems.  相似文献   
37.
为了服务于我国气候公约谈判和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管理,对我国已建立的观测、数据、模型和方法进行有效集成,实现对全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LULUCF活动碳汇效应,以及各种履约对策综合影响的动态评估,基于IPCC理念和方法,以.NET和ArcG IS为平台,设计开发了中国LULUCF碳核算与决策支持系统。本文首先介绍了系统原型设计和基本结构,然后,详细叙述中国LULUCF碳核算与决策支持系统的11个主要模块的算法及功能实现,系统数据集成和管理方式,系统决策实现和对比分析。该系统采用C#语言进行开发,采用五层次结构模式,运用关系型数据库存储空间数据,实现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一体化的无缝管理。该系统功能齐备并且具有扩展性,可以接受不同的核定方案,进行多途径、多方案、多情景的比对,能为我国第二次全国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和LULUCF活动碳汇效应计量提供可靠、高效的方法,为国家参与气候公约谈判和履约提供所需要的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8.
近几十年来, 由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驱动的内蒙古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较为剧烈, 其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基于3 期LUCC数据, 借助于变化率指数、动态度指数、转类矩阵, 在全区和地级市尺度上, 分析了内蒙古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结果显示, 受地形因素的影响, 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及区域趋同性。在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下:(1)平原耕作区深受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 2000 年之后的“林地、高覆盖草地开垦”总体速度下降了近35%;(2) 平原耕作区北部边缘条带状地区、山区草原区受制于降水不显著的波动呈减少态势, 2000 年之后的“草地退化及荒漠化”趋势加强了近85%。研究结果为内蒙古地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科学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9.
近几十年,内蒙古地区实施了诸多生态修复与保育工程。为了评估这些工程的实施成效,本文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为切入点,借助价值存量、价值增量、价值空间强度等参量,在全区和盟市尺度上,估算并分析了内蒙古地区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变化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全区价值存量小幅度增加了0.24%,但价值增量的减少速度加快了32.9%,且中东部的变化大于西部;(2)在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下,中东部平原耕作区、森林保育区深受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2000年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存量分别增加了4.52%、4.23%,价值增量分别增加了5.91亿元、8.88亿元;中西部山区草原荒漠化治理区受制于降水不显著的波动减少态势,2000年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存量增加了3.51%,但价值增量减少了4.22亿元;(3)2000年以来,中东部地区人类活动正向胁迫的影响力,由前期的45.8%增强到后期的76%,但中西部地区仍然面临着艰巨的生态治理压力。研究结果为科学合理划分生态功能区、规划实施生态修复与保育工程、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40.
土壤风蚀是中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锡林郭勒盟位于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是中国北方典型风蚀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又使得本区成为华北重要的生态屏障,为此锡林郭勒盟全区均划入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为了更好地阐明锡林郭勒盟的土壤风力侵蚀过程,指导区域的荒漠化防治,,基于气象、遥感数据,利用RWEQ模型定量分析了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锡林郭勒盟的土壤风蚀时空格局,揭示土壤风蚀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锡林郭勒盟多年平均土壤风蚀量为3.39 亿t。土壤风蚀强度以微度和轻度为主,主要集中在植被较好,风蚀力较低,降雨量较高,雪被覆盖地表时间较长的东、中部地区以及南部地区。侵蚀强度为中度以上的侵蚀区集中在苏尼特右旗、正镶白旗和正蓝旗的浑善达克沙地;90 年代以来,锡林郭勒盟的土壤风蚀强度总体上呈减弱趋势,主要与风场强度的减弱,植被盖度等的变化有关。土壤风蚀多发生于风蚀力较大的春季,风蚀强度较大区域的春季植被盖度与风蚀量呈显著负相关(r>0.7,p<0.01),且近20 年植被盖度提升有效降低了该区域的土壤风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