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0篇
  免费   208篇
  国内免费   215篇
测绘学   69篇
大气科学   166篇
地球物理   220篇
地质学   437篇
海洋学   169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93篇
自然地理   16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可扩展编码从编码入手解决网络带宽自适应问题,同时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视频流的抗误码性。在opnet仿真平台上搭建了基于可扩展编码的P2P网络视频仿真系统,对仿真系统中的资源发现型机制和流媒体的传输机制做了详细的阐述,并具体描述了仿真系统的搭建过程,最后给出了仿真分析和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72.
??????????32??????λ?????????????????20??????????????????????????????????????????????????????????????20????80??????????????????????????????????????????????2006???????????????2?????????????????????????Ρ??????????????????????????????????????????á?  相似文献   
73.
利用实验生理生态学方法对Pleurochrysis carterae种群增殖过程中出现丝状体的环境诱因进行了研究,从营养胁迫、钙化抑制胁迫、低温胁迫以及外源α-酮戊二酸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探讨了环境因子对P.carterae细胞休眠的诱导作用。结果表明,氮营养盐水平在P.carterae形成丝状体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氮缺乏和氮限制会明显诱导丝状体的早期大量形成,即细胞快速进入休眠期。磷缺乏和磷限制对颗石藻丝状体形成的短期诱导作用不显著。正常钙化的颗石藻在缺钙环境中钙壳逐渐脱落、细胞裸露、没有种群增殖、不形成丝状体。低温胁迫下,颗石藻细胞不分裂,但细胞维持游泳的钙化单细胞状态,不形成丝状体。外源α-酮戊二酸对颗石藻形成丝状体具有浓度相关的效应,小于1.2mmol/L的浓度抑制丝状体的早期发生;1.2mmol/L及以上浓度的α-酮戊二酸能诱导丝状体早期发生。  相似文献   
74.
壳聚糖酶基因在解脂耶氏酵母中的表达及重组酶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构建高效表达壳聚糖酶工程菌株,以Microbacteriumsp.基因组为模板扩增壳聚糖酶基因,目的基因与表达载体pINA1317连接构建重组质粒,重组质粒NotⅠ酶切线性化后转化解脂耶氏酵母Y.liPolytica Po1h。所得结果为PCR扩增得到约1000bp的特异性片段,序列分析表明含有壳聚糖酶全长基因,开放阅读框801bp,编码266个氨基酸残基。转化子酶活力为10.4U/mL,是原菌株酶活力的3.15倍。重组蛋白经DEAE-Sepharose FF分离纯化,达到电泳纯,SDS-PAGE显示单一条带,分子量约41kDa。重组酶反应最适温度为45℃,最适pH为5.6,Km和Vmax分别是0.926mg/mL和6.15U/mL。质谱分析酶解产物主要为三糖和五糖。实现了壳聚糖酶在解脂耶氏酵母中的分泌表达,为壳聚糖酶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5.
北黄海海底麻坑群形态的定量研究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高分辨率多波束水深数据和反向散射强度数据,对北黄海海底麻坑群的形态参数进行定量研究,结合水深、地形坡度和后向散射强度的变化准确界定了麻坑的轮廓,识别出圆形、椭圆形、拉长型麻坑共282个,并在ArcGIS软件中对其形态参数进行了分析计算,麻坑的平均长轴1.36 km,短轴0.78 km,直径0.94 km,面积0.88 km2,平均周长3.82 km,长宽比1.83,深度0.3~2.5 m,平均面积密集度13%,麻坑的剖面形态有麻坑边缘凹陷、中部有明显凸起(W1型),麻坑边缘凹陷、中部略凸起(W2型),麻坑中部单纯凹陷(V型),分别集中分布在麻坑群的北部、南部、西部。麻坑的平面规模大、深度小的原因与地层中形成麻坑的游离气体浓度较小有关,也可能受到了地震、海啸等外力的诱发。麻坑的长轴优势走向为ENE-WSW、NNE-SSW,底流对其形状的塑造起了较大作用,部分麻坑成串排列,形成串珠状的麻坑链,其排列方式受到海底古河道、古潟湖等沉积地层结构的控制。海底麻坑群发育区反向散射强度为-60~-71 dB,麻坑内部较麻坑外部平均高5 dB,可能为麻坑内部气体泄漏引起海底沉积物被剥蚀后残留下的粗颗粒物质或海底生物活动留下的遗迹导致的。  相似文献   
76.
77.
Current exploration needs are satisfied by multisource technology,which offers low cost,high efficiency,and high precision.The delay time,which determines the s...  相似文献   
78.
四川省会理县洪川桥地区,是会理群凤山营组广泛分布地区之一,出露面积达百余平方公里。在洪川桥凤山营组剖面的上部(洪剖119层—108层),发育一套约845m厚的风暴流沉积。现将其特征及形成机制作一初步分析,以供参考。一、岩性特征风暴流沉积物,主要为灰—深灰色粉砂质粉屑灰岩和部分泥质灰岩。有时两者呈薄的互层出现。一般层厚几毫米到几厘米,沿走向在数十厘米或几米内尖灭,形成一个个薄的透镜  相似文献   
79.
洱海湖盆晚第四纪地层的14C年龄测定及洱海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彭贵  焦文强 《地震地质》1991,13(2):179-183
从大理洱海湖盆西部平原湖沼相地层的分布和相关的14C年龄测定以及文物考古资料,阐述了晚更新世中期以来洱海的演变。研究表明,距今5万年以来洱海西部古湖岸线是从西向东迁移的。期间曾有过几次摆动。引起洱海古湖岸线变迁的主导因素是点苍山断块的间歇性抬升和洱海湖盆的下沉,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干湿演变也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0.
1989年中日青藏高原冰川联合考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