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0篇
  免费   180篇
  国内免费   265篇
测绘学   34篇
大气科学   225篇
地球物理   240篇
地质学   474篇
海洋学   113篇
天文学   75篇
综合类   116篇
自然地理   14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71.
In 36 climate change simulations associated with phases 3 and 5 of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CMIP3 and CMIP5), changes in marine low cloud cover (LCC) exhibit a large spread, and may be either positive or negative. Here we develop a heuristic model to understand the source of the spread. The model’s premise is that simulated LCC changes can be interpreted as a linear combination of contributions from factors shaping the clouds’ large-scale environment. We focus primarily on two factors—the strength of the inversion capping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measured by the estimated inversion strength, EIS)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For a given global model, the respective contributions of EIS and SST are computed. This is done by multiplying (1) the current-climate’s sensitivity of LCC to EIS or SST variations, by (2) the climate-change signal in EIS or SST. The remaining LCC changes are then attributed to changes in greenhouse gas and aerosol concentrations,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e heuristic model is remarkably skillful. Its SST term dominates, accounting for nearly two-thirds of the intermodel variance of LCC changes in CMIP3 models, and about half in CMIP5 models. Of the two factors governing the SST term (the SST increase and the sensitivity of LCC to SST perturbations), the SST sensitivity drives the spread in the SST term and hence the spread in the overall LCC changes. This sensitivity varies a great deal from model to model and is strongly linked to the types of cloud and boundary layer parameterizations used in the models. EIS and SST sensitivities are also estimated using observational cloud and meteorological data. The observed sensitivities are gener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majority of models as well as expectations from prior research. Based on the observed sensitivities and the relative magnitudes of simulated EIS and SST changes (which we argue are also physically reasonable), the heuristic model predicts LCC will decrease over the 21st-century. However, to place a strong constraint, for example on the magnitude of the LCC decrease, will require longer observational records and a careful assessment of other environmental factors producing LCC changes. Meanwhile, addressing biases in simulated EIS and SST sensitivities will clearly be an important step towards reducing intermodel spread in simulated LCC changes.  相似文献   
672.
以中国20个主要沿海港口及所在城市为例,首先构建港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测算出2010—2019年港口及所在城市复合系统的协同度;其次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检验港城协同度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然后具体分析中国沿海港口及所在城市港城复合系统协同度的演变规律、驱动原因以及港城协同度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最后综合协同度和面板数据模型结果,提出促进中国沿海港口和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73.
本文根据我国不同地区沙漠化类型的面积,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及沙漠化的正逆转速率。计算了我国沙漠化土地中有机碳的变动。结果表明,我国沙漠土地0-50cm,土层中有机碳的总贮量为753.143Mt,近40年来因土地沙漠化而释放到大气听CO2总量达173.286Mt,而逆转过程中固定的CO2量为59.124Mt碳,所以,近40年来我国沙漠化土地净释放到大气中的CO2为124.475Mt,占全球温带和寒带土地  相似文献   
674.
机械沙障组合对土壤含水量及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圆  李芳  屈建军  闫沛迎 《中国沙漠》2016,36(6):1533-1538
工程治沙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机械沙障是最早应用于防治风沙危害的工程措施之一,然而对于机械沙障如何影响沙土物理性质的研究较少。利用中子水分仪和温度计,对宁夏沙坡头地区两种机械沙障组合(直立式沙障+平铺式沙障)下不同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和温度进行测定分析,以未铺设沙障的裸沙为对照,为揭示工程固沙措施间接防风固沙机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机械沙障布设初期,直立式沙障加平铺式双层网明显提高了土壤温度,但随着布设时间的推移逐渐趋于稳定;机械沙障直接影响着土壤水分的再分配,不同机械沙障组合对土壤水分的再分配有着不同的影响,且有一定的蓄水保水作用。  相似文献   
675.
在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的气候不断在变化,全球大气CO2浓度也在变化,二者之间是否存在一种响应—反馈作用,目前存在争议较大.本研究从地质时间尺度、千年以来和现代气候变化3个角度进行介绍,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是多重时间尺度变化规律的叠加,从长时间尺度来看,全球平均温度和大气CO2水平均表现出整体降低的趋势.地质历史时期存在多次大气CO2浓度升高的时期,有时甚至可达现在大气CO2水平的十几倍.气候变化与大气CO2的关系非常复杂,高CO2时期并不全部对应于高温时期.千年以来的气候变化在全球各大洲均有温暖时期的出现,并且很多地方的重建结果表明中世纪暖期的全球平均温度要比现代的全球平均温度还高.但这一区间的温度变化和大气CO2水平在1850年之前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近百年的气候观测资料表明全球平均温度上升了0.74℃,但对于这种上升的理解目前还存在较大争议.是否确实是由于人类活动(主要是工业革命以来)导致了全球CO2水平增高,进而导致全球变暖,需要更多的证据来验证.  相似文献   
676.
通过对26口井岩心观察,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在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三叠系延长组中识别出典型的震积岩。该区震积岩代表性沉积构造有液化砂脉、液化卷曲变形、环状层理、负载构造、球枕构造、微断层、微裂缝、震裂岩与震碎角砾岩,其中液化砂脉和液化卷曲变形是地震引起的主要软沉积变形构造。震积岩垂向序列划分为两类:一种以脆性变形为主,自下向上依次为下伏未震层,扰动层,微断层、微裂缝及震裂岩层段,液化卷曲变形层段,震碎角砾岩层段,液化砂脉层段及上覆未震层;另一种以软沉积变形为主,自下至上依次为下伏未震层,环状层段,扰动层,球枕构造及负载构造层段,液化砂脉及液化卷曲变形层,枕状层及上覆未震层。富县探区延长组中的震积岩说明在该盆地晚三叠世存在一个强地震事件活跃期;震积岩中的微裂缝、微断层、震裂岩及液化砂脉可改善储集层物性,同时震碎角砾岩和网状砂脉也是良好的储集层。  相似文献   
677.
六盘水市位于喀斯特山区,地形复杂,稳定性差。因大量开采矿产资源,地质灾害较为严重。根据其地质灾害现状和成因,探讨了六盘水市地质灾害治理方案,以期为六盘水市的总体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78.
研究了以咪唑为背景吸收电解质,α羟基异丁酸为络合剂,毛细管离子电泳分离,间接紫外光度法测定镍矿石中Ni、Co、Cu含量。考察了背景电解质的pH值、α羟基异丁酸(αHIBA)和咪唑浓度对Fe3+、Co2+、Ni2+、Zn2+、Cu2+分离的影响。在优化的条件下,几种离子在8min内完成分离,检测限低至0.2mg/L。以Zn作内标,改善了方法的精密度,对于20mg/L各离子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9)<6.5%。采用内标标准曲线法对镍矿样中Ni、Co、Cu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线性范围分别在0.5~80mg/LNi2+和Co2+,5~80mg/LCu2+,结果与其它方法一致。  相似文献   
679.
针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通过对生态环境质量的科学内涵、国内外研究现状、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的深入分析,提出了目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中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指标选择和评价结果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制定科学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了涵盖山、水、林、田、气等5个方面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不同等级评价指标,这些指标具有简单明了、客观易得、计算方便等特点。以2014年吉林省为例进行了试评价,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一致,可将此评价结果列入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体系,以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治理。  相似文献   
680.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东生  屈雅 《气象》2007,33(7):67-74
对1949—2005年共57年西北太平洋上和南海中心风速≥8级的热带气旋活动的若干特征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57年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年平均发生频数为27.47个,登陆我国年平均数6.89个,近10年发生和登陆频数处于57年的低值区;7—9月是发生和登陆我国最多的月份,华南沿海是登陆最频繁的区域。我国东北地区、华北、黄淮、江淮、江南、华南和西南地区东部均可出现TC暴雨,高频区在东南沿海地区,中心在海南和广东东部沿海,次频中心位于广西沿海和福建东南部沿海。此分析可为登陆热带气旋的暴雨预报提供气候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