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08篇
  免费   3801篇
  国内免费   4786篇
测绘学   1023篇
大气科学   4142篇
地球物理   5304篇
地质学   10337篇
海洋学   2360篇
天文学   934篇
综合类   2419篇
自然地理   2576篇
  2024年   63篇
  2023年   305篇
  2022年   868篇
  2021年   1009篇
  2020年   847篇
  2019年   959篇
  2018年   1163篇
  2017年   1042篇
  2016年   1237篇
  2015年   931篇
  2014年   1210篇
  2013年   1213篇
  2012年   1129篇
  2011年   1193篇
  2010年   1121篇
  2009年   1129篇
  2008年   1002篇
  2007年   977篇
  2006年   765篇
  2005年   822篇
  2004年   573篇
  2003年   611篇
  2002年   600篇
  2001年   569篇
  2000年   666篇
  1999年   1001篇
  1998年   802篇
  1997年   875篇
  1996年   810篇
  1995年   680篇
  1994年   560篇
  1993年   506篇
  1992年   391篇
  1991年   285篇
  1990年   228篇
  1989年   175篇
  1988年   174篇
  1987年   126篇
  1986年   104篇
  1985年   70篇
  1984年   50篇
  1983年   43篇
  1982年   36篇
  1981年   27篇
  1980年   35篇
  1979年   27篇
  1978年   15篇
  1976年   11篇
  1975年   14篇
  1958年   1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用一种新方法研究了三对角方程组及对称三对角方程组计算解的最佳向后扰动分析。由于这两类方程组的系数矩阵具有特殊结构 ,因而本文结果不能从已有结果直接导出。所用方法亦可用于研究 KKT及 SQD等结构线性系统的最佳向后扰动分析。  相似文献   
262.
三苯基氯化锡对扁藻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于1992年4月-1992年6月以扁藻为材料进行半抑制深度三苯基氯化锡处理72h实验,用透射电镜观察观察中毒状态扁藻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线粒体发生水肿,内脊局部瓦解,基质内出现由双层膜包围的同心质膜轮;叶绿体内光合片层的网状结构被破坏,光合片层上下重叠成厚块状;蛋白核中央髓部肿胀,淀粉鞘破裂成多角形淀粉板,并分散在髓部周围;叶绿体基质中出现大量淀粉粒,眼点因受淀粉粒挤压而由藻体中下部移至  相似文献   
263.
用人工培育的大黄鱼幼鱼,经丁香酚溶液浸浴麻醉,体背系挂塑料牌,经 网箱暂养后于1987年1月20日在官井洋中放流6 126尾。2个月内回捕483尾。 通过对回捕鱼及其捕捞实况调查,并结合定置网渔获物中天然大黄鱼及海区温盐 断面调查,对放流标志鱼早期的生态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264.
天津港南部海区水体富营养化水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6年3月和7月的调查数据,对天津港南部海区海水的营养水平及动态变化进行了评价。考虑到水质状况和水体营养水平是水体中多项指标分析评价的综合结果.本文先通过单项指标评价法和营养指数法进行评价。然后又通过集对分析方法,选择化学需氧量(COD)、无机磷(DIP)、无机氮(DIN)、叶绿素a(Ch1—a)等作为评价指标,对该区海水富营养化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集对分析方法更能反映海水的实际富营养化状况,计算结果显示天津港南部海域两期调查中除21,26.27和29站位在7月呈富营养化状态其余站位海水均在中营养(Ⅳ)及以下水平状况,未达到富营养化水平,水质状况较好。  相似文献   
265.
Densities of major meiofaunal taxa were investigated at 34 sampling stations during six cruises by R/V Beidou to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China from 2000 to 2004, and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of free-living marine nematodes was studied during one of the cruises in 2003. Meiofauna abundance ranged from 487.4 to 1655.3 individuals per 10 cm2. Nematodes and harpacticoid copepods were the two most dominant groups, contributing 73.8–92.8% and 3.5–18.7%, respectively, to the total meiofauna abundance. One-way ANOVA showed no significant annual fluctuation of meiofauna and nematode abundances from 2000 to 2004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However, two-way ANOVA based on six stations sampled in 4 years (2001–2004)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six stations and the 4 sampling years for meiofauna, nematode and copepod abundance. Correlation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meiofauna abundance was mainly linked to chloroplastic pigments. Other environmental factors could not be ruled out, however. A total of 232 free-living marine nematode species, belonging to 149 genera, 35 families and 4 orders, were identified. The dominant species in the sampling area were the following: Dorylaimopsis rabalaisi, Microlaimus sp.1, Prochromadorella sp., Promonohystera sp., Cobbia sp.1, Daptonema sp.1, Leptolaimus sp.1, Halalaimus sp.2, Aegialoalaimus sp., Chromadorita sp., Parodontophora marina, Parasphaerolaimus paradoxus, Quadricoma sp.1, Campylaimus sp.1, Halalaimus gracilis, Paramesacanthion sp.1, Paramonohystera sp.1, and Metalinhomoeus longiseta. CLUSTER and SIMPROF analyses revealed three main types of nematode community (or station groups) in the sampling area, including I: coastal community, II: transitory community between coastal and YSCWM (Yellow Sea Cold Water Mass), and III: YSCWM community. Each community was indicated by a number of dominant nematode species. Bio-Env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the nematode community and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showed that water depth, sediment water content, organic matter, chlorophyll a (Chl-a) and phaeophorbide a (Pha-a)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to determine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相似文献   
266.
海洋环境荷载下输液立管的静、动力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考虑管内流动流体和管外海洋环境荷载共同作用 ,建立海洋立管侧向运动微分方程。用Hermite插值函数离散 ,在微机上编写海洋立管静、动力分析程序 ,通过计算分析研究管内流体对立管侧向变形和应力的作用 ;另外 ,探讨管内流体的流动速度和立管顶端的预张力对立管动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立管变形和应力均随管内流体流动速度增加而增大 ,同时内流速度的增大会降低立管的固有频率 ,但适当增大立管顶端预张力会抵消内流流速增加引起的固有频率下降。  相似文献   
267.
分别于1986年12月和1985年3月1日—1987年3月1日在海州湾进行了波浪和含沙量观测,运用所获资料以及本区长期水文、地形资料,采用流体力学、沉积学和泥沙运动力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建立了海州湾淤泥质海滩剖面堆积过程的二维计算模式。结果表明,在堆积型淤泥质海滩,由于浮泥的经常性存在,使波浪急剧衰减,其对岸滩的作用甚为微弱,潮流成为塑造淤泥质海滩的主要动力,岸滩在淤涨过程中,在平均高潮位厂沿和平均低潮位附近出现两个凸点,上一个凸点外推速率大于下一个凸点,潮下带变化缓慢。  相似文献   
268.
天然海水,是个复杂的化学体系,是生物的活动环境,而又处在不断运动之中。研究天然海水的化学与物理化学性质,现场探索过于困难,而模拟研究则常过于简化,甚至离现场状况相去太远。 海水中各种元素的存在形式及其平衡,是研究海水化学与物理化学性质的根本间题。 本文的目的,为通过有关的现场观测资料及实验室的实验结果,讨论海水化学与物理化学平衡的热力学状态。  相似文献   
269.
分析1980-1987年欧洲中长期预报中心(ECMWF)每日风场、温度场格点资料及同期南海区域测站和船舶资料,讨论南海低层风场的气候特征。南海为典型的季风活动区,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流场的季节转换表现为季风系统的交替,相应不同的季风系统,南北温度梯度有一逆转过程,南海北部是温度梯度大且发生明显逆转的海区。12°N以南海区气温全年变化极小,整个海区大气温度的季节变化不如流场变化快和显著。  相似文献   
270.
黄海、东海底栖生物的生态特点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黄海和东海,连同渤海,是面积广阔的陆缘海,绝大部分区域的深度不超过160m,超过200m的深水区范围很小,东海平均深度370m,黄海平均深度44m ,渤海只有18m。黄海、东海的海底地形、海流系统和水团结构都相当复杂。强大的高温高盐黑潮暖流水和以长江为主体的低盐冲淡水占主导地位。北部的黄海冷水则是在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夏季低温水团,而台湾暖流和黄海暖流对局部海域水文状况也有一定的影响。它们的存在及其相互作用决定了黄海和东海海域的底栖动物区系性质。此外,海底沉积物结构类型及其理化性质对底栖动物的组成和分布也有相当大的影响,不同种的分布式样明显地反映了粗、细、软、硬底质的分布轮廓;而有些底内动物的活动又对沉积物的物理纹层和化学特点产生一定的影响。 黄海、东海底栖动物种类很多,有的种数量很大,不少种(虾类)是具有经济价值的渔业捕捞对象,或是经济鱼虾的天然饵料,有些又可作为水团、海流的指示种,与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海洋生物科学的发展有密切关系。本文根据多年调查资料,系统反映中国东部近海大型底栖动物的概貌和生态特点,内容包括种类和群落组成、分布及其与水文和沉积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