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57篇
  免费   1966篇
  国内免费   2815篇
测绘学   1038篇
大气科学   2552篇
地球物理   2502篇
地质学   5592篇
海洋学   1231篇
天文学   427篇
综合类   1111篇
自然地理   1485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192篇
  2022年   505篇
  2021年   562篇
  2020年   462篇
  2019年   506篇
  2018年   610篇
  2017年   562篇
  2016年   623篇
  2015年   546篇
  2014年   653篇
  2013年   720篇
  2012年   568篇
  2011年   596篇
  2010年   639篇
  2009年   661篇
  2008年   675篇
  2007年   605篇
  2006年   519篇
  2005年   465篇
  2004年   360篇
  2003年   383篇
  2002年   419篇
  2001年   356篇
  2000年   385篇
  1999年   500篇
  1998年   418篇
  1997年   407篇
  1996年   365篇
  1995年   312篇
  1994年   271篇
  1993年   204篇
  1992年   181篇
  1991年   134篇
  1990年   89篇
  1989年   97篇
  1988年   88篇
  1987年   57篇
  1986年   44篇
  1985年   35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24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7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4篇
  1958年   10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Abstract-With the onset of winter, polar marine microalgae would have faced total darkness for aperiod of up to 6 months. A natural autumn community of Arctic sea ice microalgae was collected fordark survival experiments from the Greenland Sea during the ARKTIS-XI/2 Expedition of RV Po-larstern in October 1995. After a dark period of 161 days, species dominance in the algal assemblagehave changed from initially pennate diatoms to small phytoflagellates (<20μm). Over the entire darkperiod, the mean algal growth rate was-0.01 d~(-1). Nearly all diatom species had negative growthrates, while phytoflagellate abundance increased. Resting spore formation during the dark period was ob-served in less than 4.5% of all cells and only for dinoflagellates and the diatom Chaetoceros spp. We as-sume that facultative heterotrophy and energy storage are the main processes enabling survival during thedark Arctic winter. After an increase in light intensity, microalgal cells reacted with fast growth withindays. Phytoffa  相似文献   
62.
针对远区台风对河口波浪动力场的影响问题,利用第三代波浪模式SWAN计算了远区台风"三巴"期间长江口波浪动力场分布,分析了陆架至河口区的波浪能量耗散和波致泥沙侵蚀的时空分布,发现波浪由外海向近岸传播过程中,波-波相互作用导致能量由高频向低频转换,周期和波长逐渐增大,近底层轨道流速增大,能量密度增高;阐明白帽破碎是维持深水区波浪能量平衡和限制波高成长的主要机制,底摩擦耗能和水深诱导的破碎耗能是长江口横沙东滩和崇明东滩邻近海域波高衰减的主要原因;提出波浪产生的底部切应力与相对水深有关,当波浪传播到浅水区时,波长和周期越大,波浪切应力越大。研究揭示了与河口相距数百公里的远区台风能够对长江口波浪动力场产生明显影响,河口水下三角洲前缘是最容易受到波浪侵蚀的区域,研究成果弥补了目前关于陆架远区台风对河口波浪动力场影响研究的不足,对深化认识远区台风对长江口动力环境、地貌演变、航运安全和滩涂保护等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63.
真鲷的营养需要及配合饲料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综述了真鲷的营养需要,研究了不同植物蛋白源对真鲷生长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三种饲料配方,试验结果表明I号饲料配方的增长率最高。  相似文献   
64.
报道1989~1990年山东省30多个大中型代表水库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种类频级、优势类群。主要种和生物量;统计分析掠食性与植食性浮游动物生物量,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生物量及浮游动物与代表水库营养状态指标的总磷,透明度和深度的关系。提出浮游动物个体越小,其生物量与水库营养水平关系越密切。  相似文献   
65.
安徽宣城地区中晚更新世风成堆积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25,自引:7,他引:25  
通过对宣城向阳中晚更新世沉积剖面的综合研究,认为该剖面与中国北方同时代的黄土—古土壤剖面相比较,虽然长江下游以南地区中晚更新世多个冰期中风成堆积的单层厚度与累积厚度,亦即风成物质的沉积通量与沉积速率均比北方黄土区要小,但它们所反映的气候与环境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66.
ObservationofcloudsandsolarradiationoverthePacificOceanasrelationtoglobalclimate¥FarnParungo;ClarenceNagamoto;CeciliaM.I.R.Gi...  相似文献   
67.
周学群 《海洋预报》1992,9(4):52-58
本文用ECMWF2.5×2.5网格点资料通过一个例子,对有利于南海热带气旋发展的环流场作了详细的分析,发现几点事实:(1)扰动在风的垂直切变较大的环境中仍可发展。(2)扰动位于中、低空西南急流左侧,高空南支东风急流右侧时,有利发展。(3)中,低空西南急流形成了扰动环流的强风潮,强风潮从扰动南侧入角,并包围扰动的东半圆。(4)扰动中、低层的入流和高层的外流呈现严重的不对称性。(5)当扰动发展到一定强度时,对南海热带季风环流圈的加强起到正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68.
中国沿海星虫动物门名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取1980~1989年间在我国沿海进行星虫动物区系调查的标本和有关资料做了整理、鉴定,共39种,分隶于2纲,4目,6科,12属。其中1种在我国为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69.
Although the Yellow River Delta and Bohai Sea coastal zone are long distance and different environment with Po River Delta and Adriatic Sea coastal zone, the comparison of data of two different areas and the evolution trend of two areas are quite similar. The influence of natural climatic changes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deltas and coastal zones exists both in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The cold/wet period occurred in 1300—1400A. D. and 1550 —1850 A.D. within this"large scale" climatie cycle, and shorter periods (10— 35 years) of cold rainy weather alternated with warm/dry period are known as "Bruckner cycles" which have influence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deltas and coastal zones.  相似文献   
70.
继“西沙、中沙群岛附近海域浮游硅藻类分类的研究”之后,作者又对西沙群岛所属岛、礁附近海域的羽纹硅藻进行了初步整理,共鉴定出羽纹硅藻11属27种及其变种(其中8种是我国首次记录)。本文对首次记录的种类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说明和绘图。某些在我国其他海域已有报道的种类,如光辉针杆藻、串珠梯楔形藻、海生斑条藻、琴状舟形藻、流苏胸隔藻、双标胸隔藻、钝端双眉藻、细纹斜盘藻等,以往的描述较简单,并且与西沙群岛标本的形态也不完全雷同,为了便于应用和比较,本文根据西沙群岛的标本,又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或补充说明。对有图而无说明,或仅有名录的种类的国内资料,在地理分布内注明。为了保持西沙群岛所属海城硅藻分类研究的连续性,本文仍采用 Hendey 提出的分类系统排列。 为便于读者査找,每一种名下列出其同物异名。 标本多用小型浮游生物网采得,有些则取自珊瑚表面。插图均用描图仪描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