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27篇
  免费   607篇
  国内免费   886篇
测绘学   361篇
大气科学   714篇
地球物理   734篇
地质学   1618篇
海洋学   318篇
天文学   120篇
综合类   357篇
自然地理   398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146篇
  2021年   188篇
  2020年   142篇
  2019年   159篇
  2018年   168篇
  2017年   174篇
  2016年   184篇
  2015年   163篇
  2014年   195篇
  2013年   211篇
  2012年   228篇
  2011年   210篇
  2010年   200篇
  2009年   196篇
  2008年   177篇
  2007年   186篇
  2006年   135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108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102篇
  2000年   103篇
  1999年   112篇
  1998年   134篇
  1997年   111篇
  1996年   82篇
  1995年   77篇
  1994年   80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31.
光化学烟雾的控制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MM5与RADM的耦合模式,设计了3个削减源排放的试验,用以探讨控制光化学污染的有效途径。试验结果表明,在NMHC/NOx比值很大的前提条件下,NOx地面源排放的削减对降低大气中O3含量的作用最显著,而削减NMHC对降低大气中PAN含量的作用明显,同时削减NMHC和NOx是降低大气光化学污染强度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832.
基于兰州九州台黄土剖面的土壤有机质δ13C分析,讨论了兰州地区末次间冰期和全新世2个时期气候以及地表植被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末次间冰期δ13C变化范围为-29.97‰~-25.52‰,平均值为-27.79‰;全新世δ13C变化范围在-20.82~-34.40‰之间,平均值为-28.99‰.从δ13C平均值来看,该地区在以上两个时期地表植被主要为C3植物.末次间冰期九州台剖面δ13C表现出3峰夹2谷的特征与同一时期深海SPECMAP曲线有着良好的对应,表明了该时期兰州地区的气候变化与全球是一致的,全新世土壤有机质δ13C所反映出的3个不同的变化阶段对应于早、中、晚全新世阶段.结合黄土高原其他剖面相应时期的土壤有机质δ13C的研究结果,我们观察到陕西关中地区的黄土剖面末次间冰期和全新世土壤有机质δ13C要大于黄土高原西部的兰州等地区,气候差异引起的地表植被中C3、C4植物比例不同是造成两地区土壤有机质δ13C差异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土壤有机质δ13C是揭示该地区气候变化的一个良好代用指标.  相似文献   
833.
对1990~2004年的15年间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低空急流的发生发展规律和急流对广西西风系统特大暴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34.
秦亚军  谢今范  马吉祥  李宗文 《气象》1998,24(12):39-42
通过网络互联,实现了现有气象业务系统利用卫星网提供的实时观测数据,提高了预报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35.
2002年6月21~24日梅雨锋暴雨过程中的水汽羽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用GMS 5水汽图像和NCAR/NCEP再分析资料 ,分析了 2 0 0 2年 6月 2 1~ 2 4日长江中下游梅雨锋暴雨过程中水汽图像上水汽羽的特征。结果表明 :日平均水汽图像上显示了这次暴雨过程中对流层中上部的主要水汽型 ,是一条热带水汽羽从孟加拉湾经过青藏高原东部向偏东方向伸展至江淮地区 ,并与中纬度水汽羽相互作用 ,暴雨云团在热带水汽羽中连续生成。这条热带水汽羽是一条深厚暖湿输送带 ,反映了中高层水汽从孟加拉湾向长江下游的输送 ,以及通过大尺度上升运动造成的水汽自下而上的垂直输送 ,并且水汽羽与对流层上层的负涡度和正散度区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水汽羽的北部边界附近的暗带与一条强涡度梯度和高空急流轴相关 ,具有明显的斜压性  相似文献   
836.
运用WRF模式对2009年8月发生在华北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按照性质的不同对模拟降水进行了研究,还进行了湿度场试验,最后利用模式输出结果对水汽螺旋度和水汽涡度收支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数值模式比较合理地再现了本次暴雨天气过程。显式降水在模拟的总降水量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但是在暴雨爆发初期,积云降水起了重要作用。对流层中层的水汽饱和程度对模拟降水性质及降水量大小有重要影响,显式降水一般发生在空气饱和程度较高的区域,而位势不稳定则是诱发积云降水的主要原因。对流层中低层水汽螺旋度的强度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降水系统的强弱变化,其高值区与强降水落区在出现的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较好的一致性。水汽涡度收支对于水汽涡度及水汽螺旋度的变化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可以作为预报降水的一个动力指标。  相似文献   
837.
大庆石油物探资料结果表明,大庆长垣西缘断裂的上盘,即东侧的北西向断裂可能存在第四纪活动断裂。为了确定大庆长垣西缘断裂的空间展布以及该区的地壳浅部地质构造特征,本项研究布设了2条跨大庆长垣西缘断裂的浅层地震探测剖面。结果表明,大庆长垣西缘断裂表现为走向北东、倾向南东的逆断层,为一条中生代晚期活动断裂。断裂的上盘,即东侧发育有一系列次级断裂,断裂的断层性质以及断层倾向多样化,两条测线东部均发育错断第四纪地层的断层,使得该区浅部地层形成地堑与地垒构造。本项研究不仅可进一步提高对大庆长垣地区浅部构造特征的认识,而且为大庆市地震危险性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38.
密切结合勘探实际,以钻井、测井等地质资料为主要依据,以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风化壳为对象,以多学科的地质理论与技术方法为指导,结合盆地构造演化,通过对奥陶系不整合侵蚀面上下地层组合情况的深入分析,把印模法与残厚法结果有机结合,深入探讨了奥陶系风化壳古地貌恢复的方法思路及其古地貌发育特征,探索了古地貌恢复的新方法--综合法,建立了解释和恢复古地貌单元属性的综合地质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盆地东部奥陶系侵蚀不整合面上下的地层组合可以分别被划分为上薄下薄、上厚下厚、上厚下薄、上薄下厚4种基本型式以及上次厚下次薄、上次薄下次薄、上次薄下次厚、上次厚下次厚等8种子模型;相应的古地貌解释包括了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岩溶盆地3个二级古地貌单元以及残丘、台地、残台、阶坪、沟谷、浅洼、深洼等11个三级古地貌单元。岩溶高地出现于研究区西南角,分布局限;岩溶斜坡占据了研究区的大部分,其主力地貌单元为斜坡台地与斜坡阶坪;岩溶盆地位于研究区东部,其主力地貌单元为盆地浅洼。  相似文献   
839.
珊瑚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原住民,具有近6×108年的发育史,弱势群居、喜温和原地长成是珊瑚的基本特征。作者介绍了珊瑚-珊瑚礁的基本特征,综述了跨十年调查的研究区珍贵照片资料和相关认识,指出中国是全球主要的珊瑚-珊瑚礁国家,地位举足轻重;珊瑚-珊瑚礁作为地球生物多样性的代表,造岛、固礁、护鱼、防护岛岸流失,形成南海四大群岛280余座岛、礁、滩、沙,所构建庞大海洋生态系统是无与伦比的海洋生态资源和寸土寸金的南海海洋国土。提出划分南海珊瑚-珊瑚礁为中央区和周缘区2个分布区,阐述了南海中央区珊瑚-珊瑚礁的基本特征,系统汇集报道了间隔10年2个科考航次调查在浅水礁盘浮潜、至20 m水深浅潜-深潜和礁盘及开展岛、礁、滩、沙地质调查的发现,包括科学定名46种六放石珊瑚和6种八放软珊瑚等成果,同时,收集了西沙、中沙、东沙和南沙群岛海域的相关调查航次珊瑚照片;进一步阐述了单体环礁和复合环礁的特征及分布,并进行了初步对比,指出永乐环礁是南海唯一一个真正的切合达尔文模式的环礁,也是环礁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产物,构成现代海洋珊瑚-珊瑚礁形成演化研究最好的天然实验室。  相似文献   
840.
基于Miall储层构型研究思想,结合岩心、测井、测试等资料,对乌南油田砂坝砂体储层构型界面特征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储层构型界面识别标志;在此基础上,将砂坝内部构型分为坝主体和坝侧缘,同时通过动、静态结合,明确砂坝外部构型存在孤立、视连通、左侧向叠置和右侧向叠置4种模式;纵向上发育湖退(进积)和湖进(退积)两种砂体发育模式。坝主体是主力储层,具有良好油气显示;坝主体分布面积大、出现频率高为油气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