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64篇
  免费   719篇
  国内免费   1089篇
测绘学   508篇
大气科学   855篇
地球物理   847篇
地质学   1928篇
海洋学   436篇
天文学   129篇
综合类   446篇
自然地理   523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167篇
  2021年   227篇
  2020年   167篇
  2019年   190篇
  2018年   214篇
  2017年   214篇
  2016年   230篇
  2015年   207篇
  2014年   242篇
  2013年   236篇
  2012年   262篇
  2011年   246篇
  2010年   256篇
  2009年   240篇
  2008年   223篇
  2007年   223篇
  2006年   176篇
  2005年   179篇
  2004年   139篇
  2003年   117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119篇
  2000年   133篇
  1999年   155篇
  1998年   169篇
  1997年   143篇
  1996年   103篇
  1995年   84篇
  1994年   90篇
  1993年   81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51.
基于煤田勘探资料和矿井实际观测结果,结合测试分析和数值计算,对平顶山矿区李口集区块煤储层地质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区块内主煤层的煤体结构破坏严重,小型裂隙发育但连通性较差,含气量中等且属于低压煤储层,煤层气采收率偏低,地面原位开采的难度较大。为此,建议该区块的煤层气开发以矿井抽采为主,并在煤矿采动带和采空区辅以合理的地面抽采工程。  相似文献   
952.
湖泊纹层状沉积物是在湖水分层的条件下缓慢沉积的。这些沉积物在沉积以后可能会发生一些同生期的改造作用,如季节性湖流的微弱冲刷、湖水中溶解氧对有机质的氧化、硫酸盐还原作用对有机质的氧化和硫化物的形成、有机质分解形成的偏酸性底层湖水对碳酸盐的溶解和磷的迁移造成的藻类勃发等,使纹层在成分、结构和构造方面发生一些变化。在对纹层进行古气候、古环境恢复的时候,这些同生期的变化不能被忽视。对这些变化的研究有助于对古气候、古湖水沉积环境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953.
煤储层含气性特征及其地质动力学控制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煤层含气性是煤层气成藏的一个基本要素,是煤层气勘探开发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煤层气的富集是生成、储集、封盖保存等方面条件及其动态发展过程的有力配置,是各种地质动力学条件耦合作用的结果。在阐述我国煤储层含气性区域分布规律的基础上,从热动力条件、构造动力条件、沉积动力条件及地下水动力条件4个方面总结了前人关于地质动力学条件控气作用的研究成果,认为目前研究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片面性、单一性等问题,指出全面耦合分析动力学条件是煤层气成藏作用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54.
The permafrost environment in the Muli mining area, an opencast mining site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China, is now undergoing significant degradation because of the ongoing mining activities. The permafrost environment in this mining site had already been evaluated by previous study, in which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was applied. Although this method can roughly characterize the permafrost environment of this mining site, it has limitations by being easily affected by man-made factors. In view of this limitation, this study attempts to employ a new method, the catastrophe progression method, to estimate the current stage of the permafrost environment in this mining area. The results show that, by catastrophe progression method, currently the calculated indexes of the permafrost freezing–thawing disintegration, permafrost thermal stability, permafrost ecological fragility, and the permafrost environment are 0.43 (general situation), 0.77 (general situation), 0.71 (bad situation) and 0.83 (general situation), respectively. These values imply that the permafrost environment has been damaged by anthropologic activities to a certain degree and potentially may be further degenerated. However, at this degree, a new equilibrium stage of permafrost environment could be achieved if the current state of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is stabilized and treatments are constructed against further damages.  相似文献   
955.
根据采自青海南部高原曲麻莱、治多地区的圆柏树轮样芯建立的树木年轮年表,重建了近450年来高原春季(4~6月)的最高气温序列。采用多窗谱分析、小波分析和Yamamoto突变检测分析等方法综合研究了重建的高原春季最高气温序列的准周期性及多尺度突变特征。结果显示,青海南部高原地区春季最高气温的变化存在较明显的31~54年低频和2~4年高频准周期波动特征。在30~54年时间尺度上,青海南部高原春季最高气温变化经历了1622~1639年、1798~1816年、1896~1913年和1933~1951年的偏冷期以及1684~1703年、1779~1797年、1817~1835年和1914~1932年的偏暖期。分析还发现,青南高原地区春季最高气温在冷暖期的转换过程中存在着较明显突变现象,在30~40年时间尺度上,Tm序列在1610年、1668年、1816年、1915年和1934年前后的突变是明显的。交叉相关分析显示,在滞后7.5年左右,青海南部高原春季最高气温波动与太阳黑子周期长度的变化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56.
The Chalukou porphyry Mo deposit, located in the Great Hinggan Range, is the largest Mo deposit in northeast China, although the age and genesis of the associated magmatic intrusions remain debated.Here we report zircon U-Pb ages and trace elements, whole rock geochemistry and Sre Nd isotope data with a view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gmatism and molybdenum mineralization.Zircon U-Pb analysis yield an age of 475 Ma for rhyolite in the older strata, 168 Ma for the premineralization monzogranite, and 154 Ma for the syn-mineralization granite porphyry. The granite porphyry and quartz porphyry are considered as the ore-forming intrusions. These rocks are peraluminous, alkali-calcic, and belong to high-K to shoshonitic series with a strong depletion of Eu. They also display characteristics of I-type granites. The rocks exhibit wide variations of(87 Sr/86 Sr)iin the range of 0.705426 -0.707363, and ε_(Nd)(t) of -3.7 to 0.93. Zircon REE distribution patterns show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crust and the mantle, implying magma genesis through crust-mantle interaction. The Fe_2O_3/FeO values(average 1) for the whole rock and EuN/Eu*Nvalues(average 0.45), Ce~(4+)/Ce~(3+) values(average 301)for zircon grains from the granite porphyry are higher than those from other lithologies. These features suggest that the ore-forming intrusions(syn-mineralization porphyry) had higher oxygen fugacity conditions than those of the pre-mineralization and post-mineralization rocks. The Chalukou Mo deposit formed in relation to the southward subduction of the Mongol-Okhotsk Ocean. Our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subduction-related setting, crust-mantle interaction, and the large-scale magmatic intrusion were favorable factors to generate the super-large Mo deposits in this area.  相似文献   
957.
以东江流域的岳城、胜前、东坑、蓝塘和九州五个子流域为例,应用前四个子流域分析DEM分辨率和流域大小对地形指数和TOPMODEL模型模拟结果的影响,探讨TOPMODEL模型对DEM分辨率的依赖性.结果表明:DEM分辨率对地形指数有着显著的影响,且径流模拟精度依赖于DEM空间分辨率,随着DEM空间分辨率的降低模拟得到的确定性系数逐渐减小.为了克服TOPMODEL模型难以考虑降雨空间分布不均对径流过程的影响,建立基于子流域的TOPMODEL模型,将基于子流域的TOPMODEL模型和整个流域的TOPMODEL模型应用九州子流域进行模拟比较,发现基于子流域的TOPMODEL模型能够得到精度更好的模拟效果,而且可以得到不同子流域对流域出口流量过程的贡献度,进而能够分析不同降雨情况下的流域出口洪水过程.  相似文献   
958.
定量评价硫酸对岩溶碳汇效应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岩石风化碳汇通量估算精度, 对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意义重大.选取受酸雨影响的桂林岩溶区为研究对象, 在枯水期对研究区14个岩溶大泉和15条地下河水化学成分和碳同位素进行了测试分析, 结果表明: 岩溶大泉和地下河中阳离子以Mg2+和Ca2+为主, 阴离子以HCO3-为主, 分别占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的90%以上, SO42-含量较低, 其含量范围为0.004~0.213mmol/L; 所占阴离子组成比例为0.12%~6.11%;δ13CDIC、[Ca2++Mg2+]/[HCO3-]更偏向于碳酸溶解端元, 离硫酸溶解端元距离远, 证实硫酸参与碳酸盐岩的溶解对地下水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简称DIC)及δ13CDIC的影响有限; 与Sr2+/Ca2+值一样, δ13CDIC主要受径流条件控制, 其大小可以反映地下水径流条件的强弱.利用化学计量关系计算出由硫酸溶蚀碳酸盐岩的平均比例为22.64%, 产生的DIC(HCO3-H2SO4)占总DIC的平均比例为13.04%, 碳酸产生的DIC(HCO3-H2CO3)占地下水总DIC的比例为86.96%, 其中来源于土壤大气中的HCO3-比例为43.48%.因此, 扣除硫酸对地下水中DIC的贡献后, 岩溶碳汇效应将减少13.04%.   相似文献   
959.
浅析探矿权评估方法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琴  崔彬 《地质与勘探》2004,40(1):77-80
由于探矿权勘查风险、地质前景的不可预测性,国内外对探矿权的评估方法仍处于探索阶段,不够成熟.现在探矿权评估有很多方法,但是每种评估方法都有其弊端,文章选取了3个同矿种、同矿带的某勘查区探矿权作为评估对象,这3个勘查区域勘查工作程度不同.通过对3个区块探矿权评估价值的对比分析,来浅析在各阶段各评估方法在现今探矿权评估中尚存在的问题:不管是使用何种方法对勘查区进行评估,由于采用参数不同,评估出的价值将会有很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960.
秦勇  张德民 《地质论评》1999,45(6):576-583
山西沁水盆地中、南部下二叠统山西组主煤储层现代构造应力场主应力差增大、煤储层渗透率梯度呈指数形式增长,煤储层压力梯度呈对数增长,这种规律主要受控于现代构造应力场应力方向与煤储层天然裂隙优势发育方向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两组方向对于煤储层来说近于平行,对煤储层顶板则表现为近于正交,由此导致主煤储层中天然裂隙处于相对拉张状态,而其顶板天然裂隙处于挤压状态,主应力 越大,相对拉张效应就越显著。基于这种规律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