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9篇
  免费   223篇
  国内免费   315篇
测绘学   124篇
大气科学   167篇
地球物理   280篇
地质学   556篇
海洋学   163篇
天文学   48篇
综合类   164篇
自然地理   15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满洲里地区银铅锌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满洲里地区是得尔布干成矿带最重要的银铅锌矿床产出地区。文中以额仁陶勒盖银矿床和查干布拉根银铅锌矿床为例,系统研究了该区银铅锌矿床成矿流体特征,探讨了矿床成因类型。研究表明,额仁陶勒盖银矿床以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为主,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42~334℃,平均265℃,盐度(质量分数)为1.73%~4.48%NaCl_(eqv),平均2.70%NaCl_(eqv),流体密度为0.72~0.84 g/cm~3,平均0.80 g/cm~3,流体压力为13~26 MPa,平均18 MPa,对应的成矿深度为0.5~1.0 km,平均0.7 km,成矿流体总体上属于H_2O-NaCl体系。查干布拉根银铅锌矿床发育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含CO_2包裹体和纯CO_2包裹体,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79~367℃,平均261℃,盐度(质量分数)为2.23%~6.87%NaCl_(eqv),平均4.35%NaCl_(eqv),流体密度为0.65~0.91 g/cm~3,平均0.82 g/cm~3,成矿压力为15~46 MPa,平均25 MPa,对应的成矿深度为0.6~1.7km,平均0.9 km,成矿流体总体上属于H_2O-CO_2-CH_4-NaCl体系。两个矿床的成矿流体均属于中低温、低盐度、中等密度流体。额仁陶勒盖银矿床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大气水的混入是银沉淀的主要机制,其矿床成因属于浅成低温热液型;查干布拉根银铅锌矿床成矿流体属于岩浆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水,流体不混溶作用或沸腾作用是查干布拉根矿床银铅锌沉积的主要机制,其矿床成因属于中低温热液脉型。满洲里地区银铅锌矿床的成矿时代为早白垩世,成矿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侵入岩浆活动晚期的火山-次火山热液密切相关,矿床产出于伸展背景下的中生代陆相火山断陷盆地中。  相似文献   
992.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岩溶型储层类型及特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岩溶型储层可划分为同生岩溶、风化壳岩溶和埋藏岩溶等三种类型。同生岩溶型储层主要为礁滩体受三级或四级相对海平面下降导致的短暂暴露和淡水淋溶的产物。风化壳岩溶型储层包括层间岩溶和潜山岩溶两个亚类:层间岩溶为碳酸盐岩中—短期抬升剥蚀和淡水淋溶的产物,地形起伏平缓,与上覆碳酸盐岩呈平行不整合接触;潜山岩溶为碳酸盐岩长期抬升剥蚀和淡水淋溶的产物,地形起伏强烈,与上覆石炭系、侏罗系—白垩系碎屑岩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包括石灰岩潜山和白云岩潜山。埋藏岩溶型储层又可分为原源埋藏岩溶和异源埋藏岩溶两个亚类,前者为有机酸、盆地热卤水、TSR成因的硫化氢等成岩流体作用的产物,后者为深源热液作用的产物。认为塔里木盆地岩溶型储层是多期次岩溶作用叠加改造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3.
河南省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非地转湿Q矢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NCEP/NCAR格点分析资料,根据非地转湿Q矢量对2005年8月28-29日河南省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试图找出非地转湿Q矢量与大暴雨过程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大暴雨区和非地转湿Q矢量辐合区以及上升运动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暴雨产生在低层负的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区域内,非地转湿Q矢量所激发的次级环流有利于暴雨的维持和发展,暴雨落区位于次级环流的上升支一侧。  相似文献   
994.
探索Blazar光变资料中的周期或准周期变化是1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领域.由于光变资料的复杂性,目前寻找周期的算法还不够完善.文中以现代谱估计为基础,详细论述了自回归(Auto-regressive,AR)模型谱估计方法和最大熵谱估计的基本原理,分析了阶数选择对模型的重要影响,并把这些方法应用到类星体3C 279和BL Lac天体OJ287的光变周期分析中,得到它们的光变周期分别为7.14和11.76yr.通过验证,自回归 模型谱估计方法由于其分辨率高,可以作为1种较好的分析周期的方法.最后指出在应用谱估计分析Blazar天体的光变周期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995.
GIS中的模糊形态运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空间数据的不确定性是当前GIS领域的研究难点之一。为了描述空间数据的模糊性,把模糊集理论引入GIS,以加强GIS对模糊现象建模的能力,因而产生了模糊数据。但现有GIS缺乏对模糊数据分析和处理的能力。该文把模糊集理论引入数学形态学,提出能处理模糊数据的模糊形态运算,并给出模糊形态运算的隶属函数,使传统的数学形态学能够处理模糊数据且容易在计算机上实现。  相似文献   
996.
临泽杨台洼滩凹凸棒粘土及石膏矿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孝通  崔峤 《甘肃地质》2005,14(1):90-95
杨台洼滩凹凸棒粘土及石膏矿床,分别发现于1993年、1956年。该矿矿层厚度大、延展面积广,除具有国内外凹凸棒粘土共同具有的物化性能之外,其独特性是含有大量微量营养元素,具有较大的经济意义。填补了我省该类矿床的空白。  相似文献   
997.
鄂尔多斯盆地祁连海域奥陶纪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根据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及南部奥陶纪露头勘察结果,尤其是中奥陶统平凉组页岩在盆地的西部及南部普遍存在,结合地表露头及盆内钻孔资料,系统分析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祁连海域早古生代奥陶纪不同时期沉积环境特点,分析了各沉积期的岩相古地理特征。受中央古隆起形成和祁连海向东逐渐海侵影响,马家沟组一期到五期,地形坡度较缓,鄂尔多斯盆地古地理格局由祁连海向盆地内部分别发育开阔海台地、局限海台地到蒸发台地相沉积。马家沟组六期和平凉期以及其上的上奥陶统沉积时期,主要为开阔海台地、斜坡相和深水盆地相沉积,在台地向斜坡的转换部位发育一些生物碎屑灰岩及由珊瑚组成的生物礁滩相沉积,斜坡部位发育平凉组笔石页岩斜坡相沉积,构成了华北盆地边缘中—上奥陶统一套特殊的局部天然气勘探组合。鄂尔多斯祁连海域奥陶纪岩相古地理研究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和实际生产意义。  相似文献   
998.
任峤 《西北地质》2009,42(1):95-104
通过对尚店油田的构造和沉积环境的分析,对比不同储层岩石类型和储层展布特征,分析了不同储层的宏观特征和微观特征以及不同储层在组成、结构、构造、四性、地震剖面上的不同反映,以及不同储层的成因和特点,指出岩石组构对油气采出的影响。由于储层成因的不同,引起岩石组构和微观特征的不同,这些不同在今后油田开发中尤其是老油田目前产量入不敷出的情况下应引起重视,可为今后油田实施开发措施和制定开发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9.
全球变暖背景下海螺沟冰川近百年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海螺沟冰川是我国典型的温冰川之一,对100 a来各种观测资料的分析发现:海螺沟冰川自1823年以来末端海拔上升300 m,年均升高1.64 m,20世纪以来末端海拔上升速度加快;在20世纪呈现明显的退缩变化,76 a冰川后退1 821.8 m,年均后退24 m.运用冰川学方法恢复了海螺沟冰川45a来的物质平衡变化,45 a累积物质平衡值为-10 825.5 mm(水当量),年均平衡值为-240.6 mm(水当量).在全球变暖影响下,冰川雪线不断上升,冰川活动强烈,导致冰面形态发生了明显变化,具体表现为:冰川厚度不断变薄、大冰瀑布上出现巨大塌陷洞穴、冰面丘融化变形、冰面径流不断变大、冰川弧拱区裂隙密布等,冰川内部的径流冲刷和冰川表面的剧烈消融是海螺沟冰川表面形态发生显著变化的主要机制.总之,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该冰川表现出以亏损为特征的退缩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00.
温冰川冰内及冰下水系季节演化及其水文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刘巧  刘时银 《冰川冻土》2009,31(5):857-865
针对温冰川冰内及冰下水系(又称冰川排水系统)演化及其水力过程,回顾了我国20世纪90年代在典型温冰川海螺沟冰川开展钻孔试验及关于冰下河堵溃问题的水文学分析,主要从水文学角度,探讨了消融期温冰川冰内及冰下水系的演化过程及其在径流过程曲线上的反映.利用径流-气温交叉相关分析方法,计算了海螺沟冰川2003—2005年逐日Q-T时滞,其季节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指示了冰内及冰下水系季节演化过程及其水力状况,并针对典型时段,重点探讨了二者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