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52篇 |
免费 | 753篇 |
国内免费 | 120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24篇 |
大气科学 | 865篇 |
地球物理 | 676篇 |
地质学 | 1778篇 |
海洋学 | 520篇 |
天文学 | 186篇 |
综合类 | 282篇 |
自然地理 | 37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9篇 |
2023年 | 124篇 |
2022年 | 213篇 |
2021年 | 279篇 |
2020年 | 216篇 |
2019年 | 245篇 |
2018年 | 248篇 |
2017年 | 199篇 |
2016年 | 219篇 |
2015年 | 185篇 |
2014年 | 190篇 |
2013年 | 201篇 |
2012年 | 218篇 |
2011年 | 204篇 |
2010年 | 217篇 |
2009年 | 170篇 |
2008年 | 172篇 |
2007年 | 137篇 |
2006年 | 160篇 |
2005年 | 120篇 |
2004年 | 92篇 |
2003年 | 70篇 |
2002年 | 97篇 |
2001年 | 100篇 |
2000年 | 93篇 |
1999年 | 114篇 |
1998年 | 80篇 |
1997年 | 90篇 |
1996年 | 108篇 |
1995年 | 81篇 |
1994年 | 72篇 |
1993年 | 52篇 |
1992年 | 42篇 |
1991年 | 33篇 |
1990年 | 22篇 |
1989年 | 29篇 |
1988年 | 22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0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112.
研究表明很多地震前后存在明显的热红外辐射异常.影响地物热红外辐射信息的因素很多,而地震相关的热红外辐射异常是强干扰背景下的弱信息,难以简单地将其提取出来.本文将地震相关的热红外辐射异常作为一种事件性的信号分析,通过小波包分析将热红外辐射信息的时间序列分解成不同频带的信号,通过分析各频带信号能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事件性信号检测.2005年11月26日九江地震、2006年4月21日堪察加地震和1998年8月27日伽师地震的研究结果表明,小波包分析能有效检测这种事件性信号,同时显示这种事件性信号与地震活动之间关系的机理和时空演化特征是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3.
长白山区图们江流域新生代火山岩的岩石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图们江流域新生代火山岩以溢流式喷发为特征,其主要岩石类型以拉斑玄武岩为主,含少量玄武质粗安岩、碱性玄武岩、玄武质安山岩和粗面玄武岩。根据图们江流域火山岩的Mg#(Mg#=100Mg^2+/(Mg^2++Fe^2+))值多数≤60,Ni含量〈100μg/g和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综合表明,形成火山岩的岩浆不是原始岩浆,它们是原始岩浆在上地幔经历了橄榄石、辉石分离结晶作用后形成的以拉斑玄武岩为主,包括碱性玄武岩和粗面玄武岩等演化岩浆,结晶分异作用是岩浆演化过程的主要控制因素。拉斑玄武质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壳源物质同化混染作用,发生在上地壳遭受较大程度混染的岩浆K2O含量明显偏高(〉2.6%),形成玄武质粗安岩。 相似文献
114.
基于参与式调查与主成分分析的金塔绿洲变化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陆河流域绿洲变化驱动机制是旱区绿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利用1963~2010年的Keyhole存档相片、KATE-200卫星航片、Landsat遥感影像等多源数据,获取了金塔绿洲空间分布及面积变化信息。在此基础上,结合参与式调查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分析绿洲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表明:近47 a来金塔绿洲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绿洲规模不断扩大,至2010年绿洲面积高达539.47 km2。其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人口增加、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及政策等因子的相互交织作用。气候变化是背景因子,人文因子是绿洲变化的主成分因素,且在不同历史社会背景下,其主导人文因素也不同。 相似文献
115.
Lin He Song Wang Xiao-Jie Xu Roberto Soria Ji-Feng Liu Xiang-Dong Li Yu Bai Zhong-Rui Bai Jin-Cheng Guo Yan-Li Qiu Yong Zhang Ruo-Chuan Xu Ke-Cheng Qian 《天文和天体物理学研究(英文版)》2019,(7)
X-ray emission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stellar activity. In this paper, we study stellar Xray activity using the XMM-Newton and LAMOST data for different types of stars. We provide a sample including 1259 X-ray-emitting stars, of which 1090 have accurate stellar parameter estimations. Our sample size is much larger than those used in previous works. We find a bimodal distribution of the X-ray to optical flux ratio(log(fX/fV)) for G and K stars. We interpret that this bimodality is due to two subpopulations with different coronal heating rates. Furthermore, using the full widths at half maxima calculated from Hα and Hβ lines, we show that these stars in the inactive peaks have smaller rotational velocities. Thi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magnetic dynamo theory that presumes stars with low rotational velocities have low levels of stellar activity. We also examin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log(fX/fV) and luminosity of the excess emission in the Hα line, and find a tight relation between the coronal and chromospheric activity indicators. 相似文献
116.
利用地基微波辐射计的观测资料研究了2016年8月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出现的两次不同性质雷暴过程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温湿参量分布和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天气尺度强迫下雷暴前40 min,温湿廓线表现为低层温度降低、水汽密度升高,雷暴结束后趋于稳定,该变化可反映对流活动的起止。而局地热力雷暴前8 h~40 min,低层温度持续升高,降水前半小时水汽密度迅速升高,反映出了大气层不稳定能量积蓄过程和对流爆发前的空中水汽变化。(2)积分水汽含量(
117.
118.
为研究大尺度系统风对海风的影响以及海风三维结构特征,利用山东省123个地面自动站资料、青岛地区三十多个内陆及沿海、海岛观测站以及奥帆赛场3个浮标站资料,对2006年8月21日青岛一次海风个例进行了分析,并利用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风暴分析预测中心开发的ARPS(the Advanced Regional Prediction System)模式,对海风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发现:在较强的离岸风背景下,当内陆气温高于海面气温2℃左右时,海风也可以发生。海风首先在海岸线附近的海上开始,发展的同时向内陆及远海地区推进。海风低层环流很浅,主要位于500 m以下。在较强的偏北离岸风下,海风向内陆推进的距离很短。偏北的大尺度系统风由于渤海冷下垫面的影响,不利于青岛海风的维持。海风开始时,在1500~2500 m高度处同时有反环流出现,但直到傍晚前后,海风的垂直环流圈才发展得比较清晰,其高度也更接近地面。海风消亡后,高层的垂直环流圈及反环流维持3 h左右才逐渐消亡。 相似文献
119.
青龙山超高压变质榴辉岩中的绿帘石经历了四个演化阶段:早期绿帘角闪岩相进变质阶段形成的绿帘石,其化学成分以含铁高为特征,Fe2O3为14.796~17.84%,XFe=0.413~0.486,而CaO和Al2O3含量较低;柯石英榴辉岩相变质阶段和石英榴辉岩相变质阶段形成的绿帘石,其化学成分呈现连续变化,核部相对富Fe2O3,为11.933~12.993%,XFe=0.322-0.358,而CaO和Al2O3含量低,主要形成于柯石英榴辉岩相变质阶段;边部Fe2O3的含量低,为9.628-10.138%,XFe=0.275~0.286,而CaO和Al2O3的含量高,主要形成于石英榴辉岩相退变质阶段;晚期退变质角闪岩相阶段形成的绿帘石,其化学成分与绿帘角闪岩相变质阶段相似,也以富含Fe2O3为特征,XFe=0.433。绿帘石化学成分的变化反映了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快速俯冲快速折返的过程。绿帘石中存在三种不同盐度的含Mg^2+、Fe^2+等金属阳离子的NaCl水溶液包裹体,高盐度(22.5wt%NaCl至略大于23.2wt%NaCl)的水溶液包裹体形成于柯石英榴辉岩相变质阶段,中高盐度(12.6-16.0wt%NaCl)的水溶液包裹体形成于石英榴辉岩相变质阶段,而中等盐度(6.4-11.7wt%NaCl)的溶液包裹体形成于角闪岩相退变质阶段。绿帘石中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证实超高压变质作用及后期的折返过程中并不存在大规模的流体作用,变质流体的活动限于矿物晶体颗粒范围。 相似文献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