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94篇
  免费   859篇
  国内免费   1241篇
测绘学   370篇
大气科学   666篇
地球物理   802篇
地质学   2359篇
海洋学   761篇
天文学   63篇
综合类   400篇
自然地理   573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108篇
  2022年   227篇
  2021年   281篇
  2020年   231篇
  2019年   269篇
  2018年   308篇
  2017年   261篇
  2016年   267篇
  2015年   262篇
  2014年   269篇
  2013年   269篇
  2012年   273篇
  2011年   290篇
  2010年   247篇
  2009年   244篇
  2008年   224篇
  2007年   220篇
  2006年   190篇
  2005年   173篇
  2004年   137篇
  2003年   150篇
  2002年   151篇
  2001年   162篇
  2000年   125篇
  1999年   131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82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营口市滨海大道工程属于重要项目,建设用地所处地质环境为中等—复杂区,现状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为崩塌灾害。通过对危险性起决定作用的地形条件、地层岩性、构造地震、人类活动4方面因素的分析,该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属危险性小级,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属于危险性小区,因而在采取措施条件下适宜路桥建设,并提出了防治措施,为施工建设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2.
循环经济——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的科学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樊琦  刘恩举 《地质与资源》2005,14(4):310-313
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的“资源危机”或“资源安全”问题,促使人们寻求资源集约型经济和循环经济的新理念.本文根据生态学规律,指出按照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经济,是缓解中国资源压力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阐释了循环经济的概念与基本特征,论述了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我国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我国资源利于如何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93.
陕西咸阳人工林地土壤干层研究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赵景波  杜娟  周旗  岳应利 《地理科学》2005,25(3):322-328
根据咸阳庞西村苹果林地、梧桐林地和草地土壤含水量测定,研究了0~6m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和土壤干层特点与分布。结果显示, 咸阳人工林地从表层向下含水量呈现由高到低再到低的变化;10龄苹果林地2~4m深处土壤含水量平均为8.3%,12龄梧桐林2~4m深处土壤含水量平均为8.6%,均发育了明显的土壤干层;4龄苹果林下土层有干化显示,但无干层发育;草地土层含水量明显较苹果林地高,无土壤干化的显示。研究表明,土壤干层形成的具体原因一是降水量少决定的薄膜水带埋藏深度小,二是薄膜水的运移速度缓慢和含水量低。为保持人工林基本正常的生长和土壤水的正常运移,应避免严重的土壤干层出现。咸阳附近土壤干层的出现表明土壤干层在黄土高原广泛分布,该区的植被恢复首先应以疏林或森林草原为主,待土壤水分改善后再考虑恢复森林植被。  相似文献   
994.
石羊河下游地区近年来由于河水注入量的持续减少,使得依赖河水补给的地下水相应减少,造成区域性地下水位的下降,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石羊河流域下游的民勤绿洲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如何抢救和保护民勤绿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施了下游调水工程——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二期向民勤调水工程,该工程是国内第一个长距离穿越沙漠的跨流域调水工程,线路经过腾格里沙漠流动沙丘区,无水无路,施工条件非常艰苦;经过试验研究,提出了以当地材料为主的沙漠区施工道路的设计与施工方案。工程施工和运行实践表明,该方案施工简便,费省效宏。  相似文献   
995.
通过遥感影像稳定获取大范围、连续性海岸线数据,是开展海岸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传统边缘检测算法处理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存在的噪声敏感性、阈值不稳定性等问题,引入一种强鲁棒性的结构森林边缘检测(Strected?Forests?Edge?Detection,?SE)算法,对海口市西海岸砂质岸线进行识别,并提出基于Bruu...  相似文献   
996.
宗琦  傅菊根  徐华生 《岩土力学》2007,28(9):1992-1996
崩落爆破通常承担整个立井冻土掘进爆破40 %~60 %的破土量。宽孔距崩落爆破能够增加自由面的有效利用、增强自由面应力波的反射拉伸作用和消除或减小冻土中的应力降低区。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冻土爆破漏斗模型试验,综合考虑爆破漏斗体积和爆破后两炮眼间最大凸量,初步认为炮眼密集系数 =1.5左右时较为合理。结合立井崩落炮眼成圈弧形布置和冻土所受夹制作用相对较大的特点,建议应在此基础上适当降低立井冻土崩落爆破炮眼密集系数,这在进一步的工程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997.
热脉冲技术测定树干液流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热脉冲技术是生态生理学和森林水文学研究树木耗水最为常用的技术之一,该技术具有在树木自然生长状态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实时测量树干木质部上升液流速度及流量,可以简捷准确地确定树冠蒸腾耗水量,同时具有经济可行,测定准确的优点.综述了热脉冲技术的发展历程,对热脉冲方法测定树干液流理论研究、树干液流时空变异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以及单株耗水向林分水平的尺度转换研究等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总结,据此,对热脉冲技术的发展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8.
极端干旱区荒漠河岸林胡杨生长季树干液流变化   总被引:12,自引:10,他引:2  
应用热脉冲技术和自动气象站对极端干旱区荒漠河岸林建群种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的树干的液流流速及其环境因子进行了为期2 a的连续观测,对胡杨树干液流日、季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胡杨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白天树干液流流速变化曲线呈多峰型。夜间,胡杨同样存在明显的树干液流现象,这主要是由根压引起的。胡杨树干液流速率7月最高,6月、8月次之,9月液流速率高于5月,10月最小,主要生长期6—8月胡杨日均蒸腾量占整个生长季的70%以上。不同林龄的胡杨树干液流速率不同,表现为15龄>25龄>50龄。树干液流量变化与环境因子中气象因子的变化密切相关。逐步回归结果表明,液流速率与净辐射、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呈显著线性相关, 同时给出了依据常规气象因子估算液流速率的统计模型。  相似文献   
999.
试论大火成岩省与成矿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组成大火成岩省的岩浆类型不同,大火成岩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基性火成岩为主的镁铁质大火成岩省(MLIPs),二是以酸性火成岩为主的长英质大火成岩省(SLIPs)。它们都是由于在异常高的地幔热流参与下导致地幔或地壳大规模熔融形成的。大火成岩省独特的巨量岩浆活动是引起多层次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场 所。成矿物质的聚集导致成矿作用和矿床的形成是必然的,因此大火成岩省本身就是一个大成矿系统。在这个成矿系统中,由于物源、成分、温度、压力、流体和氧逸度等条件的差异性,形成不同种类的矿化和矿床,并构成一定的成矿系列。镁铁质大火成岩省中形成的矿床类型有岩浆硫化物型Cr-Cu-Ni-PGE矿床和Ti-Fe 氧化物型V-Ti-Fe 矿床,热液型的Cu-Pb-Zn-Au-Ag矿床,以及远程低温热液矿床等。长英质大火成岩省形成的矿床类型为岩浆和交代型、热液型Cu-Pb-Zn-Au-Ag,W-Sn,U-Th-REE矿床,以及Sb-As矿床等。加强对大火成岩省及其成矿机理的研究,有望形成新的成矿理论和加速超大型矿床的发现。  相似文献   
1000.
黑河下游绿洲地表辐射平衡及小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额济纳绿洲2004年5~10月微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地表能量平衡及小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在绿洲内太阳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净辐射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及日变化,日峰值及月总量在7月份达到最高.地表能量平衡季节变化显著,5、8、9、10月份,地面能量交换基本以感热通量为主,Bowen比值在日间>4;6、7月份,潜热蒸发是能量平衡的主要部分,Bowen比基本<1.5~10月土壤热通量值始终较小,约占净辐射的15%~20%.绿洲内近地层风速基本在0~5 m·s-1之间,夜间风速变化很小,日间风速较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温度变化趋势越来越缓慢,地表温度波动变化最大,而在40 cm深处土壤温度日变化很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