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9篇
  免费   380篇
  国内免费   608篇
测绘学   251篇
大气科学   184篇
地球物理   316篇
地质学   1061篇
海洋学   307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109篇
自然地理   330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131篇
  2021年   121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114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126篇
  2014年   108篇
  2013年   125篇
  2012年   143篇
  2011年   131篇
  2010年   141篇
  2009年   134篇
  2008年   134篇
  2007年   122篇
  2006年   134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631.
银-额(银根-额济纳旗)盆地及其邻区二叠纪火山岩分布广泛,目前对其成因和构造背景研究还很薄弱。对该区火山岩岩石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为恢复二叠纪盆地性质与古构造环境提供了岩石地球化学约束。分析的二叠纪火山岩主要岩石类型为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和安山岩,显示亚碱性系列的特征。Mg#介于0.53~0.86之间,高场强元素Nb、Ta、Ti明显亏损,岩石轻度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La/Yb)N=1.68~6.10,Eu亏损不明显(δEu=0.64~0.99),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右倾较缓。总体上既显示了板内构造环境的特征,又具有俯冲带地球化学的印记。综合沉积建造特征和邻区的研究结果,认为银-额盆地二叠纪火山岩形成于板内裂谷环境,且很可能与地幔柱事件有关,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受到地壳物质不同程度的混染。  相似文献   
632.
在江南造山带的东段皖浙赣交界地区发育一系列花岗岩岩体,区域上,岩体呈条带状,NE—SW向雁行排列,平行于赣东北断裂带分布;微观下,岩浆流动组构残迹、蠕英石的普遍发育及固态塑性变形证明了该地区岩体变形经历了从岩浆—亚岩浆—固态变形的一个持续转变的过程;岩体锆石年龄与邻区岩体的变质变形年龄有很好的耦合性。由此可见研究区变形花岗岩体为同构造花岗岩,是岩浆在侵位冷凝过程中受到赣东北断裂带强烈构造作用影响的产物。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灵山岩体形成于783±14 Ma;莲花山岩体形成于780±12 Ma,属于新元古代岩浆活动。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碰撞导致江南造山带新元古界的岩群普遍遭受区域变质、变形作用,同构造花岗岩的构造变形特征正是区域构造变形的表现,因此该同构造岩体的年龄可能作为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仍在挤压、碰撞的年代学证据。  相似文献   
633.
川西地区受青藏高原隆升和发育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大河深切割等作用,共发育地质灾害16411处,以滑坡和泥石流为主,是我国地质灾害高风险地区。本文采用资料收集、数理统计、Arcgis软件分析等方法分析发现,川西地质灾害具有成因机制复杂,突发性、群发性与链生性、危害大等特点。形成机理差异大,滑坡变形模式以滑移-拉裂、蠕滑-剪断、倾倒折断等模式为主;泥石流形成机理主要为土力-水力驱动型和堵溃型;崩塌失稳主要表现为滑移式、倾倒式和坠落式。发育分布规律在低山和中山区呈带状,和沿活动断裂带和深切河谷呈线状集中分布;受地震和强降雨影响,地质灾害年际变化大,2008、2009、2013年、2017年地质灾害频发、高发和群发期。  相似文献   
634.
地震勘探方法中的信噪比和分辨率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常规地震资料处理流程很难在提高信噪比的同时提高分辨率,本文基于中国近海某工区数据,提出一种新的处理技术,在地质导向下采用多种方法将提高信噪比和提高分辨率分开进行处理,在处理的过程中互不干扰;再采用最优加权叠加技术将多处理流程得到的各自结果叠加起来,该技术简称为GeoMUST技术。合成记录处理试算和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以兼顾信噪比和分辨率以及保真度。  相似文献   
635.
针对海洋数值模型的空间离散,提出了一种能精确拟合复杂岸线和地形的三角形网格自适应生成方法。该方法基于DISTMESH,继承了它生成网格质量高、速度快的优点;为了适应海洋数值模型中的实际高复杂度边界条件,将DISTMESH方法中的分辨率函数构建为全局分辨率函数和局部加密函数,分别对整体和局部区域的分辨率进行控制;引入指标eac作为分辨率函数合理性的判据;引入网格质量评价指标Q_(uni),Q_(mean),Q_(min)和Q_(05),作为网格迭代中止判据。将该方法应用于理想潮汐汊道和崇明东滩复杂潮沟系统的网格生成,案例表明,在理想和实际条件下,本研究方法均能满足海洋数值模型的空间离散要求,高效地生成高精度、高质量的三角形网格。  相似文献   
636.
以黄上高原泾河流域为例,首先利用遥感植被指数和气候干燥度指数之间的回归模型,模拟出了潜在植被指数,在此基础上通过遥感监督分类方法得出泾河流域现生植被分布格局和潜在植被的分布格局,并利用转换矩阵方法得出了植被退化的空间态势.结果表明:泾河流域最主要的潜在植被类型是针阔叶疏林(32.44%)、阔叶落叶林(31.28%)和中牛灌丛(23.71%).与现生植被相比较,有25.08%的阔叶落叶林潜在分布区被开垦为农作物,13.32%退化为针阔叶疏林,13.04%退化为中生灌丛,14.22%变化为旱生灌丛,仅有25.90%的面积保持了阔叶落叶林植被;针阔叶疏林分布区主要退化为农作物(26.01%)、旱生灌丛(20.99%)、草甸(17.12%);中生灌丛主要退化为草甸(30.29%)和温带草原(43.21%).植被的退化以流域中部、南部的黄土残塬沟壑区退化最为严重,其次为流域北部的黄土丘陵区,而流域东部的子午岭山区和流域西部的六盘山区植被退化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637.
为了清晰认识发生于青藏高原西北部2008年与2014年的两次于田MS7.3地震发震构造环境与构造地貌特征,本文利用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分析"喀喇昆仑—西昆仑—康西瓦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结合区域活动断裂研究资料、相对于塔里木盆地的两期GPS速度场资料和区域运动学特征等讨论两次MS7.3地震所处的青藏高原西北部区域构造环境和地壳运动学特征,分析喀喇昆仑断裂、阿尔金断裂康西瓦段、龙木错-邦达错断裂及贡嘎错断裂所围限的西昆仑地块的地质构造背景、阿尔金断裂西南端发震断裂活动性及孕震环境等发震构造基本条件;进而利用"地形剖面"方法及断裂分布特征分析震源区的地形地貌特征,给出晚第四纪以来的地貌形态与发震构造的关系,从区域构造地貌学和GPS地壳运动学的角度探讨中上地壳变形特征及孕震过程;最后讨论区域孕震构造、克尔牙张性裂谷演化过程和地球动力学背景等。通过地形剖面及区域地貌综合分析新疆于田2008年MS7.3拉张型发震构造和2014年MS7.3走滑拉张型地震的发震构造特点的区别,认为2014年发生的地震可能与2008年MS7.3地震同震库伦应力变化、触发过程及震后变形过程密切相关,并且青藏高原西北部地区存在明显的东西向拉张性构造单元,可能与青藏高原10~15 Ma以来的地壳减薄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638.
传统的孔隙介质水动力学采用对流-扩散方程,研究溶质在流体中的迁移。在这个过程中,孔隙介质被认为是不变形的,因而是一个稳态问题。针对二维情况下孔隙介质变形对溶质传输的影响,给出了考虑孔隙介质固结效应的溶质传输方程,并且探讨了该类问题的求解方法。  相似文献   
639.
23个CMIP5模式对厄尔尼诺事件生命史模拟能力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3个CMIP5气候模式历史模拟试验数据,评估模式对于厄尔尼诺事件生命史的模拟能力。评估结果显示,有1/3的模式可以很好地再现厄尔尼诺生命史演变过程,而另有1/3的模式对厄尔尼诺生命史模拟能力较弱。观测分析结果表明,动力(海洋温度平流)和热力(海洋表面热量通量)强迫作用对厄尔尼诺快速衰减过程都有贡献。前者主要与西北太平洋区域风场响应有关,而后者主要与"云—辐射—海温"负反馈过程有关。模拟能力较强的CMIP5模式中海温距平中心相对偏东,因此海洋纬向平流负反馈和短波辐射负反馈作用较强,衰减阶段中海温衰减更快。而模拟能力较弱的气候模式中海温距平中心相对偏西,因此动力和热力过程较弱,海温衰减缓慢。由于衰减变率不同,前者海表温度距平在发展年次年夏季时符号发生改变,而后者依然维持相同的符号。由季节决定的大气—海洋相互作用所引发的不稳定增长过程在北半球秋季时期进一步参与其中,因此较好的模式中负海温距平继续增长并转变成拉尼娜,而模拟能力较弱的模式中始终维持暖海温距平,没有形成拉尼娜。分析结果同时表明,仍然有1/3的气候模式不能很好地模拟出厄尔尼诺事件位相锁定特征。  相似文献   
640.
1982-2006 年中国东部春季植被变化的区域差异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分析了中国东部1982-2006 年4-5 月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 的空间格局和变化趋势空间分布,通过聚类分析辨识了植被活动变化过程的主要模态,并探讨了他们与温度和降水变化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 多年平均的春季植被活动呈现南强北弱的分布特征,由强到弱的过渡带大约位于34°~39°N;(2) 1982-2006 年,华北平原、呼伦贝尔草原和洞庭湖平原的春季植被活动呈显著增强的趋势,其中华北平原NDVI 增速高达0.03/10 年(r2 = 0.52;p <0.001),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则呈显著减弱的趋势,其中长三角地区NDVI减速达-0.016/10 年(r2 = 0.24;p = 0.014);(3) 1982-2006 年春季植被活动变化过程的区域差异鲜明,并呈现层次性特征,首先是长三角和珠三角与其他地区的差异,前者呈减弱趋势,后者呈增强趋势,其次是呼伦贝尔草地、华北以及江南—华南地区与东北地区、内蒙古东部和东南部及长江下游地区的差异,前者持续增强,后者以1998 年为分界点先增强后减弱,再次是各个模态年际变率的差异;(4) 半湿润—半干旱的草地和农田区植被活动与降水量变化显著正相关,半湿润—湿润的森林区植被活动与温度变化显著正相关,温度或者降水最高能解释NDVI 60%的方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