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4篇
  免费   451篇
  国内免费   746篇
测绘学   273篇
大气科学   273篇
地球物理   344篇
地质学   1155篇
海洋学   350篇
天文学   30篇
综合类   158篇
自然地理   188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116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131篇
  2018年   110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187篇
  2011年   179篇
  2010年   172篇
  2009年   162篇
  2008年   156篇
  2007年   155篇
  2006年   133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7 毫秒
281.
为了提高潜水器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潜水器的在线绝缘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描述了无源检测法和有源检测法的工作原理,并基于有源检测法提出了绝缘检测对电气系统设计的要求,同时给出了绝缘故障的排查、定位和隔离方法。最后,通过在潜水器上的实际应用,验证了有源检测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82.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传统养殖技术带来的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以工业化循环水养殖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化养殖技术取代传统养殖技术将成为一种趋势。文章依托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团队在鲆鲽类主产区养殖户的调查数据,从供求的角度对大菱鲆循环水养殖技术的推广现状进行分析,根据研究结果进一步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83.
信息有机物(或化感物质)系指存在于自然环境,对生物物种或生物类群生存和生长有促进或抑制作用,并能通过调控生物丰度与群落结构来影响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微痕量有机物。目前已知的信息有机物大多是分子质量小于10~4Da的醇、酚、萜、酯、多肽等小分子物质,它们随水体迁移扩散,通过控制酶活性或光合系统等途径影响目标生物生存生长,作用强度受微生物分解和营养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水体中信息有机物一般是通过有机溶剂萃取或固相萃取富集后用色质联用鉴定结构并测定含量。本文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水环境中信息有机物及其检测方法的主要研究进展,归纳总结了高效灵敏的水体信息有机物检测方法,阐述了水环境中信息有机物种类、结构、作用机制及其对水域生态学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水域生态讯息学"的新概念,诠释了"水域生态讯息学"的内涵,这对于拓展生态学研究内容,揭示水生生物学发生机制,持续利用水生生物资源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284.
通过对研究区地层剖面、接触关系、区域地层对比及同位素测年等资料的研究,将发育于大兴安岭地区原满克头鄂博组下部的一套杂色复成分砾岩、含砾粗砂岩夹火山岩组合的地层厘定为上侏罗统土城子组,与燕辽地区之土城子组有较好的可比性.研究区土城子组的发现,一是填补了研究区土城子组的空白;二是通过对该组形成时代的讨论以及与上覆地层的接触关系研究,为该区与燕辽地区中生代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提供了依据,同时为兴安岭地区中生代地质演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85.
通过对大兴安岭地区侏罗系与白垩系之间不整合面的讨论,以地层区域对比及同位素测年数据等信息确定其界线,达到本区侏罗系与白垩系界线的可识别性、客观性和稳定性之目的.同时,对该区主要地层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的研究,认为土城子组是碰撞造山后伸展阶段形成的一套陆相红层,也是侏罗纪结束的标准层;而满克头鄂博组、玛尼吐组和白音高老组则是碰撞造山后垮塌阶段形成的火山地层.以大规模火山爆发为特征,本区开始了白垩纪地壳演化阶段.侏罗系与白垩系界线位于土城子组与满克头鄂博组之间,二者界线以区域不整合(假整合)为特征,不整合面形成于碰撞造山后伸展与垮塌的转换时期.  相似文献   
286.
利用日本ALOS-2和欧空局Sentinel-1A卫星获得的尼泊尔地震同震形变场,结合GPS同震位移数据,联合反演了断层滑动分布特征和空间展布.结果表明:尼泊尔地震的同震形变场主要集中在150km×100km的范围内,且分为南北两个相邻的形变中心,南形变中心的视线向抬升量约为1.2m,北形变中心的视线向沉降量约为0.8m,均位于发震断层上盘.位于形变抬升区的KKN4和NAST两个GPS站,抬升量和南向运动量均达到了m级,而远离震区的其他GPS台水平和垂直观测量均在1cm以内.联合反演得到的断层位错分布主要集中在沿走向150km,沿倾向70km的范围内,最大滑动量为5.59m,平均滑动量为0.94m.断层面倾角在浅部约为7°,随着深度增加,倾角逐渐变大,到垂直深度20km时倾角接近12°;5月12日MW7.2级余震位于主震破裂区的"凹"型滑动缺损区域;主震破裂区的上边界与MBT空间位置十分吻合,主震破裂区主要集中的MBT以北50~60km处,垂直深度为8~9km,倾角为9°,继续向北时主震破裂面以10°~12°的倾角向深延伸,在18~20km可能与MHT交汇.因此,初步判定MBT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  相似文献   
287.
鉴于当前遥感图像矢量化效率普遍不高,提出了一种遥感聚合图像的快速拓扑矢量化方法。该方法对聚合图像中的聚合对象进行唯一性标号,并将这个标号作为属性赋予生成的矢量多边形,通过矢量多边形的标号间映射关系便可以快速建立复杂岛屿多边形的拓扑包含关系。试验表明,该方法能够精确地完成斑块对象边界追踪及复杂岛屿多边形处理,并显著提高矢量化的速度。  相似文献   
288.
以LiDAR激光点云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水面信息自动识别和置平处理的技术方法,并使用C#语言编程实现,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在实际DEM生产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289.
地震预测是地震科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震前热异常现象(地表温度异常升高)普遍存在并且与地震三要素有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文中结合神经网络的优点,提出将热异常信息作为地震预测的信息源,通过构建神经网络,进行地震预测的思路,并进行了试验。基于8d合成的1km分辨率的MODIS数据,利用RST算法提取震前热异常信息,在分析震前热异常信息时空变化的基础上,确定出BP神经网络的结构,利用该网络对中国及周边100个5级以上震例,以及70个随机无震样本进行训练和仿真。试验结果表明,通过RST算法提取的震前热异常指数值,用于BP神经网络地震预测是可行的,其预测的试验结果刻画出了地震要素与热异常值间的非线性相关性。未来预测区域范围的选取以及神经网络中隐层神经元的数量将对地震预测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90.
A notable swarm occurred in Rushan, Shandong Peninsula and its activities continue since Oct. 2013 till now. Up to Sept. 30, 2014, more than 7 000 events have been recorded, in which locatable shocks exceed 2000, and 18 events with ML≥3.0. The swarm is rarely seen in East China for its extraordinary duration time and surprising high frequency of aftershocks. 18 temporary seismometers have been deployed around the swarm since May 6, 2014, and composed a seismic array for monitoring the swarm activities. Based on data from permanent networks and temporary array, we relocated the earthquake sequence by using hypoDD method. It has been shown that, there is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permanent network results and temporary array results. The permanent network of Shandong has a relative large coverage gap(more than 200°)for this swarm. Its location results therefore should not be reliable. There are maybe other errors in the permanent network result due to some problems in the raw data, such as too few stations for most locatable events(3 stations), and relative lower proportion of located events in final result(74.3%, while 95.1% in temporary array result). It can be found by comparing location results from permanent network and temporary array that, using temporary array's data can improve the location accuracy significantly. The results of temporary array are: aftershocks distribution of Rushan swarm is in NWW direction, the dip-direction of fitted fault plane is SW, and the strike and dip angle agree with focal mechanism of the mainshock. Focal depths of aftershocks are at 4.5~8km; the swarm is restricted in a small area about 3km×3km×1km, and has som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clustering, staged activities, and etc; the aftershock activities are in accord with crack growth behavior pattern, hence we deduced that there may be fluid intrusion in source area. Finally, we discussed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s and active mechanisms of this swarm combined with relative geologic knowledge. We draw some conclusions as follows: 1)Rushan swarm probably occurred at the boundary of rock bodies of Duogu Mountain and Haiyangsuo super-unit; 2)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is a blind fault, which should be a part of adjacent Heishankuang-Jilincun Fault, or might be a new fault at rock body boundaries; 3)Rushan swarm might be an evidence for the existence of the disputed Shidao Faul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