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8篇
  免费   440篇
  国内免费   770篇
测绘学   280篇
大气科学   183篇
地球物理   362篇
地质学   1249篇
海洋学   363篇
天文学   30篇
综合类   156篇
自然地理   185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125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138篇
  2018年   119篇
  2017年   113篇
  2016年   104篇
  2015年   120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190篇
  2011年   181篇
  2010年   172篇
  2009年   154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137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91.
利用周边国家天山地震目录、中国天山地震目录及USGS地震目录,对天山地震带强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天山地震带的强震在空间分布上有西强东弱、西密东疏且在40°〈φN〈42°范围出现强震的空白区并存在特殊的易发震地区。强震在南、北天山之间有往复迁移的特征,并在迁移的过程中有单发-双发-群发,但未出现过单发迁移后出现群发的过程。在时间分布上有较明显的周期特征及南、北天山交替发生的特征。在强度上,7级以上地震主要沿天山构造带分布,而6级地震不但有沿天山分布的还有沿斜切天山带的次级构造分布的,且6级以上地震出现高频地区,集中在东经77°±1°的天山地区。  相似文献   
292.
首先利用遗传算法全局寻优的特性找到LQR控制中的最优权系数,然后得到控制力的状态表达式u=-GZ,在此基础上利用简化的模糊推理算法设计Takagi-Sugeno模糊控制器,对某城市高架桥计算模型的上部结构位移进行了MATLAB下的仿真控制分析,并取得了一定的控制效果。并通过分析可知:模糊控制系统可以对难以建立精确数学模型的结构进行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293.
本文在分析SESAM(Semiconductor Saturable Absorber Mirrors)锁模激光器原理及技术特点、描述其工作流程的基础上,展示了SESAM锁模激光器用于卫星激光测距的实测结果,通过对卫星激光测距数据数量及质量分析,得出了SESAM锁模激光器以窄脉冲宽度、高能量密度、输出稳定等优势首次在国内应用于卫星激光测距系统后,使系统整体性能得到明显提升的结论。  相似文献   
294.
根据活动地裂缝造成的形变去相干特征,分析了自适应滤波后的差分干涉图的伪相干图,并从中提取了所监测时间段的活动地裂缝的位置信息,将其与该时间段地面调查的地裂缝位置信息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采用伪相干图法不仅可以提取活动地裂缝的位置信息,还可以监测地裂缝的发育状况。通过与地裂缝水准对点资料比较发现,活动地裂缝区域可能是造成相位解缠粗差的区域。  相似文献   
295.
孔隙性砂岩中变形带对揭示其相关地质作用过程和工程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其微观结构是其相关科学与工程研究的关键点。常规的岩石微观结构分析手段对于全面解析岩石内部的微观结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近年发展起来的三维X射线显微成像技术可以无损地获得岩石内部微米尺度的三维精细数字化图像,是建立岩石微观结构并对其进行解析的有效手段。通过三维X射线显微镜对孔隙性砂岩中变形带扫面,建立了高分辨率三维微观结构图像,利用高密度切片图像,对其微观结构特征进行解析。根据变形带微观产出状带和颗粒破碎过程的解析,建立颗粒破碎-破碎颗粒与残余破碎颗粒重新排列-局部颗粒破碎带-弱颗粒破碎变形带-强颗粒破碎变形带-强弱颗粒破碎变形带相间排列-簇状变形带的完整时间发育序列。  相似文献   
296.
西南天山哈布腾苏河沿岸的含石墨的石榴石多硅白云母石英片岩中出露一套若干大小不等的布丁状变基性岩块,产状与区域面理一致。本文对其中保存完好的榴辉岩体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岩石学研究和温压演化条件计算。根据主要矿物的含量,将该套榴辉岩大致分为两类一角闪榴辉岩和钠云母榴辉岩,二者的主要矿物均为Grt+Omp+Na—Ca-Amp+Pg+Dol/Cal+Rt±Qtz。石榴石变斑晶两阶段生长明显,从核部到边部XMn和XFe降低,XMg和XCa升高,指示了升温降压的变质过程。根据石榴石核部和边部的包体组合特征,确立了两期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前一阶段经历了高压但较低温的硬柱石.硬绿泥石(仅见假象)榴辉岩相,变质温度为400~5000C,压力不低于1.8~1.9GPa,表明早期经历了快速俯冲过程;后一阶段的变质温度为570±300C,压力为2.0~2.5GPa。在退变质绿帘角闪岩相阶段,形成低压脉体(矿物组合为Ab4-Di+Na—Ca—Amp+Ep/Czo+Cal)和一系列退变质反应结构.如Dol的Cal增生边.Omp的Di+Ab后成合晶结构。利用Dol—Cal分溶温度计和Di的Jd分子含量得到该阶段的温度约500—530℃,压力小于0.9~1.1GPa,表明其退变质经历的是降温降压过程。这与利用Thermocale 3.1在NCFMASH体系下计算的PT视剖面图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97.
新疆东准噶尔地区的萨惹什克锡矿呈脉状产于萨北花岗岩体中。对于这种脉状矿床,成岩和成矿近时性的时间制约是证明矿床与围岩有成因关系的首要证据。萨北岩体由含碱性铁镁矿物的碱性花岗岩组成,全岩地球化学结果显示,碱性花岗岩具高碱、低Ca,明显富集稀土元素、高场强元素(zr,Hf,Nb,Ta,Y)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而强烈亏损Sr,Ba,Eu,属于典型的碱性A型花岗岩。锡矿脉由占绝对优势的锡石和石英组成,受北东和近东西向的断裂破碎带控制。原有研究证实,形成该锡矿床的成矿流体属于具高温、低盐度和低密度的岩浆水。据此并结合锡矿体的围岩性质,前人认为锡矿床与碱性花岗岩有成因联系。但是,由于分析技术和样品选择上的制约,萨北岩体成岩和萨惹什克锡矿成矿的确切时代一直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本文报道了我们最近获得的碱性花岗岩锆石IA-ICP-MS U-Pb和锡矿石辉钼矿Re-0s同住素年龄(分别为306±3Ma和307±11Ma)。上述结果表明,萨北碱性花岗岩和萨惹什克锡矿石属于同期地质事件的产物,从而为两者具有密切成因联系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制约。此外,根据碱性花岗岩的БNd(t)(=+5.0)低于研究区亏损地幔4.5个Б单位,我们认为形成萨北岩体的花岗岩浆不是直接来源于亏损地幔玄武质岩浆结晶分异作用的产物,而更可能是起源于本区年轻洋壳和陆源沉积物的部分熔融。  相似文献   
298.
杨文采  刘晓宇  石战结  瞿辰 《地质论评》2024,70(4):2024040016-2024040016
笔者等在研究亚洲位于青藏高原的东、西构造结,和位于中国台湾和日本伊豆地区的构造结以后,发现这4个典型的构造结的地壳上地幔有共同结构: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含有上涌的低速异常,而中—下软流圈有集中凸起的高速异常。对这种壳幔结构特征形成的动力学作用机制,提出了以下解释:两组洋—陆或者陆—陆俯冲带运动交叉处相互挤压和撞击,造成比较薄弱的块体的一端破碎。破碎的高的密度大洋岩石圈块体向软流圈下沉,同时使软流圈上层的热流体上涌,最后形成了构造结,同时产生了地震波速上低下高的壳幔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299.
黄土地基浸水后的湿陷变形对黄土地区的工程建设具有重大影响,但以往研究对深厚黄土地基土浸水过程的湿陷特性及其土压力变化规律研究不够充分。以中兰铁路兰州新区南站某场地为例,开展现场浸水试验,对深厚湿陷性黄土场地的地表位移及地基深层湿陷变形进行监测,同时埋设土压力盒,对浸水湿陷过程中地基土的竖向土压力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该深厚黄土场地最大湿陷下沉量在150 cm左右,浸水范围10 m以外的地表基本不发生湿陷下沉;(2)根据深层沉降测试结果可知,0~15 m深度范围内该黄土地基为强湿陷土层,湿陷量达到120 cm左右,占整个场地湿陷量的80%以上,24 m深度以下地基土不发生湿陷,为非自重湿陷土层;(3)根据土压力监测分析,15 m深度以上的地基土浸水后土体结构完全溃散,测试得到的土压力即为上覆土体的自重压力,15 m深度以下的土体浸水后虽产生一定的湿陷下沉,但土体结构未发生完全破坏,对上覆自重荷载仍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研究结论可为中兰铁路后期工程及兰州新区的建设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00.
Calcite cements are volumetrically dominant among the most diagenetic constituents in turbidite sandstones of the Paleogene Shahejie Formation in the Dongying Depression. The results show carbonate cements mainly occur in three phases: Calcite I (pre-compaction), Calcite II (post-compaction) and ankerite in the turbidite sandstone. The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Calcite I and Calcite II range from ?4.3‰ to 4.4‰, ?3.5‰ to 4.3‰ PDB, respectively, suggesting that the calcite cements are mainly derived from the interbedded shales. The early calcite cement precipitated from the mixing of lacustrine and meteoric waters at 38–69°C. The late-phase calcite precipitated from pore waters modified by water-rock interactions at 64–126°C. Two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calcite cements can be identified, depending on their position within the sandstone. The peripheral cementation of the sandstones is near the sand-shale contact. The development of cement is controlled by sandstone thickness and the properties of the interbedded shale. For scattered cementa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alcite cement is not controlled by the sand-shale contact. Calcite cement was preferentially distributed in coarse-grained sandstones, indicating that sandstones with high original permeability are the preferred pathway for the migration of early diagenetic flui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